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您是家長嗎?是!就點標題下方藍色的 家長慧 ,然後點關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點擊進入 在線教育,為孩子找一個優秀的輔導教師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1張

點擊參加暑假大賽,熱愛勞力,鍛煉身體,曬照片,贏大獎!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2張

▌導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變成了一個負面名詞。說起「原生家庭」,似乎就像是「原罪」,因為有這樣與生俱來的烙印,因此一個人一輩子無法安心生活。最近因為一些事,相信這個話題還是會不斷被拿出來討論。

今天我就想說說,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究竟是什麼。

作者 / 郝景芳 來源 / 晴媽說(ID: qingmashuo)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3張

01.

有小孩之後,很多人經歷過這樣一個起伏過程:

突然之間做了父母,燃起一股濃烈的衝動,回憶自己的成長,希望從中得出經驗教訓,避免所有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坑;

然後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做父母竟然毫無培訓、無證上崗,於是惡補各個流派的育兒和教育觀,跟隨其中自己比較認同的理論,相信這些理論能培養出好孩子;

然後對理論的執行充滿了困惑,於是進入下一階段,努力想給孩子尋找到最好的環境,希望環境的力量給孩子最好的影響。

然後開始下一階段的困惑:

我的這些努力,能確保培養出一個好孩子嗎?

家庭教育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好孩子?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4張

我先來講兩個家庭的故事。

一個是我家小時工。

我家換過很多個小時工。

自從有了約小時工的互聯網平台,我們就習慣了每周下一單,就像叫外賣一樣預約一個新的小時工。

我們也想在其中物色合適的人選,成為長期夥伴。

在形形色色的小時工中,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性格態度。

有的小時工工作耍滑,臨走的時侯留下鏡子和洗手台一片水漬。

有的小時工笨手笨腳,做一件事要好久,拖延到時間就走人。

有的小時工做活兒利索,話也多,兩小時工作時間搭碴聊天,打聽我們家事。

很長時間我們都沒相中一個合適的。

直到有一天,有一個清清爽爽的小時工,做事利索,乾淨有條理,主動找活兒,人也可親,和我們交談說笑,但不閒言碎語。

我母親一下子就看中了,留下她常來。

她每個環節都做得超預期的好,非常細致,還主動幫我們做收納。

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看上去挺年輕,但已經有了一個上高中的女兒。

她不是帶女兒來北京,恰恰相反,她是跟著女兒來北京的。

怎麼?她的女兒考來北京讀書了嗎?

是的,她的女兒從重慶一所初中,以美術專業特長考入了中央美院附中。

央美附中每年全國給幾個中考名額,她女兒聽說之後,就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考這個,等我帶你去北京。

厲害!那她得從小培養女兒學畫畫吧?

不是,她都不知道女兒有畫畫才能,也不知道女兒在哪兒學的。

她在家每天從早忙到晚,也沒有時間輔導女兒功課和興趣愛好,聽說女兒考到北京,比什麼都震驚。

而她的女兒在央美附中也是專業課第一,老師告訴她:您再苦幾年,就不用再苦了,等女兒有一天出名了,您別忘了我們老師就行了。

哇塞!那她的女兒一定天賦稟異吧?

她說她也不清楚。

孩子的爸爸學建築工程,可能有天賦,但她自己是一點都不懂畫畫。

她在聽說女兒考到北京之後,驚訝極了,心想這可怎麼辦,該怎麼供女兒在北京讀書呢?

於是,她賣掉了和女兒在重慶相依為命的老房子,籌了路費和學費,只身帶著女兒來北京。

入學當天,把女兒送進宿舍,交完房租和學雜費,她身上只有六十多塊錢了。

於是在馬路上尋找能夠立即賺錢的工作,遇到一個做小時工的大姐,於是跟著做了這一行。

什麼?孩子的爸爸怎麼不管她們?

