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眾人看到了職業選手在舞台上光鮮的一面,卻往往忽略了他們沒日沒夜的枯燥訓練,更容易忘記那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白骨。
」
電競從業者的生活好起來,是從這幾年開始的。
「職業選手的天價轉會費」,「遊戲主播上千萬的合同」,「電競俱樂部的億元融資」,仿佛一夜間,電競從地下躥了上來,搖身一變成了人人艷羨的高薪行業。
大家似乎都忘了,數年前的職業選手們還是個在烏煙瘴氣的網裡訓練,吃泡麵,撿煙屁股抽的屌絲群體。所謂電競俱樂部也不過是個為選手解決溫飽問題的「避難所」。
是資本的湧入,為行業帶來了轉機。
作為第一人口大國,這片土地永遠不缺玩遊戲的人。天才、明星、冠軍從中誕生,關注度隨之升高。嗅覺靈敏的商人感受到了這個行業醞釀已久的巨大能量,紛紛攜款而來。
資金、遊戲、比賽、明星、青少年,種種令人熱血沸騰的要素碰撞於此。
砰的一聲,電競火了。
每到關鍵賽事,就是一場全民狂歡。IG奪冠後的刷屏,青年人理所當然,中年人不明所以。懂的歡呼,不懂的起哄,關注度之高,討論之廣,恍如一場不期而至的世界盃。
原本只露出冰山一角的電競,漸漸浮出水面。
外人才發現,嚯,原來底下的人這麼多。
PYL:從「網癮少年」到中國冠軍
高中退學剛去打職業那會兒,17歲的陳博(ID:PYL)每個月只有1200元的收入。
而如今的他,已是LGD戰隊的六朝元老,年薪已達百萬,在同齡人中已屬頂尖。
和眾多職業選手的成長路徑一樣,陳博也是從「網癮少年」過來的。他接觸遊戲的時間非常早,尚在學前班就玩上了《暗黑破壞神2》。
「我總是打得比身邊的人好」,陳博不掩飾這份對遊戲天賦的自信。周圍的人管他叫「大神」,他表面不動聲色,心中卻是得意。
高一接觸到《英雄聯盟》是陳博人生的轉折點。他很快被這款風格卡通、對戰激烈的遊戲所吸引,日夜不分地在電腦前戰鬥。
天賦加努力,他很快打到了國服天梯前50名。天梯排名靠前的玩家是眾多戰隊挑選「種子選手」的資源庫,一些戰隊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去打職業。
他內心蠢蠢欲動,和家人袒露心聲。
不同於一般家庭,陳博的父母,更早地感知到了兒子對遊戲的興趣與天賦。經過一番討論後,父母最終同意了他的想法。
就這樣,17歲的陳博收拾行囊,人生第一次背井離鄉,遠赴蘇州一支叫CLC的戰隊。
薪水微薄,住宿條件差,這些沒能成為他職業路上的絆腳石。「當時沒想那麼多吧,就是想打比賽,一門心思撲在了遊戲上。」
然而一年不到,他遇到了選手生涯的第一次挫敗——因位置重復,隊內競爭落敗,他被淘汰了。
被辭退的那個傍晚,蘇州下著小雨。陳博淋著雨,行李放一旁,在街邊坐了很久。這座舉目無親的城市似乎不是自己的歸宿,要不要回家?
