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遊戲 第1張

  如今60歲以上的人,其童年是苦澀而又快樂的。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遊樂場,文化娛樂生活十分貧乏。小孩子尤其是農村兒童的唯一樂事,就是自制玩具、紮堆遊戲。
  最常見的是「打尒」(尒,er音,此處是諧音)。「尒」是「爾」的異體字。所謂「尒」是把一截巴掌長短、大拇指粗細的木棍兩頭削尖,用一根半米左右長的木棒輕輕敲擊「尒」的一端,「尒」便「飛」出很遠。我想,大概「尒」是小孩兒們普遍的一種玩具,故而叫做「尒」。打「尒」的遊戲需要兩人,玩的時候,在地上畫一個方框,叫做「城」,把「尒」放在城中央,一人敲擊,「尒」便「飛」出城,另一人去撿「尒」,不管遠近須站在原地把「尒」投回「城中」,叫做「喝卯兒」。如果「尒」落入城中,「喝卯的」就贏了,兩人交換位置,原來打「尒」的再去「喝卯兒」。這是一種簡單的遊戲。比較龐雜的是「紅魚大刀」打「尒」法。在地上寫一個大大的「回」字,四角用斜線將兩個口勾連,在四面長方形空格裡分別畫上「刀」「魚」「工」「三」等圖形。玩法與普通打「尒」相同,必須把「尒」投進中間的方框(城)中才算贏,倘若「喝卯的」誤把「尒」投進畫有「刀」的格子裡面,打「尒」的即要把「尒」敲起來後,趕緊把手中的木棒也甩出去並打在「尒」上,這叫「耍大刀」;如果投進「魚」格中,打「尒」的要下蹲成騎馬式,把手中的木棒從襠裡穿過去,輕輕敲擊「尒」端,在「尒」跳起的一剎那,迅速扔掉木棍,用兩手接住「尒」,然後用力向遠處投去,這叫「抓紅魚」;如果將「尒」投進畫有「工」字形的格子裡,打「尒」的要用木棒的一頭去敲「尒」,待「尒」跳起來以後,再用木棍的另一頭去擊「尒」身,讓其飛得更遠,這叫「拐子」;如果把「尒」投進畫有「三」字形的格子裡,打「尒」的可連敲三次,這叫「打三棒」。如果違反了上述規則,打「尒」的輸,「喝卯兒」的贏,兩人交換位置,重新開始遊戲。這種打法比較刺激但難度較大,所以玩兒的不多。
  和打「尒」近似的一種遊戲叫「打蛋兒」。用粗線將一塊石頭或磚頭纏成一個比乒乓球略大的圓球,其玩法兒和遊戲規則與打「尒」基本相同,一方帶有防守性地用木棒擊球,一方帶有攻擊性的「喝卯兒」。只不過這種遊戲的「運動員」人數不受限制,對等分為2組,一組打球,一組「喝卯兒」,類似棒球和手球的結合。玩的時候一般把大大的「城」畫在一面牆根下借以作屏障,「喝卯兒」的一組投球時,打球的一組要高舉著手像足球守門員一樣「護城」,努力阻擋對方進球。如果球打得遠,防護得又好,「喝卯兒」的往往投進一個球要費很長時間,而且這遊戲還有一個要命的限制,即球滾在哪裡就在哪裡打,有時能把球打出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遠。在這種情況下,「投城」顯然無望了,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接球,只要用雙手或帽子把球接住也算贏了。

