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三國志11》中有這四個不足之處,你發現了麼?說起《三國志11》就像光榮公司的其他《三國志》系列一樣,由於主要是融合了《三國演義》劇情與《三國志》正史之後的產物,所以有許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也算是《三國志11》的不足之處吧,倒不至於是多大的敗筆,小編在此列舉幾處,供各位參考。
《三國志11》乃至整個《三國志》系列的13部作品,都把所有城池包上了城牆磚,這是不符合明代以前的歷史實際的。在明代以前,大陸古代的城牆,除了都城或較高級別的重鎮(元代甚至連大都城都不包磚),基本上是不包磚的,僅僅憑借夯土築牆、增加牆高、豐富馬面之類的方式便能應付了守城戰,大不了在城牆的關鍵部位包磚,也能應付了局面。像《三國志11》乃至整個光榮三國志系列里的城牆全部包磚,那是明朝以後才有的現象。
在《三國志11》中,軍隊都是由1到3員將領統帥的,不同官職的統兵上限,少則6000,多則破萬,尤其是到了單局遊戲的後期,隨著本勢力地盤的擴大,錢糧兵源的充沛,排上兩個城的十支部隊,單場戰役的發兵數量甚至可以突破10萬、20萬。如果經營得當,前線城池個個10萬兵都是可以做到的。統兵量的過大、征兵源的無限制(像三國志9就會有這個限制),導致了作戰規模完全不像一個亂世,反而像是在漢唐這樣的盛世。在真實的歷史中,亂世割據政權,絕不可能輕易達到像《三國志11》單局遊戲中那樣的總兵力與動員量,寒鯤在每場單局遊戲的中後期,總能做到本勢力200萬-300萬的總兵力,這在中國古代亂世割據政權中,是難以想像的。
《三國志11》中的不同兵種,為了適應全局戰略型遊戲的趣味性,並沒有像三國志9、三國志10那樣進行混編,以至於在整張中國水墨地圖上,顯示得是騎軍、槍軍、戟軍、劍軍、弓軍相互獨立互不統屬的形式,如果你願意,大可配置出諸如純騎軍、純槍軍、純弓兵的出陣方式,這在冷兵器作戰時代是不可想像的。任何一支部隊,只要你不是遊牧民族早期那樣的純粹弓騎兵,總會按照陣法將不同兵器配置一番的,《三國志11》中的兵種與出陣方式相對於《三國志9》、《三國志10》乃至《三國志13》等作品都是最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戰馬在兩漢三國一直是一個非常稀缺戰略資源,而且優良戰馬產地僅限於涼州、雍州、並州、幽州一帶(如今黃土高原、河北北部、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在《三國志11》中的中原城市,甚至在有些江南的城市,只要你建設了馬場,就能產出馬匹並配備騎兵的設定,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雖然,由於西北武將騎兵多為S級的,所以也在戰力上限制住了中原將領與江南將領所統帥的騎兵戰力,但中原與江南、巴蜀,絕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戰馬產量,更不可能保持如此高的騎兵數量。
以上便是小編結合史實後總結出的《三國志11》的四個不足之處,當然,這些不足之處並沒有對遊戲整體的趣味性、戰略性造成影響,瑕不掩瑜。《三國志11》是一款很棒的遊戲,小編還是要推薦一波的,不過我們千萬不要把《三國志11》的所有設定都當作歷史真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