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耿遊子民、李典峰
2021年3月20日至21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遊戲詠/永生」:遊戲研究工作坊。這場以遊戲為中心主題的學術工作坊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洋召集,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騰訊研究院等社會機構和高校的學者,與同多位知名藝術家參加了活動。活動不僅吸引了《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藝術評論》等學術刊物的關註,更吸引許多對遊戲研究感興趣的學者、遊戲業內人士和學生參加了活動。
活動第一天合照
在致辭中,工作坊召集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洋教授表示,在大學傳統的人文學科研究中,電子遊戲缺乏應有的重視,一直是邊緣話題,不僅沒有以遊戲為主題的學術會議,主流學術刊物上看不到關於遊戲研究的論文發表。但是電子遊戲對年輕一代人的影響已經有目共睹,青年學者關於遊戲的思考,只能在藝術理論或文化研究的會議長進行發表,學術界和思想界必須面對遊戲文檔和遊戲現象。本次工作坊原計劃是2019年冬季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進行,但受疫情影響而一推再推。2020年10月,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華師大傳播學院跨序言電影理論研究中心主任薑宇輝在上海召集了遊戲與哲學的工作坊,題為「遊戲致/至死」,李洋期望能接續關於遊戲的討論,邀請更多的學者、批評家和藝術家參與關於遊戲的討論。此外,李洋教授提出本次工作坊活動是他倡導的「另類人文研究小組」的第一個公開活動,所謂「另類」(alternative)在英文中同時具有邊緣、他者和替代性的含義,這是一個松散的、沒有領導、沒有機構、去中心化的自由的學術共同體,嘗試在人文學科的正典研究之外,圍繞更新鮮的前沿話題與邊緣現象,展開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而這些活動不會延續國內學術活動普遍存在的威權等級模式,遊戲理論很好地表達了這種「另類人文研究」的觀念。本次工作坊分兩天舉行,除了主題發言,每天晚上會有圓桌討論。B站(Bilibili.com )遊戲頻道為活動全程獨家直播,發言嘉賓將回答B站網友的彈幕提問。
李洋教授
3月20日的主題發言單元由青年學者林品博士主持。華東師范大學薑宇輝教授首先從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在《女人、火、危險之物》(Women, Fire, Dangerous Things)中的原初分類入手,嘗試定位遊戲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他以死亡而非自由作為基點,探索遊戲的「顛覆性潛能」,薑宇輝從「火與電子遊戲」這個著名的腦神經實驗入手,認為火的體驗最接近遊戲體驗,即對人類形成持續不斷的誘惑,又充滿危險,火所帶來的灼痛感,更是解釋出遊戲體驗的核心感受是痛苦而非愉悅,由此引出電子遊戲與人的超越性之間的關聯。
薑宇輝教授
藝術家馮夢波作為中國最早從事電子遊戲藝術探索的藝術家,介紹了他連綿35年的私人遊戲史,勾勒出電子遊戲這一彼時的「另類物」在他個人藝術創作中的演變,電子遊戲始終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與資源,也給他帶來無窮樂趣。馮夢波細致地分享了他如何學習使用電子遊戲引擎,同時在中央美院指導學生創建工作室,指導學生在玩遊戲中創作。
北京大學新傳學院知名序言考古學學者王洪喆則以「猛獁洞穴」的洞穴發現與歷史為線索,通過十九世紀以來的現代洞穴探險和旅遊的興起與發展,對電子遊戲誕生之前的相幹物質史進行了別具一格的研究,他提出了冒險類遊戲的玩法、敘事的跨序言、跨語際的起源假說,嘗試在世界史意義上重新思考電子遊戲表意及其情感表達的歷史唯物性。最後將黑奴運動、軍事科學、計算機科學家的婚戀變故等史料的爬梳和分析,讓我們看到資本在借助洞穴這一序言實體進行勞力剝削,從而對電子遊戲的本原性質展開批判性反思。
南開大學數學系的韓宇華博士提出了遊戲中的存在是否需要「化身」的問題,他從解謎遊戲開始,從許煜對數位物的討論回到海德格爾哲學,提出了關於電子遊戲物質性的討論,韓宇華認為,我們需要拋開日常感知對事物的特定劃分帶給我們的對事物、對物質性、對存在的單一理解,嘗試理解不同層面存在物的可能。藝術家周巖嘗試通過他本人創作的幾款與電子遊戲有關的藝術作品,討論群體意識與私人情感這兩個對立概念,是如何通過遊戲建立起關聯,通過他的作品展示「遊戲作為序言的藝術作品與群體化共情的可能性」。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楊宸博士從「數字魔圈」和「控制論界面」兩種對電子遊戲的理解出發,考察了纏繞在電子遊戲之上的交互性問題。他從學術界關於交互性的爭論入手,額不同平臺的電子遊戲文檔,試圖打開電子遊戲中交互性的遞歸發展所敞開的可能性。
藝術家武子楊通過介紹和展示他本人參與的互動藝術項目,即關於社會信用制度的社會形態模擬、機器人視覺生成的實時生態系統模擬等,呈現藝術作品是如何運用遊戲模擬機制作為創作策略,並觸發在社會文化系統、虛擬世界與現實,以及人機之間的「中層空間」,找到當代藝術的可能性。最後,藝術策展人李佳則從性別議題出發,為遊戲研究中關於遊戲角色設定、圖像、符號、敘事等方面呈現出的性別問題進行了分析,並結合最新的國際調查數據對遊戲研究中與性別相幹的可能性和批判價值進行了分析。