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遊戲 第2張

  
  還有一種類似打曲棍球的遊戲叫做「趕老窩兒」。玩的時候在地上挖一個圓坑,叫「老窩兒」,由一人用木棍把一個線球趕進窩裡。若干人環圍成一圈兒,每人手裡拿著一根一米多長的木棍,在自己跟前也挖一個坑,把木棍杵在坑裡做好截擊的準備。趕球的小心翼翼向「老窩兒」裡驅趕著球,其他人紛紛阻止他進球,趁其不備急忙用木棍把球打遠,趕球的人也看準機會,在別人攻擊球時,迅速用木棍去搶占那個人的窩兒,如果搶占成功,丟了窩兒的人便交換位置去趕球;如果搶占不成功,趕球的繼續向「老窩兒」裡撥拉球,誰最終把球兒趕進了「老窩兒」誰贏。這種遊戲可以鍛煉兒童的手疾眼快,反應敏銳,不失為一種健身益智的活動。
  「磕坨兒」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遊戲。「磕坨兒」的玩法非常簡單,不拘人數多少,不拘男女老少,只要有興趣誰都能玩兒。在地上畫一個1米見方的方框,參加遊戲的人每人拿出一枚銅錢摞在中間(也叫制錢、老錢、銅子、銅圓),等於抵押品,然後用一個鐵鑄的圓坨子使勁向銅錢磕去,銅錢四處迸散,誰將錢磕出了方框即歸誰所有。那時候,幾乎每個小孩子衣兜裡都裝著鐵托和一些銅錢,隨時隨地玩個不亦樂乎。現在回想起來,只是可惜了那些古董!
  文靜的女孩子最喜歡玩的遊戲是「踢房子」和「拾巴巴兒」。「踢房子」是在地上畫一個大大的酷似「甩」字的圖案,每一個格子代表一間房子。遊戲者單腿獨立站在格子外,把一個鐵坨扔進第一個格子,抬起一隻腳慢慢地踢動進入第二個方格,以此類推,直至最後一格,然後單腿咯噔著退回來,在「甩」的尾巴上站好,倒背一條胳膊彎腰去撿鐵坨。動作完成後,再回到原地,將鐵坨扔進第二個格子,不斷重復以前的動作,直到踢到最後一格,誰最先踢到頭誰贏。整個過程要求非常嚴格,不許雙腳落地,不許鐵坨壓線,否則,滿盤皆輸,從頭開始。這個遊戲能夠鍛煉孩子們的耐力和毅力,腿上功夫欠缺是完不成的。彼時老百姓住房非常困難,很多人一輩子也住不上新房,因此大人們很忌諱「踢房子」這個名稱,認為「房子踢倒了」不吉祥,加之常玩這種遊戲鞋底磨損厲害,所以極不提倡孩子們玩兒。
  於是更多的女孩兒玩「拾巴巴兒」。「拾巴巴兒」的學名叫「拾石子兒」,即是把指甲蓋兒大小的石子打磨成不規則的圓形,握在手裡玩兒。石子一般有5顆,玩的時候一邊唱著自編的兒歌,一邊麻利地從地上抓起石子往上空揚。那些石子忽上忽下,有時拋出倆,有時拋出仨,有時拋出一個,其餘的都穩穩握在手心,遊戲規則要求把拋出的石子全接住而其他子兒不許有任何遺漏,看得人眼花繚亂。技藝精湛的,能將5顆石子全拋出,手掌一翻,全部落在手背上!平原上石頭少,石子不容易找,有的就把碎瓦打磨成圓球代替石子,不過這種替代品重量輕,玩起來發飄,拋出去後不太好接,所以有的也玩拾「嘎拉哈」。「嘎拉哈」是東北的叫法兒,是用羊的前腿膝骨制作的。「嘎拉哈」講究光滑細膩,形體大小一致,完整無殘損。愛美的女孩兒把「嘎拉哈」塗成紅色,十分喜慶。不過由於「嘎拉哈」個頭兒大,一隻手只能玩兒4個。「拾巴巴兒」、拾「嘎拉哈」要手眼並重,可以鍛煉孩子的指法、眼力,非常適合女孩兒遊戲。

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遊戲 第3張

  
  踢毽子、跳繩是女孩兒的拿手好戲。每到臘月門上,只要聽見誰家宰殺雞叫,女孩子們便纏著媽媽去向人家討雞毛。她們把雞尾巴上漂亮的羽毛揪下來,用老錢做底槍手縫制雞毛毽。「一個,一倆,一仨……十啊,十一……」女孩子們一邊數好康兒,一邊踢著毽子,誰一口氣踢得最多而毽子不落地誰是勝利者。毽子隨著腳步和腰身的扭動上下翻飛,像一隻美麗的小鳥兒,圍觀的人喝彩聲不絕於耳。沒有雞毛,有的也用五顏六色的布條兒來代替,做出的毽子同樣好看。最能鍛煉人們的彈跳力的莫過於跳繩了。跳繩的遊戲很隨便,既可單人跳,也可雙人跳,常見的是兩人分別扯住繩子的一端不停地搖,一人在繩子中間跳。誰被繩子絆住了或雙腳同時落地誰輸,交換位置去搖繩。
  此外,還有推鐵環、「打馬」(類似玩保齡球)、捉迷藏、摸迷糊、「套牛槽」打尜尜、抽「丟丟」(陀螺)、「碰拐」(單腿獨立,搬動膝蓋互相撞擊)、壓摞摞等遊戲。這些兒童遊戲雖然十分原始,但是它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和無比的快樂,對於鍛煉和增強孩子們的智力、體力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現在每當回憶起來還都十分留戀和向往呢。

原創/宮瑞華

>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