她說她跟離婚差不多了,孩子的爸爸是大家庭,埋怨她沒有生兒子,從她生了女兒就再沒有好臉色看。

女兒幾歲的時侯,自己跟媽媽說:我們搬出去吧,我不想看到他們欺負你。

後來母女倆就自尋生路,相依為命。

她在老家做幼兒園老師,也做其他零工,她每日辛苦忙碌,女兒的學業都靠自己,她說女兒還考下來鋼琴十級和聲樂最高級。

哦天啊!她女兒不僅會畫畫,還有音樂天賦?

她說女兒都是自己學,她完全沒時間管女兒學琴。

她就是努力做工,想把女兒每小時100塊的鋼琴學費掙出來。

她女兒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琴,她認為不需要太早學,太小坐不住,強逼著學會損傷興趣,識字之後再學琴自己的理解也更強。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5張

第一個故事大概就講到這里,其實這里面沒有什麼驚人的情節,但是充滿了各種出人意料。

例如一個初中女孩能夠產生宏願,想靠畫畫考到北京;

例如以畫畫見長的女孩竟然早有鋼琴和聲樂基礎;

例如文藝如此優秀的孩子竟然不是出自富貴之家,而是單身媽媽的艱苦之家;

例如母女兩人放棄知識分子大家庭,母親寧可賣房子做小時工,也不乞憐於婆家。

而再想一想,所有這些出人意料,其實才是合情合理的意料之中。

母親知道興趣的重要,因此不在很小的時候逼迫孩子學琴,到她自己產生內驅力的時侯開始。

母親知道堅強的重要,因此寧可自己辛苦勞累,也不低人一等求憐憫。

母親知道未來的重要,因此寧可賣掉現有的唯一資產,也要支持孩子選擇的未來。

母親知道獨立的重要,因此從來不限制孩子的選擇,這才讓孩子有膽識闖蕩廣闊的天地。

母親知道認真工作的重要,因此能把簡單的清潔工作做得漂亮,女兒也有認真工作的追求。

也正因為這些內在的素質,我們才在第一次見面就發現她的與眾不同。

02.

第二個故事來自於我家育兒嫂。

生二寶之後,家里老人都難以再幫,我急需找一個住家育兒嫂幫忙。

當時小區里有一家剛好不再聘用一位育兒嫂,我們就請到家里來試用。

最初我並未下定決心,因為這位育兒嫂希望周末雙休,而我周末經常需要加班,我寧可以更高的薪水聘用周末不休息的阿姨。

但試用之後,我們決定留下她,原因有幾個:

她表示如果有需要,周末可以加班;

她非常愛乾淨,除了照顧孩子,還主動打掃;

她對孩子很好,她完全不多嘴打聽任何事。

後來,相處起來,我們又發現她許多好處:

愛孩子,很會逗孩子,哄孩子時滿臉笑意;

性格開心而平和,朋友多;

家里的財物毫不染指,吃用也不占便宜;

做事積極主動,把家里收拾得整齊;

和人交談大方,但從不打聽,也不傳閒言碎語;

不計較小事……

再後來,在閒聊中我們才知道,她有兩個女兒,大的在鄭州上大學,正準備考研究生,小的在雲南老家讀高中,也快要考大學。

談起兩個女兒,她的態度相當隨和:

「大的想考研究生,我覺得她考不上吧?不過她想考就考吧。

小的那個,想學醫,非要考婦產科,我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可能是因為喜歡小孩子吧。

嗨,就隨她們去吧。」

偶爾有假期,她就去看女兒,談起女兒們,她滿臉笑意。

小女兒8歲時喜歡上拉丁舞,她就學小女兒學了幾年拉丁舞,直到獲得相當高的級別認證。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6張

這兩個故事就是這麼簡單:我家在完全不了解小時工和育兒嫂家庭背景的情況下,絲毫沒有調查她們的孩子,僅憑她們做事的方式態度,就選擇雇傭她們。

而後才知道,她們的女兒們都如此獨立、有才、有性格。

從母 大家身上,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影子。

03.

我知道,故事不代表普遍情況。

我不會從故事中輕易歸納出結論,但我依然相信,故事仍然有管中窺豹的意義和作用。

我們身為父母,經常想知道的是: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什麼是有因果關係的?

