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斥、批評、嘮叨,孩子就變好?不著痕跡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南方醜石

古希臘那個寓言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發。

當太陽和風在田野裡看見一個人時,他們打賭看誰能脫下他的棉襖。風說:我很強大,我把它吹下來就行了。於是刮起了大風,但風越大,那人的棉襖包得越緊,最後他用繩子把它捆了起來。太陽說,我試試。天氣變得特別熱,男人開始出汗,於是他脫下了棉襖。

風的暴力不但沒有讓那人脫下棉襖,反而用繩子捆住,但太陽的做法看似簡單卻讓那人不自覺的脫下自己的棉襖。從這裡我們,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種無形的影響和力量的強大。

其實,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用權力和暴力促成的教育,必將讓孩子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保護自己,而不是發現並改變自己!

不同時期的不同對話方式引起的思考

這讓我想到了平常對孩子的教育。

在孩子小時候,每次回家,總是滔滔不絕地和我們講著校園裡的故事。今天老師叫我背書了,今天我們上了一個下午的體育了,今天我們搞了一個什麼樣的活動了,今天我的作業做得非常棒,今天……

好,不錯,知道了,這是家長對孩子的回應。

孩子的話總是那麼多,而家長的話總是那麼少。

然而,孩子長大了,和我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沉默了。

我們在不停的問著,這幾天在學校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

沒有。

老師有沒有讓你起來回答問題?

起來了。

有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

考了,幾十分。

學校裡有沒有談戀愛?

沒有

……

家長的話總是那麼長,孩子的話總是那麼短。

話語的多與少的變化,其實不只是話語的多與少,其實是父母和孩子的心態的變化。

當孩子願意說時,我們不是鼓勵與表揚,而是責罵與提醒警告。當我們需要孩子說時,孩子卻不願說或者不敢說了。這是教育的一種錯位傷害。

權力和威脅不是教育的正確方式

我總記得很多家長在對孩子叮嚀時說:

在校要好好讀書,莫要談戀愛,莫要和同學打架……

或者,我們曾經告訴孩子,下次考試要考班上第一,否則對你不客氣。

或者說,你要還不聽老師的話,我回家揍死你。

或者說,你要是考不取重高就回家放牛,別念書了。

你要還是那樣鬼混,你就拿著行李回家陪我去打工吧。

……

這樣的話語聽得太多,自己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孩子說過很多。

但是,我發現,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這些教育的話語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學生真的如家長所言,放棄了學業,選擇回家。這讓人是多麼無奈啊。

「我是你爸或我是你媽,你應該聽我的」這樣的話語最好是少出現為好。你這樣的教育只是在透支自己的親情的情感,而不是讓孩子真的心悅誠服。次數多了自然就達不到效果了。

威脅的教育固然對孩子有一定的震懾,但是反覆的震懾一方面會失去效果,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可能造成孩子人格和身心的傷害。更甚者還會激起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甚至有更嚴重的自殘和自殺現象發生。這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更不是教育希望的結果。

真正的改變一定是自我改變

要想改變一個人是何其艱難。不是有一句話叫:江山易改,品行難以麼。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兩人關係很和睦,但是也有許多爭吵,母親總是喜歡對父親的行為說上幾句,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哪怕是很正確的事情,哪怕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只要母親看見了,都能找出點問題來,並不忘批評幾句。

而父親,總在母親的批評過後找到自己的借口和理由,而且總是那樣的順口與準確。我們有時也在旁邊說上幾句勸阻的話,他們都會笑一笑,但是下次依然會那樣。不過,說著說著,也並沒有影響到父母之間的感情。但是這種習慣和行為卻是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

父母的故事讓我更加明白:要改變一個人,一般是不能夠靠外在的力量去改變的,而是需要靠自己的決心去改變的。所以,真正的改變需要讓孩子做到自我改變。

就像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嘮叨不會起到什麼效果,我們卻依然還會經常和孩子嘮叨或者命令,說著亙古不變的「家常廢話」:要努力,要專心,不要談戀愛了,下次一定要考好,在校一定要聽老師話,不要打架等等。明顯已經嫌棄自己了,也知道不起任何作用,甚至還起反作用,為什麼還是要說呢?