那一夜,思緒萬千的他最終做了個決定:不回家,改位置。
天性內斂的他,從要求「自信強勢」的上單位,改到了以「保護、奉獻」為使命的輔助位。恰逢杭州LGD俱樂部正在招兵買馬。2012年,陳博從蘇州來到了杭州。
畢竟是老牌俱樂部,陳博每月拿到手的薪水翻了一番,3000元。
此時早已不是電競選手最慘的日子。「電競第一人」李曉峰2005年奪冠的時候,連「薪水」這個東西都是不存在的,包吃包住,有台電腦已屬不錯。
在LGD,陳博一待就是六個年頭,這六年來,他有過巔峰——2015年LPL夏季賽總冠軍,有過低潮——2016年掉入保級賽。曾因亮眼操作被粉絲捧到雲端,也曾因低級失誤被噴子踐踏到谷底。
對他來說,這六年是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而對中國電競來說,這段時間則是行業的集中爆發期。
2011年王思聰在微博八字宣言:強勢進入整合電競。之後,以「普思資本」為首的多路資金,在電競產業上下遊開始了大規模、廣範圍、高頻率的投資。遊戲、電競、視頻、直播,遊戲產業的「奇經八脈」,一條接一條被打通。
選手PYL賽後接受採訪。
王校長通過高薪把傳統戰隊的明星選手挖個底朝天,組建了IG俱樂部,這使得其他俱樂部為了留住人才,也不得不提高投入和薪水水平,電競行業的生態逐漸被改變。
陳博就是受益者,這幾年他的薪水節節增長。尤其是2015年拿了冠軍後,合同上數字的激增,讓他感受到了個人價值的巨大提升。
現在的陳博已經成了LGD的老隊長。
24歲年薪百萬,這個數字放在今天的一流電競選手身上,並不少見。被譽為「大魔王」的韓國選手Faker,2017年的年薪約合人民幣1700萬元,這還不包括讚助費、廣告費。資本湧入的行業,關注度足以變現。
電子遊戲自帶的草根屬性產生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當上職業選手,成為了眾多愛好遊戲少年的夢想。
然而,眾人看到了職業選手在舞台上光鮮的一面,卻往往忽略了他們沒日沒夜的枯燥訓練,更容易忘記那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白骨。
有天才選手奮戰多年,沒有成績而早早退役;有超級玩家耗費大半青春,卻最終無緣職業圈;而更多的普通玩家則停留在「青銅白銀」,連「職業的門」都看不到。
追夢的路上,陳博無疑是幸運的,憑借天賦和努力在電競界站穩了腳跟。
但幸運兒又有幾個呢?
「是否會推薦青年人走這條路?」採訪的最後,我問他最後一個問題。
陳博想了好一會兒說:「那需要真的熱愛,不然是堅持不下去的」,表情很是認真。
357:王牌之師的執教者
在電競圈,姚羿(ID:357)有兩個異於常人的地方。
首先是他涉獵廣。姚羿的最高成就在Dota,曾幫助戰隊打下「十冠江山」。但他擅長的遊戲遠遠不止這一個,FPS、MOBA、格鬥,樣樣精通,都能參加全國比賽。
其次是他「壽命」長。電競江湖,唯快不破。選手的黃金反應年齡一般在16歲~22歲之間,但1985年出生的姚羿卻足足打到了29歲,直到2014年才宣布退役。
做選手的最盛期,資本還未看上電競行業,姚羿的收入並不高。不過退役之後,他並未離開圈子,而是轉型做起了戰隊教練,最終搭上了電競爆發的末班車。
選手與教練不同,選手只需要專注於自身發揮,而教練則需要把團隊擰成一根繩。年輕姚羿長年擔任局勢分析的角色,需要統籌考慮,轉型教練後,以前的思維模式幫他很多。
2014年,「執教初體驗」的他帶領VG戰隊斬獲了TI亞軍,收獲獎金150萬美元。他稱自己「運氣好」,但外界認為隊伍由於他的存在,化學反應變得融洽。
如今的他,是電競勁旅PSG.LGD戰隊的主教。戰隊今年的戰績十分輝煌,國際賽事兩冠兩亞,是中國最炙手可熱的戰隊。
姚羿(中)和他的隊伍。
率領王牌之師,姚羿承認「壓力很大」,從業十餘載,從前發量茂密的清瘦小夥,變成了頂著鋥亮光頭的發福大叔。網友戲稱「為BP操碎了心,掉光了發」。(BP:Ban&Pick,遊戲中的禁選策略,是教練在比賽中的主要工作)
