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還沒太習慣把2019作為文件的落款年份,2019年就到了尾聲。自從當了媽媽,對時間的回憶不再按照年月日,參照的都是孩子的成長軌跡。孩子剛學會走路,我換了新領導;孩子兩歲,全家第一次坐飛機旅行;孩子上幼稚園那年,我換了新工作。孩子的成長是度過一年又一年的證據。
孩子總帶給人驚喜,他們一天天長大,作為媽媽,我們也一點點變化。我們要調整自己適應長大的孩子,最起碼不能拖後腿。育兒專家經常說,育兒即育己,我想寫寫這一年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東西,算是一個「育媽」總結吧。
…
媽媽很難用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即使理性的人也不例外。我盡量不從具體媽媽看自家孩子的角度闡述問題,我想稍微往大一點看。對媽媽們來說,從孩子們身上學到了什麼?
01 「媽」式敷衍和「孩」式認真
我家孩子上的私立幼稚園,每天都要上課,數學、拼音、英語中教和外教課各一節,每到重大節日,還要排練很多活動。比如國慶節,孩子要用英語發言,表達對中國母親的祝福;孩子和家長都要學會手語的《國家》,到時候一起表演;還有一些小話劇的排練。排練和正常教學同步進行。
在我看來,家長學手語就是糊弄事,到時候一起表演,隨便比劃比劃就行。據我參加幼稚園活動的經驗,小朋友都沒辦法做到整齊劃一,家長更是群魔亂舞了,所以也沒認真學。
到活動那一天,孩子們和家長一起表演,孩子們在舞臺上,家長在臺下,現場跟我預料的差不多。每個班都有一兩個淘氣孩子脫離隊伍,老師還要維持現場秩序。
大部分家長都跟我一樣瞎比劃等歌曲結束。我的目光開始盯著第一排表演的幾個孩子,我家孩子也在其中,看著看著,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他們大聲跟著音樂唱歌,認真做動作,完全沒理會後排發生了什麼,家長們又是多麼敷衍。他們都在一絲不茍地表演,唱著他們無法完全理解的歌,比劃著每一個動作,眼神裡是動人的專註。
…
孩子的認真,和媽媽們的敷衍,讓站在臺下的我想了很多。
對媽媽們來說,這自然不是什麼大事,甚至會感覺一板一眼跟孩子唱唱跳跳,會被人嘲笑。我們習慣了用敷衍面對問題。不知從什麼開始,認真成了笨人的專屬。
仔細回憶一下,上次認真做一件事是什麼時候?也許是剛工作那年,認認真真寫了一份報告被領導改得體無完膚,也許是熬夜寫的提案被老板無情否定,也許是歷經無數個日日夜夜完成的研究報告被領導兒子署名發表。曾經認真的你被現實冷冷打擊,於是乾脆選擇「不認真」避免再次受傷。
「媽」式敷衍是成熟的標誌嗎?更多的是逃避吧,不想面對認真投入後的失敗,所以用不認真不投入來欺騙自己:即使失敗了也無所謂,反正我沒好好做。
認真的孩子讓人感動,認真的人更容易成功。媽媽的敷衍會影響孩子的態度,讓孩子保持認真,媽媽也要重新認真起來。認真不會輸,認真對待生活,生活才會考慮真誠回報你。
…
02 「爭第一的心態」和「當觀眾的快樂」
幼稚園每年都會組織英文演講比賽,說是比賽,其實並不嚴格評獎,就是孩子在臺上公開展示。每個班有五六個名額,剩下的小朋友當觀眾。老師為了公平,會讓班裡的孩子輪流參加,今年參加過的下次就不參加了。這是前情。
作為媽媽,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更多機會站在舞臺中央,站在演講臺上。很多媽媽給老師私信,想讓自家孩子多參加。
因為我家孩子在第一年就參加過了,後兩年只能當觀眾。我順口問了孩子一句演講比賽的事情,孩子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跟我講,「媽媽,咱們班的小觀眾是坐得最整齊的,咱們班的加油口號是最響亮也最整齊的,咱們的小朋友演講是最流暢的。」
他還告訴我,演講的小朋友在班裡排練時他們也要做小觀眾,他聽了很多遍,已經會背好幾個人的PPT了,他還知道了小朋友最喜歡的電影,最喜歡的歌。
我很驕傲地跟他說,你演講的時候是很棒的演說家,現在也是很棒的觀眾。我們想讓孩子更優秀得第一,孩子卻能享受當觀眾的快樂。
…
曾經有個姐姐跟我吐槽,老師總讓她家女兒扮演樹,女巫之類的角色,沒讓她演過公主。偏偏她女兒還傻呵呵地認真排練,一點都不覺得遭遇了不公平對待。
排練節目這個事兒,家長和孩子的心態完全不同。家長會想,為什麼總讓這個孩子領舞,為什麼這個孩子臺詞最多,是不是她媽給老師送禮了,還是她家跟老師是親戚?