很明顯,此時的嘮叨成了一種心靈的安撫劑,感覺如果不嘮叨了孩子就脫離了我們,就不會聽我們的了。然而,你依然沒有能夠改變孩子。因為,真正能改變孩子的不是外力,而是孩子自己發自內心的自我改變。

就像一個女孩子,他希望讓自己變得漂亮,她會不厭其煩地打扮自己,會不惜挨餓受凍也要保持苗條的身材和時髦的著裝。為什麼她們能夠做得那麼好,因為她們自己發自內心的想要讓自己美起來。

這讓我想起了每年高考前夕,很多的學校都要請知名的演講家來校演講,通過他們高超的演講能力激發起學生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和鬥志,從而讓孩子們即使再苦再累也願意為高考奮勇拼搏,從而在一定的時間內實現大幅度的成就提升。這是為什麼?這絕不是威脅利誘,這是演講的力量激起了孩子們內心強烈的改變自己的意願,從而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改變過一個人。很多時候,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慢慢地改變了自己,拋棄了界限,接受了現實。真正的改變必須是自我改變。只有所有的教育都內化為改變自己的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

潤物細無聲的不著痕跡的教育值得倡導

我們要明白,一切教育都是強化教育,而不是訓斥教育,也不是規定教育,更不是禁止教育。

越時訓斥,越容易傷害孩子自尊,激起反抗。越是規定,孩子越是感覺被動與管束,越是希望突破以求快感。越是禁止,越是一種誘惑,孩子就越是想嘗試。

孩子犯錯了,你訓斥他,他也能認識到問題,但也會反感你的方式,一次、兩次、三次,內心的反感越來越嚴重,知道某一次,他會大聲的吼道:夠了,在打試試,再打我就跳下去。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你覺得剛才那件事那樣做效果好不好?能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者說,你對那樣做得到的結果滿意嗎?如果不好,你覺得怎樣做會更好呢?」這樣的循循善誘不但不會遭到孩子的排斥,反而會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結果,會引導他們去思考下次遇到這種事情的正確的處理方式。他們反而更加願意接受了,也會把這種方式記在心裡,在下次遇到時順其自然的就用上了。

我們每次考試都規定孩子不要抄襲。但是就是有些孩子偏偏要抄,他們的心裡就在想,我抄了你能逮到嗎?我抄了你能對我怎樣?我抄了你有什麼證據?一系列的挑戰其實並不是他的行為和結果的驅使,而是對這種規定的挑戰。是對權威的挑戰。這是一種特殊心理,也是孩子的特定心理。如果我們面對孩子抄襲,不只是處罰,而是「表揚」,而是委婉的提醒,而是側面的敲擊。或許這位孩子就不會再抄襲了,其他孩子也會受到感染而不會去抄襲了。

再如,我們禁止孩子談戀愛,但很多孩子偏偏要談,越是阻止,越是談的興起,越是阻止,越是談的堅定。所以有的老師就反其道而行之,乾脆把他們放在一起,讓他們時時在一起接觸,這樣,反而兩人的關係慢慢淡化了,逐漸就只有友誼的存在了。

所以從這些現實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現實中的作用的重要作用。我們用那種委婉的方式,用那種潤物細無聲的關愛去欣賞,所起的作用遠遠大於其他反面的阻止與訓斥。

記得曾經有一個事例,一個孩子考試抄襲抄出了好成就,他內心害怕不已,因為他知道老師是不可能相信的,一定會訓斥他,一定會請家長,一定會報告學校進行處罰,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師不但沒有那樣做,反而在班上表揚了他的飛速的進步。下課也把他找到辦公室,和他語重心長地談著對他的期待與希望,並對他此次的進步再一次的表揚,整個過程中沒有一點點的責怪。但是他卻似乎聽出了老師語重心長的話語裡的希望與映射,但是他感激老師對他的這些做法,從此以後,他為了讓自己真的能考到這樣的成就而真正的勤奮努力起來了,終於,他的成就可以不抄襲就能考出這樣的成就了。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的內心發生了改變,化為他前進和努力的動力,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崛起。

所以,我想,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不著痕跡的教育詩一種非常值得提倡的教育方式。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更多的思考。

我的寄語:

有人說:教育必須是迂回的,有智慧的,不能硬來。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

我們的教育是一項艱巨而龐雜的工程,我們面對教育切不可掉以心,我們要結合孩子和事件做不同的觀察和處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

我們要用潤物細無聲的不著痕跡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的性格和習慣都得到有效的培養,從而實現我們教育的初衷。

我們要通過合理的教育方式內化孩子內心的自我改變,然後再通過方法的指導,持續的監督,欣賞式的鼓勵與表揚,實現孩子真正的改變。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訓斥、批評、嘮叨,孩子就變好?不著痕跡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