最後,《電影藝術》主編譚政對第一天的主題發言進行了評議,他認為當天幾位主題發言讓「遊戲研究」這個頗顯「另類」的話題,呈現出許多學術角度和思想的可能性,為各位青年學者多元化的遊戲研究視角和開闊的研究思路給予了讚賞。
譚政主編
20晚,UCCA公共實踐部總監、工作坊策劃之一韓馨逸主持了圓桌對談,藝術家陳旻、數學博士韓宇華、獨立策展人李佳、鄧劍博士後圍繞「遊戲何以成為藝術」為主題展開了富有建設性的討論。在回顧遊戲介入藝術的歷史中,展現了作為藝術的遊戲所蘊含的可能性,分享了各自對於遊戲和藝術的私人化理解,並與現場觀眾及直播觀眾進行了豐富互動。
3月21日進行了第二單元的主題發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洋教授主持。南京大學哲學系的藍江教授首先以「遊戲世代的生存指南」為題做了主題發言。他通過《刺客教條:起源》中鷹眼技術改變觀看方式,以及遊戲中完整還原柏拉圖《會飲篇》的設計,提出我們正在經歷遊戲世代的崛起,與此前的小說時代、電視電影世代一樣,遊戲世代不僅僅通過遊戲來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生存哲學。這種新的生存哲學必然不同於單純用文字和影像來理解世界的方式。遊戲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通過不斷構造實現新的潛能的哲學,遊戲世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著本體論和認識論,也重塑著人類自己的命運。
藍江教授
策展人、藝術家陳旻帶我們回溯了1989年至2010年間中國當代藝術與電子遊戲的關係史,伴隨資訊高速公路的建立到高速移動互聯的實現,在馮夢波等藝術家的作品,遊戲既可以成為藝術的動機,也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真正的藝術與遊戲之間是沒有界限的。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技術序言,電子遊戲向我們展示了它作為一種跨學科和跨領域的黏合劑,或是作為一種技術和人性的疏通劑的巨大潛能。
作為本次論壇的策劃人之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李典峰博士用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裡發人深思的問題「六歲孩子可以通過遊戲學會什麼」,開啟了「電子競技到兵棋推演的軍娛復合體的多層敘事」,他的發言回應了兩會代表關於開發具有我軍特色的優質軍事遊戲的提案,通過美國戰略遊戲與美國軍事訓練和征兵等軍事活動之間的關係,提出電子競技在網路社區建構的強烈榮辱觀文化,電子遊戲介入國家並推進軍事訓練模式變革,已成為不可回避的議題。
中國傳媒大學的李雨諫老師,圍繞電子遊戲發展的伴生現象「遊戲攝影」做了發言,他通過大量例子提出,遊戲攝影已成為遊戲藝術乃至當代藝術在跨界創作的新潮流,誕生了知名多媒體藝術家。同時,遊戲攝影也成為遊戲開發和遊戲研究的新領域。通過博爾特和古辛的再序言化理論,關註攝影與遊戲的融合,並聚焦三種不同的遊戲攝影形態——攝影遊戲、螢幕截圖與照相模式。
北京大學中文系傅善超博士從伊安·博格斯特對「空間敘事」的質疑入手,重新審視亨利·詹金斯2004年提出的「空間敘事」的四個模式,探討了「微敘事」在電子遊戲敘事理論中接合時空維度的可能性。同樣作為電子遊戲的敘事學研究,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車致新結合獨立恐怖遊戲《伊迪絲·芬奇的記憶》,提出了遊戲中的化身、書寫與死亡的關係。通過具體的遊戲文檔段落,討論從化身到VAG遊戲與傳統文學序言間的親緣關係,反思東浩紀在《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中有關「遊戲是否能夠描寫死亡」的討論。
最後,首都師范大學的林品博士以遊戲題材電影《頭號玩家》中的遊戲想像出發,其中文譯名談起,提出了遊戲、數字工業與非物質勞力的問題。他指出影片表層的「逆襲」敘事簡化了影片的文檔意蘊,他借助「玩家一號準備就緒」這個源於雙人同屏遊戲主機的「遊戲梗」,及其代表的分享精神和隊友情誼,分析了賽博空間的公共性與互聯網巨頭壟斷之間結構性矛盾,及其想像性解決。林品強調虛擬現實時代的數字資本主義對多種行動者的非物質勞力實現普遍壓榨,分析了遊戲怎樣制造了由物質消費和非物質勞力構成的連鎖剝削。
在點評環節,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吳冠平教授結合他個人與遊戲的關係,以輕松的方式對當天的主題發言做了回應。他坦言,電子遊戲的發展的確讓部分電影研究者產生「危機感」,但另一方面,嘗試介入電子遊戲研究的學者,也不乏從傳統議題中走出來,從遊戲攝影、遊戲敘事等研究中獲得啟發和建設性的思考,他認為更多元,更具有交叉視角的研究將迸發更多活力與可能性。
吳冠平主編
21日晚,李典峰博士主持了第二場圓桌論壇,邀請騰訊研究院的胡璇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生高原、碩士生耿遊子民、社會學系碩士孫凝翔,圍繞電子遊戲是「工業」還是「文化」、遊戲研究應當怎麼做、遊戲成癮者等問題展開討論,與現場觀眾和 B站網友進行展開互動。
本次工作坊是國內人文學術界第一次大規模的遊戲主題論壇,活動引起了許多學者、遊戲愛好者、藝術家和媒體的討論,李洋教授稱未來考慮繼續邀請更多的人,用不同形式圍繞遊戲哲學、遊戲政治、遊戲藝術等主題,舉行更多活動。
責任編輯:韓少華
>遊戲研究工作坊|遊戲何以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