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男孩遊戲成癮 母親勸阻反被嗆: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活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15歲男孩遊戲成癮 母親勸阻反被嗆: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活了 遊戲 第1張

  一名孩子正在玩時下流行的手遊。

  最近,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發布了一份由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對遊戲障礙形成的專家共識。共識指出,中國多項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遊戲障礙者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亞洲國家患病率可能高於歐美國家。

  今年的5月25日,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其中,正式將「遊戲障礙」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

  遊戲成癮是病,那麼,在遊戲成癮的表象背後,又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層次的問題和原因?

  遊戲·故事:

  「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想活了!」

  7月27日晚上11點,伴隨著電腦上遊戲結束的畫面,15歲的楊陽摘下耳機,結束了當天三個小時的遊戲時間,這是最近一個多月他和媽媽林悅多次協商的結果。這半年來,楊陽逐漸接受了自己玩遊戲時母親坐在身旁陪伴,遊戲結束後,母子倆會聊一聊遊戲里遇到的事情。

  楊陽已經答應林悅,今年9月將結束已經一年多的休學,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但我要走讀,下自習回來你讓我每天玩1個小時,周末每天3個小時。」林悅答應了,兒子休學的一年多來,她和兒子爭執過、打罵過、最終一起進行了近一年的心理治療,「現在的結果已經很好了,我一度以為我和孩子要一起死在遊戲上。」

15歲男孩遊戲成癮 母親勸阻反被嗆: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活了 遊戲 第2張

  楊陽告訴母親,自己開始反思。

  一段時間來,「你不讓我玩兒,我也不活了」是12歲時的楊陽和媽媽說得最多的話。因為父母離異,楊陽一直和媽媽一起生活,林悅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進入初中以後開始住校,林悅也每天都會打兩個電話到生活老師那兒,詢問兒子一天的生活。

  2017年上半年,林悅突然接到了兒子老師的電話,趕到學校才知道,孩子那一周已經是連續三天晚上熄燈後溜出學校了,老師詢問過後,才發現楊陽已經借了班里好幾個孩子的錢,去網吧包夜。林悅那天把孩子接回家,兩人大吵後才發現,那兩個月,楊陽每周末的兩個補習班都沒上,林悅前腳把他送過去,他後腳就溜去了網吧。

  楊陽喜歡上一款實時匹配的槍戰遊戲,為了充錢買裝備,一個月內向同學借了近千元,「遊戲里大家一起開黑,很高興,比在學校高興。」每次在遊戲中遇到敵人,他總是最有義氣那一個,」我喜歡正面剛,用狙擊槍的都是慫貨。」

  兒子的遊戲語言林悅聽不懂,但她發現自己的權威已經不再。兒子不再懼怕她的憤怒,直言我不想上學了,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死好了。」沒想到楊陽冷笑地看著她,「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在林悅第四次被老師請到學校時,楊陽白天都已經不去上課了,林悅試圖和兒子賭氣,讓老師不去管他,她斷了兒子的經濟,以為孩子沒錢了就會回學校,但那一次,楊陽在網吧待了四天,「也不覺得餓,困了就在沙發上瞇一會兒。」楊陽回憶,在網吧的時間,也並沒有覺得特別高興,「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林悅最終給楊陽辦了休學,她停掉了家里的網,楊陽在要求復網沒有結果後,砸掉了自己的電腦。休學第三天,林悅去上班了,楊陽電話叫來了開鎖公司,跑去了網吧。

  遊戲·原因:

  「我曉得他怎麼想的!」

  「你好像是兒子的代言人?」

  新橋醫院心理科副主任賀英見到楊陽和林悅時,林悅幾乎已經放棄了,林悅無法理解為了玩遊戲甚至可以傷害自己的行為,在朋友的建議下,帶著兒子去找賀醫生。

  「他這輩子完了,可能是真的有病。」這是林悅的開場白,賀英發現,比起母親,楊陽要鎮定得多,對於賀英的每一個提問,他都能思路清晰地回答。但她觀察到,楊陽每一次回答都會被林悅打斷,「我曉得他怎麼想的。」