例如:好的教育方法,培養出好孩子?好的教育流派,培養出好孩子?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出好孩子?好的教育資源,培養出好孩子?

有很多研究家庭教育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研究過這些問題。

他們尤其熱衷研究先天因素(基因)和後天因素(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7張

研究者發現一些統計規律,但也發現更多疑問。

首先,研究者以「不同家庭養育的雙胞胎」和「同一家庭養育的養子和親生子」分別做對比研究,研究者發現,在各種性格和成就指標中,基因都占據差不多一半的作用,具體從40-80%不等。

外貌、智力、內向外向、固執性、神經質、攻擊性……等一系列人格特質,基因都占了一半左右的影響力。

那剩下一半呢?剩下50%是不是養育方法的影響?

剩下一半的確是來自於後天環境,但是也有研究顯示,「一般性環境因素」(家庭一般氛圍和學校一般氛圍)的影響只占很小一部分,在後天影響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個體性環境因素」(個人獨特經歷的影響)。

也就是說,孩子的基因和個人經歷,是各項特徵最主要的決定因素。

那父母家庭的意義呢?

父母家庭的主要意義,不在於這些「個體性的人格特徵」,而往往在於「互動性的關係特徵」。

這是什麼意思呢?

先看一段來自於《人格心理學:人性的科學探索》的描述:

基本情況是這樣的:對大多數人格變量來說,共享環境(家庭一般養育環境)對它們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可辨別的影響。

這是否意味著共享環境不起作用呢?

當然不是。在某些領域,行為遺傳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共享環境的重要影響,如態度、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健康行為,甚至某種程度上的語言智能。

另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共享環境解釋了適應性領域內的許多人格特質,包括反社會行為、抑鬱症、自主機能。

這些描述又是什麼意思呢?

家庭中的總體氛圍,會主要影響到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以及孩子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我們只注意到孩子個體的特質,卻往往忽略孩子和這個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後者才是心理學中發現家庭影響最為顯著的地方。

很多適應性不良的心理疾病,實際上是個體難以和世界相處。

而這些,都與家庭相關。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8張

04.

家庭能帶給孩子什麼?

其實,我們並不太能影響孩子的智力、人格、特長、能力。

很多父母花了很多心思試圖影響這些方面,但這些方面基因的作用很大,此外孩子的個人經歷的影響很大。

父母布置的環境氛圍,只有不確定的極少量影響。

孩子就是他自己的樣子,由基因和獨特經歷塑造的樣子,父母能改變的很少很少。

但我們能影響到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也就是說,孩子有沒有學琴的天賦、有沒有沉穩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不是父母能管的。

但是孩子對學琴這件事的態度,與父母家庭很有關係。

如果說人格特質是孩子自身內部的東西,那麼態度,就是孩子與自己、世界、他人的關係。

這種關係,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9張

在現代精神分析研究中,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型」,指的是一個人頭腦中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這種「工作模型」最早在一歲之前的嬰兒期就裝載到孩子的腦袋里。

嬰兒會把自己和母親的關係,變為「自我-他人」關係的基礎模板,以後的人生會自動裝載這個模板。

例如,如果嬰兒長時間饑餓哭泣,都沒有人理,發生一兩次可能是偶然,但經常發生之後,孩子會感知到:

我對這個世界的訴求,這個世界是不會滿足我的。

長大之後孩子與他人接觸過程中,依然會不相信自己能得到他人回應,因而在人際關係中退縮、迷惑、自我保護、又不斷渴求他人的確認。

這就是不安全感。

再比如,嬰兒對這個世界發出哭泣訴求,如果得到的是時好時壞的回應,有時候就沒人理,有時候又有溫暖呵護。

嬰兒會不自覺猜測,自己怎樣才能得到他人愛憐,為何有時沒人理?這種猜測雖然還沒有清晰理智,但已經從本能反應中刻下烙印,嬰兒會開始討好看護者,想用自己的討好換來長期愛憐。

而在成年之後也常常陷入忽冷忽熱的人際關係中,討好對方。這也是不安全感。

嬰兒的安全感是研究得最多的「工作模型」,但實際上,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工作模型」遠不止嬰兒期。

在幼年到童年時期,孩子仍然會相當大程度上感知到父母對世界的態度——價值觀,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親子關係(或者精神分析中「超我」的主要來源)。

而這些態度,會用各種方式,或深或淺變成孩子不自覺的「工作模型」。

你可能從人格特質上看不出來這些,例如有兩個聰明又開朗的孩子,看上去人格差別不大,但他們對人對事的態度截然不同,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截然不同。

05.

