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一部分患者出現足底麻木,按神經根壓迫的治療後,足底麻木仍然存在,這時我們就會出現疑問,為什麼?
當查體內踝下後方時,出現壓痛,Tinel征陽性,驗證性地松解局部筋膜、韌帶後,症狀緩解,我們不禁發現,原來足底麻木的罪魁禍首並非腰椎間盤突出症,而是踝管綜合征。
踝管綜合征是神經科、康復科常見的病症之一。
踝管綜合征又稱蹠管或附管綜合征,是指脛神經或其分支、終末支在通過踝關節內側無彈性的骨纖維管道時受到擠壓,而產生局部或足底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狀的一種嵌壓性神經病變。
接下來來看一下踝管的相關結構。
屈肌支持帶,位於內踝與跟骨內側面之間,彈性較差,踝管位於內踝的後下方,黑色邊框區域為踝管的平面投影,可以看出,踝管由屈肌支持帶的一部分、以及相對應跟骨內側面、距骨後內側面、脛骨遠端後內側圍成,形成了一個,斷面類似梭形,後口寬,前口窄,長約 2.0cm的纖維骨性通道。
屈肌支持帶,又叫分裂韌帶,在踝管部從其深面發出3個纖維隔,三條粉色的線代表三個纖維隔,將踝管分隔為4個骨纖維管,用於約束內容物的運動與位置。
從內容物來看,由前內到後外分別為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後動脈與靜脈和脛神經、?長屈肌腱。脛骨後肌腱,靠近內踝後下緣進入位於內踝尖端的管道中。
趾長屈肌腱,行於脛骨後肌腱與跟骨載距突內緣之間。
?長屈肌腱,行於載距突下緣。
血管和神經,行於趾長屈肌腱與?長屈肌腱之間。脛神經向下分出三支,跟內側支、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跟內側支穿屈肌支持帶分布於足跟的內側。
足底內側神經,較足底外側神經粗大,自脛神經分出後入足底,達?展肌深側,經?展肌與趾短屈肌之間,穿行於足底內側溝的肌間隔內。
足底外側神經,與足底內側神經分開後,經?展肌深側,繼而行向前外側,行於趾長屈肌腱與蹠方肌的淺面,經趾短屈肌深側,至足底外側溝。
這里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足底內、外側神經均經?展肌深側,在之後的鑒別診斷中,我們會涉及到。
左邊這張圖是跟內側支、足底內側神經及足底外側神經皮支支配相應足底皮膚感覺區域。此處還要說明一個問題,脛神經的分支是存在變異的,脛神經可以在入踝管前發出分支,可以在踝管中發出分支,也可以在出踝管後發出分支。
踝管綜合征中,受累的神經也是不同的,可以是單支的受累,也可以是多支的同時受累。
參考《踝管綜合征的回顧性統計分析》中的數據,脛神經在踝管內發出分支占80%,踝管綜合征受累神經中,足底內、外側神經同時受累最多見,占66.67%,其次是足底內側神經受累占23.61%。變異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影響不大。
言歸正傳,我們來回顧一下踝管內容物的毗鄰關係。
首先看一下骨性標致,跟骨載距突,載距突是一個扁平的骨性突起。三個藍色的長方形由前到後分別代表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踇長屈肌腱,在趾長屈肌腱與?長屈肌腱之間走行的就是脛後動、靜脈以及脛神經。
從圖中可以看出,脛神經直接面對的就是跟骨載距突的骨突。那麼,為什麼脛神經容易在踝管內受到卡壓呢,這問題可以從踝管的斷面結構中找到答案。
之前我們講,踝管的斷面類似梭形,屈肌支持帶發出3個縱隔將踝管分成四個空間。
可以猜一下其中的結構,加強一下印象,最上面的是脛骨後肌的腱鞘和肌腱,接下來是趾長屈肌的腱鞘和肌腱,最下面是?長屈肌的腱鞘和肌腱。在趾長屈肌腱與?長屈肌腱之間,走行的就是脛後動脈和靜脈以及脛神經。藍色代表的是脛後靜脈,紅色代表的是脛後動脈,黃色代表的是脛神經,此處可以有一個黃點,兩個黃點,也可以有三個黃點。
我們假設,此時脛神經還未發出分支,只有單獨的一個黃點。我們說踝管的斷面類似梭形,為什麼說類似呢,因為載距突的存在,它不是相對完整的梭形,看到這里,答案應該有了。因為載距突的存在,脛神經所在的空間最小,那麼空間最小就容易形成卡壓嗎,房子再小,夠用,能夠遮風擋雨,一樣很快樂。
大家看,當踝管受到壓力時,四個空間壓力相同,但是脛神經直接面對的是跟骨載距突的骨突,受力面積最小,壓強最大,這才是脛神經最容易受到壓卡的原因。
繼續往下講,看一下踝管的容積和足踝位置變化的關係。
當足位於中立位時,踝管平均容積最大。外翻時容積減小16%,壓力增加800%;內翻時容積減小6%,壓力增加 425%。
這說明踝管綜合征與足踝的位置有直接的關係,這也恰恰是我們推拿治療所擅長的地方。
以上是踝管的相關解剖。
臨床表現
1.內踝疼痛放射到足底、足跟
(1)疼痛的局限性不明顯;
(2)跑步者:足跟燒灼痛或足弓疼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並引起縱弓痛性痙攣;
(4)夜間痛;
(5)拖鞋或抬高患足緩解疼痛。
2.感覺異常、感覺遲鈍和感覺過敏
3.燒灼感或足底、足趾麻木
4.在內側或蹠側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
5.脛後神經支配區的腫脹
體格檢查
1.注意足跟過度內翻或外翻,足部過度外旋,或高弓足。
2.Tinel征沿脛後神經或拇展肌陽性。
3.背屈、內翻或外翻可以引發症狀。
4.沿拇展肌或脛後神經的近端或遠端有壓痛。
5.跗管內直接注射皮質類固醇加利多卡因能緩解疼痛,可證實診斷。
影像學評估
1.正位、側位和斜位拍攝能明確軟組織腫塊的輪廓、骨骼異常可能有占位的創傷性病變。
2.如果懷疑腫塊,要進行MRI檢查。
康復治療
1.一般應對措施
減少步行及停止運動。
充足的休息能避免情況惡化及加速復原,於足踝內側進行冰敷或浸冰水15-20分鐘。每天進行3次。
穿著質料柔軟的鞋(例如運動鞋或布鞋),鞋墊要有足夠承托,預防足內翻。
2.物理因子治療
3.運動訓練
(1)教導身體掌握足部及足踝的理想位置,改善足內翻。
縮足運動
鬆弛足底筋膜
腳趾張開、閉合、屈曲、伸展重復10次。
(2)小腿伸展
(3)足底伸展
(4)足內外翻抗阻訓練
(5)小腿肌力訓練
(6)脛神經鬆弛
注意:發炎後的脛神經可能會與周圍的軟組織及踝管產生黏連,令疼痛持續。適當的鬆弛運動能軟化黏連,恢復脛神經的活動性。
做法:雙腳離地,患側腳腳尖向上及向尾趾方向屈起,然後將膝部慢慢伸直,直至小腿或足踝內側有拉緊感覺,返回開始位置,重覆20次。
△脖子上的這個包是「奪命包」,再不重視就晚了!△睡硬板床對腰脊椎康復好?小心睡錯癱在床上!△頸椎疼脖子僵,一招就能治,關鍵還能降血壓!△針灸按摩要了他的命,注意這幾類高危人群!△2018全球癌症年報出爐!中國慘不慘?自己看!△老年癡呆6大前兆、3個階段、8招康復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