比賽中的BP類似於棋牌類博弈,前期搜集情報(對方的慣用套路,熟悉英雄,生疏英雄),賽中預測對方的陣容並及時地加以克制,同時也要避免己方陣容被破解。
失利的時候,BP少不了要背鍋。
今年TI8沒奪冠,隊伍被噴得很慘,他在微博上發了個「sorry」,底下評論仍然不依不饒。
我問他「怕不怕背鍋」,他摸了摸光頭,「嗨,這麼多年了,怕還怎麼打職業啊。」
姚羿帶隊的戰隊PSG.LGD
BBC&海濤:解說出一個電競江湖
摸爬滾打多年的解說張宏聖(ID:BBC)與周凌翔(ID:海濤),也是從苦日子過來的。
人稱「電競解說第一人」的張宏聖,是國內最知名的元老級解說,2008 年,所在單位GamesTV 解體,薪水從4000 元變成了3000 元。
3000 元的薪水里,有1600 元要租房,抽煙300 元,只剩1100元跟老婆過日子。以至於張宏聖經常買一份老鴨粉絲湯、兩個花卷,老婆吃粉絲湯,自己沾湯吃花卷。
張宏聖
同一時間在GamesTV實習的周凌翔則更慘一些。
尚在韶關學院讀大三,為了心中「遊戲解說」之夢,他北上上海。
周凌翔選擇了每月280元的群租房小隔間來容身,三室一廳里住了十多個人。單位每月發500元的實習補貼,加上家里寄過來的300元,他就靠著800元在上海「茍活」著。
兩人的生活狀況,隨著電競環境的改善,逐漸改變。
涉獵廣、學習能力強的張宏聖在電競圈的名氣越來越大,從最早的《魔獸3》,接著《星際2》,到後來的《英雄聯盟》《DOTA2》《爐石傳說》,沒有他不能解說的比賽,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多。
而離開上海的周凌翔,則因在閒餘時間做了一檔《海濤教你打Dota》教學視頻一炮而紅。在全民Dota的年代,正統的解說風格,深入淺出的講解,為他贏得了大量觀眾。之後,他巧妙地開發了「電競節目+淘寶網店」模式,為自己帶來了豐厚收益。
2014 年,包括張宏聖、周凌翔在內的6 個老電競人,做了一個新公司——ImbaTV。他們的目標很遠大——成為全球最優質的電競賽事內容創造者。
周凌翔
電競比賽之所以可以媲美傳統體育賽事的觀賞性,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端看到附帶解說的比賽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ImbaTV做的就是電競賽事內容製作分發平台,通過賽事直播與實時解說的方式,把線下比賽做成節目分發至各個直播網站。
四年過去了,公司的規模在穩步成長,已在多個國家自主承辦過國際電競賽事,涵蓋時下熱門電競項目。
今年2月ImbaTV剛剛完成了C輪融資。雖然並未公布具體金額,但是根據B輪近億元的金額,可以推測此番融資不是個小數目。
主辦比賽與承辦項目是ImbaTV盈利的主要來源,除了兩條線齊頭並進之外,ImbaTV還將在電競教育上做文章。
近年電競業的爆發式增長,使得行業內非常缺乏人才。
「缺的不是選手和解說,而是組織和管理類的人才。」周凌翔舉了個例子,現在不少地方政府也想承辦大型的電競賽事,但是苦於體制內沒有相關人才。如何找場館、承辦方、轉播方,組織好一場電競比賽,懂得方法的人寥寥無幾。
「培養更多的電競組織性人才,是ImbaTV未來的大項目之一。我們願意帶頭推動電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兩個人看起來雄心勃勃。
遊戲與人生
對話LGD
首席戰略官李軒
LGD成立於2009年,是目前國內最資深的電競俱樂部之一。俱樂部誕生過無數的明星戰隊與明星選手,斬獲的世界冠軍不計其數,被粉絲親切地稱為「老乾爹」。
11月下旬,《南風窗》記者在杭州的LGD俱樂部本部採訪了LGD首席戰略官李軒。
LGD首席戰略官李軒
《南風窗》:你是如何與LGD俱樂部結緣的?