  賀英問林悅,「你說你很尊重他,但在我們的對話中,好像你是他的代言人?」賀英這句話讓林悅愣住了,她開始有意識控制自己不要插話。

  連著和賀英見了幾次,楊陽漸漸願意對她打開心扉,「在遊戲里有人能好好說話,只要我打得好,他們就需要我。」坐在一邊的林悅才發現了和自己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兒子,她第一次了解到兒子在學校里並不合群,「老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她也第一次知道兒子有多討厭自己每天兩次的電話,「我媽就是想控制我,我已經長大了,但她還是什麼都要管,她就想把我當木偶!」

  林悅在兒子的描述中,發現了不認識的自己,「她只會要求我要考多少分,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我說什麼她聽不懂。」帶兒子來看心理醫生,跳出母子的關係,林悅發現了一個嚴厲、充滿控制欲的自己。

  當時的楊陽在學業和人際關係方面非常受挫,對自我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加之長期的打遊戲導致生物功能紊亂,已經有了焦慮抑鬱的症狀,賀英採取了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她告訴林悅,「你不改變,他也治不好。」在賀英的指導下,林悅開始嘗試不去批判兒子,也嘗試著去了解兒子喜歡的那一款遊戲,陪著兒子打遊戲時,她發現兒子在遊戲里幽默、活躍,有主管力也能說服隊友,「我以前一直覺得,他很內向。」

  遊戲·症結:

  遊戲,

  只是承載家庭和環境問題的道具

  每年,賀英都會接待很多因為孩子玩兒遊戲來找她的家長和孩子,但像楊陽這樣真正因為遊戲出現問題的孩子只是少數,更多的,是家長對於「遊戲」的談虎色變。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玩遊戲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是上癮了。」實際上,很多孩子只是喜歡玩兒遊戲,每天確實會投入1~2個小時在遊戲上,但並沒有影響他們的生活、學習,這種情況家長就不必緊張。

  「遊戲本身也是很多孩子的一種社交工具,他們會通過談論遊戲來建立關係,就像家長談股票、談房地產一樣。家長要學會分辨是一種放鬆娛樂方式還是已經到遊戲障礙的程度了。」賀英說,有些家長不能把遊戲放在一個中立的位置來看待,不能接受它是孩子的一種普通的興趣,但實際上,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遊戲確實只是一個用來放鬆、社交的方式。

  連續多年的臨床經驗,讓賀英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到了遊戲障礙的地步,更多的是家庭和環境的互動結果。有些遊戲障礙的孩子,家長有較強的保護欲和對孩子大小事情的掌控欲,讓孩子在生活中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所以孩子在遊戲中才能體會到對事物的掌控感。有些家長很可能在孩子成長中大多數時候比較嚴厲,採取打壓、貶低、批評式的教育,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自尊和存在的價值,感到沒有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就更容易逃避到遊戲世界里。還有些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業,對孩子的內心需求是忽略的,孩子就很容易被遊戲中的一些讓他感到溫暖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所吸引。

  「遊戲障礙中,遊戲只是承載了家庭、環境因素的道具,真正的症結在於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出現了問題,孩子只能在遊戲里解決自己的問題。」

  遊戲·心聲

  「別跟我們一樣,

  玩遊戲你就廢了!」

  7月26日上午11點,位於渝北仙桃數據谷的森海電競學校內,約200名13-20歲不等的學員分散在十個教室里,針對十款時下最流行的對戰遊戲,爭分奪秒訓練,每天早上9點開始,他們要進行約9個小時的高強度訓練。

  電競學院的每一次培訓為3個月,3個月內,他們只被允許針對同一款遊戲進行反復訓練,訓練外的時間,不允許玩遊戲,在這里,每一場遊戲都會被拿來反復分析,每一次操作都必須以訓練為目的。

  這所電競學校只限於網上報名,報名的孩子必須由家長陪同到校簽約,從今年3月這所電競學校開始招生到現在,一共招收了240多名學生,目前第二期即將畢業。

15歲男孩遊戲成癮 母親勸阻反被嗆: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活了 遊戲 第3張

  許多孩子到電競學校尋找出路,但真正能成為職業選手的鳳毛麟角。

  「本來想要創業培養電競人才,沒想到卻讓很多原本沉迷的孩子認清了現實。」譚勉是電競學校的班主任,兩天前,已經畢業的學生何華的媽媽給她發來微信,「孩子決定9月回學校讀書了。」何華媽媽說,「送他來的時候,覺得我也放棄了,怎麼也想不到是這樣的結果。」