我們成年人最困擾的會有什麼事呢?

給我們造成困擾的,往往不是我們身上固有的東西,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身上固有的東西。

而這種態度,很多時候,繼承自親子關係。

我見到過有的朋友,身上有出眾的能力,但既敏感,又不斷需要成功證明的認可,一旦遭遇數字上的滑鐵盧,就再也提不起精神做事。

這是對內在的自我力量不夠信賴,而背後又源於過於苛刻的內在批評:你總是有這樣那樣不好,你總是達不到最好,你必須用成績證明自己。

然而這種內在批評最大的問題在於:它讓人成年之後無法穿越那些需要忍耐和試錯才能獲得成功的艱苦奮鬥——真正偉大的路都需要穿越這些障礙——總是在稍一挫敗就自我否定的循環里退回原點。

而根源依然來自於親子關係。

我們經常在這樣那樣的工作困擾、自我困擾和關係困擾里回想到家庭和童年。

在回溯過程中,我們才意識到父母對事物的態度、父母和自己的關係,對我們成年之後的工作和人際關係,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10張

當我們越來越多意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影響,對今天的育兒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 首先是意識到:我們的態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育兒因素。

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抱怨,對自己的童年和父母滿是怨怒,那麼孩子有可能會感染到我們的抱怨態度。

他會感覺,將自己的挫敗抱怨給童年的父母,是正當的人生態度。

當他長大,他也可能會效仿同樣的抱怨。

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焦慮,隨時擔心自己或孩子會遭遇失敗,孩子有可能會把這種焦慮的擔憂烙印成自己的「工作模型」,未來隨時擔憂自己,不敢邁出人生選擇。

  • 其次是意識到:我們在很多方面,不需要用力過猛。

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智力和很多自身的人格特質,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我們營造的氛圍,我們創設的環境,對於孩子一些根深蒂固的特質而言,影響微乎其微。敏感、耐性、外向、聰慧……以及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特長,跟我們的整體家庭養育都沒有太大關係。

所以不要太過用力地試圖塑造孩子了。

最終你沒法塑造他,只是會把這種「太過用力」的態度,變成他內心中「太嚴苛的超我」。

  • 最後是意識到: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平和態度,就是最好的養育。

在文章的結束再回到我家的小時工和育兒嫂的故事。

她們對孩子有一些什麼共性呢?

她們的心理,並沒有保持對孩子的強烈要求,而是平和看待孩子成長,讓孩子自我選擇成長道路。

這本身和她們在工作中的平和態度是一脈相承的。

她們並沒有斤斤計較蠅頭小利、沒有抱怨吃苦受累、沒有為利益放棄自尊,她們平靜地生活,平靜地努力,相信自己要把事情做好。

而這種平和,就是我們選中她們的理由,也是她們傳遞給她們小孩的最好的禮物。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11張

©作者:郝景芳,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2008年加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6年,小說《北京折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本文配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家長慧的《專家咨詢》涵蓋了幼兒成長、小學初中高中各個科目咨詢,還設有「高考志願」和「心理法律」等特色咨詢。各版塊有多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專家供您選擇,您可留言提問。咨詢流程:先關注「家長慧」,然後點擊菜單「家長論壇」—-「專家咨詢」。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13張

關注家長慧,點擊菜單,免費獲取中小學生必備的十大學習工具!

我從兩個保姆那裡看懂了:原生家庭,究竟在影響孩子什麼? 未分類 第14張

家長慧

(ID :chinaejzh)

長按左邊的二維碼,加入我們,獲取海量學習資源!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