李軒:2007年我就在微軟工作了,平時空閒時間喜歡打打星際與Dota,算是一個電競愛好者。2015年TI5國際邀請賽的時候,我沒買到票。通過朋友,我結識了參賽隊伍LGD的領隊潘婕,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問她有沒有門票。她也向我詢問了一些關於西雅圖租房的事宜,這樣一來二回就熟絡了。
2016年,潘婕在做俱樂部融資的項目,需要找一些海外戰隊收購的案例,我就幫她尋找資料,一起出謀劃策。隨著參與度的加深,彼此的信任度也在提高。那年7月她就問我要不要來俱樂部一起做事。
在微軟待了十年後,一直在與計算機語言打交道,我也萌生了想重新投身於一個有潛力的新領域的想法。考慮了一個月,我就和公司提交了辭呈,來到了杭州。
《南風窗》:到了俱樂部後,你主要做了哪幾件事?
李軒:回國的飛機上,我看了一本叫《Team Sports Marketing》(團隊體育行銷)的書,給了我蠻大啟發。電競俱樂部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盈利點主要來自於賽事獎金、直播分成、讚助與廣告。而與傳統體育的俱樂部相比,電競俱樂部少了一塊很大的部分,那就是「主場紅利」。主場能夠帶來的門票,周邊商品,地域衣食住行的消費需求都是值得開發的一塊。
恰逢2016年9月我們去騰訊溝通,對方也談到了希望以《英雄聯盟》為中心打造聯賽主場的願景,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隨後就與騰訊積極推進主場建設的進行。考察主場,政府談判,尋求合作,在緊鑼密鼓的日程安排中,最終我們成為了LPL賽區最早建立俱樂部主場的三支隊伍之一,2018年1月在杭州我們有了自己的主場。
另一件重大的事,是今年4月,俱樂部與巴黎聖日耳曼俱樂部達成的戰略品牌合作關係。其實最初對方並沒有找我們,而是找的EG與VG兩支俱樂部,但並沒有談攏,也取消了原定與我們的會面。我不願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上海他們下榻的酒店等候到了10分鐘的會面機會。就是這關鍵的10分鐘,我把LGD俱樂部的核心理念與青訓體系介紹給了對方,對方流露出了合作意向。
後來的事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LGD開創了國內電競俱樂部與海外傳統俱樂部合作的先河,打造的聯合品牌大大增強了我們的國際影響力。
《南風窗》:談談LGD的商業模式與青訓體制吧。
李軒:目前LGD的商業變現管道主要有三大塊,品牌讚助、遊戲廠商合作與隊員轉會。品牌讚助基於俱樂部自身的品牌影響力以及粉絲群體,只要粉絲群體足夠大並具備消費能力,就會存在變現的可能性。
遊戲廠商合作是一種共贏模式,對於遊戲公司來說,電競是推廣遊戲、維護遊戲生命周期的最好方式,他們會主動尋求與俱樂部的合作。而俱樂部通過和遊戲公司的合作,可以更快地獲得資金以及行業制度支持,比如在設立聯賽主場方面。
明星選手轉會的費用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而這塊收入正是得益於LGD青訓體系的培養能力與戰績表現。電競俱樂部的價值衡量,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在重大國際賽事上的名次。而名次越高,隊伍中隊員的身價也會水漲船高。
LGD曾經經歷過兩次選手危機,一次是2011年的「富二代」挖角,一次是2017年的商業資本新建戰隊的挖角,兩次LGD都受到重創,但又都復活過來。這得益於我們完備的青訓體制。
青訓這個概念從始至終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完備的青訓體系,才能保證俱樂部的核心生命力。」
目前,LGD通過聯賽、預備賽、精英賽、大師賽等賽事體系進行層層選拔和簽約,培養青訓戰隊,通過更高級別的比賽,挑選進主隊,進而打造明星選手。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胡萬程 [email protected]
編輯| 李少威 [email protected]
圖片| 受訪者提供及英雄聯盟官網
排版 | GINNY
(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快遞到家,享受最佳閱讀體驗
點擊發現更多好文
點擊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