孩子想得就簡單得多,他們認真按老師的要求排練,該上場上場,該講臺詞講臺詞,該謝幕謝幕。他們也會爭取自己想演的角色,但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那個角色,而不是那個角色臺詞多,出場機會多,是C位。
有時侯想,人真是有點雙標,自己敷衍了事,卻要求孩子足夠優秀。這樣的現狀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自己飛不高,就下個蛋讓下一代拼命飛。
我們應該學習孩子這種簡單專註事物本身的心態,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與其為第一爭得頭破血流,不如享受做觀眾的快樂,享受當下的快樂才是永恒。
…
03 「媽」式憂慮和「孩」式樂觀
孩子要去參加比賽,比賽之前的好幾個星期媽媽就開始焦慮,擔心孩子臨場緊張,擔心孩子突然生病,擔心孩子失敗有心理陰影。再看看孩子,每天沒心沒肺地該吃吃該喝喝,好像去比賽的不是他,而是媽媽。
媽媽的憂慮和孩子的樂觀形成強烈的對比。媽媽的憂慮自有她的道理,畢竟媽媽人生閱歷比孩子豐富得多,擔心的情況都曾經出現過。作為過來人和親媽,恨不得把所有慘痛經歷都告訴孩子,避免孩子再走一遍媽媽走過的彎路。再加上社會變化這麼大,媽媽對未來的社會也充滿未知和恐懼,這也是媽媽焦慮的原因。
孩子的心態是放松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沉浸在自己簡單的小世界裡,沒體會過競爭的殘酷,考試的緊張,他們可以用平和樂觀的心態對待一切形式的考試。
孩子的樂觀會讓媽媽更焦慮,把什麼都想得那麼美好,日後遇到挫折受到的打擊會更大。很多媽媽會苦口婆心告訴孩子現實的殘酷性,等你長大就知道了,媽媽都是為你好。
成年人的社會的確會殘酷些,問題是孩子長大能明白的道理,有必要讓孩子現在就懂嗎?那些我們長大明白的道理,孩子長大以後還是對的嗎?
…
在心理學上,焦慮是過度擔心產生的煩躁情緒,包括著急、掛念、恐慌、不安等成分,與緊急情況和難以應付的事情有關。適度的焦慮能讓人保持警醒,未雨綢繆,嚴重的焦慮則會讓人坐立不安,影響正常生活。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媽媽為孩子打算是通情達理的,但媽媽也要清楚,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思想,他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刷過一部台劇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一集是「媽媽的遙控器」。小偉媽媽手裡有個神奇的遙控器,能選擇讓小偉生活在哪一天。如果小偉達不到媽媽的期望,他的人生就會永遠卡在同一天。小偉不愛吃苦瓜,媽媽告訴他,「我知道你不愛吃苦瓜,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遙控器是神奇的,媽媽用遙控器清空了小偉懵懂初戀的全部記憶,用遙控器讓一心求死的小偉求生艱難,求死更難。
小偉的媽媽是極端焦慮的,焦慮到必須控制小偉的一言一行才能心安。現實生活中沒有神奇的遙控器,但很多媽媽依然想讓孩子按照她們設定的軌跡生活,小到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大到高考填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和誰結婚。沒有實現預期就會焦慮不安。
減輕對孩子的焦慮,媽媽們要能讀懂紀伯倫這首詩裡的詩句。「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
孩子的人生,不是簡單重復父輩的期望,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孩子以後要吃苦,也不是讓孩子吃苦瓜體會苦的理由。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媽媽們要放開手腳讓孩子去闖蕩,去碰壁,去成長,我們需要做的時候,是在孩子需要的站出來,做他們堅實的後盾。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父母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問可知。但我們更應該知道,教育孩子更要反思自己。孩子簡單清澈的世界觀裡,會讓我們找回很多曾經丟失的東西,包括最真的自己。
>2019育兒盤點 | 教育孩子更要反思自己: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