  何華媽媽發來了自己和兒子的微信截圖,何華對她說,「我確實不適合電競,不知道以前是怎麼想的。」半年前,因為兒子沉迷遊戲到了茶飯不思,學也不上的地步,何華媽媽和丈夫已經絕望,何華自己看到了電競學院的廣告,覺得這才是自己的出路,「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他把家里鬧得雞犬不寧。」而電競學校里許多孩子的父母,都抱著同樣的心態。

  到了電競學校,何華開始了專業的訓練,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他在一個月後開始覺得吃不消了,「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而且我發現自己真的比不上其他同學,怎麼練都有差距。」同時,在這里的理論學習讓何華發現,電競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真正的職業選手生活不僅乏味,而且壓力巨大,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遊戲人生」。

  實際上,在森海電競學校,真正有能力可以向職業電競選手努力的孩子比例很少,很多孩子在這里看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也看到什麼是真正的「電競」,「學校的要求就是,這是一份職業,職業就要有職業的規矩和計劃。」

  譚勉的大多數學生,在訓練中開始反思自己和遊戲的關係,認清了現實。譚勉也發現,這些孩子並不像他們父母說的那麼不可救藥,他們中的很多甚至知道自己無法在遊戲中「成就大事」。

  譚勉有一次周末值班,帶著自己四歲的孩子到教室里觀摩,有學員看見譚勉兒子一直玩手機遊戲,走過來說,「不能天天玩遊戲,不要像我們一樣,玩遊戲你就廢了。」譚勉說,很多人無法想像,這是一個遊戲迷孩子說出來的話。

  遊戲·思考

  預防遊戲障礙

  請家長先行

  譚勉和賀英有些相似的發現,很多被送到電競學校的孩子,實際上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們善於思考,邏輯清晰,並不是父母眼中為了遊戲不顧一切的。相反,他們的敵意,往往只針對父母。

  「預防遊戲障礙,不能說不讓孩子玩遊戲,而是要讓孩子擁有自尊、獨立的人格、自律的習慣,以及豐富的興趣愛好。」賀英說,對於孩子來說,6歲以前是人格培養的關鍵期,家長最好能夠在這段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要有質量的陪伴,陪伴中要有良性的溝通,不是說我在你身邊耍手機、看書,我們互不搭理,這不叫陪伴。」

  其次,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要懂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多鼓勵孩子,看到並誇讚他們的一點一滴的成長進步,而不是批判性地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關注和肯定的孩子,更容易沉浸在虛擬世界里。

  要培養孩子多種的興趣愛好,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有了豐富的生活,孩子就不容易沉浸在遊戲中。但家長要懂得,興趣就是興趣,和能力是不一樣的,可以順便去考級、去表演,但不能強行讓孩子把興趣變成一種工具,興趣是孩子放鬆的方式,不要破壞孩子放鬆的環境與方式。

  要正確看待遊戲,認識遊戲,現今社會,遊戲本身除了是休閒方式,也是一種社交方式,不要對於孩子玩兒遊戲過於緊張,只要沒有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工作,沒有沉迷於此,遊戲就是正常的放鬆形式。

  遊戲·相關

  即使連續玩幾天遊戲

  也不能說是「遊戲障礙」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遊戲障礙」的認定主要包括3個行為模式:對遊戲行為的控制力減弱;玩遊戲的優先級高於日常生活和其他正常興趣愛好;盡管出現了負面後果,仍繼續遊戲,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了嚴重損害。此外,上述行為模式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作為診斷依據。

  專家介紹,所謂「遊戲障礙」不是一連玩幾天遊戲就算患病,而是有一個詳細的診斷標準。

  這意味著,並非愛玩遊戲就是「遊戲障礙」。大多數玩電子遊戲的人不會受這種障礙影響,但在特定情形下使用過度就會導致不良影響。

  (文中未成年人和家長均為化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15歲男孩遊戲成癮 母親勸阻反被嗆: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活了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