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犀牛娛樂原創
文|既明 編輯|樸芳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讓中國式親子關係正在被改變,但很多父母的理解仍停留在原地。
青春期里的孩子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陪孩子和做自己之間該如何調和、如何在代際觀念衝突中保持平衡……這些愈發顯著的親子教育問題卻很少被正視。
如同《帶著爸爸去留學》的導演姚曉峰所說,「現在,大多數父母都忙著想自己怎麼能夠在社會上生存,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家庭管理、親子關係維護、青春成長教育以及自己的未來方向上。」
從這個角度看,針對這些問題而生的《帶著爸爸去留學》借助留學議題切實呈現了中國親子關係的變化和種種問題,「為愛放手」的核心理念也順應了家庭關係在新時代的發展。
具化中國式親子現狀:
「留學家庭」更原生
隨著大眾對「原生家庭」的關注度上升,各類與「原生家庭」掛鉤的都市劇接連湧現。而《帶著爸爸去留學》能從中突圍,視角創新之外,關鍵在於其借助「留學」為觀眾更深刻的描繪一幅中國的「原生家庭」圖鑒。
「叛逆」的黃小棟與現實中那些「被寵大的小孩」一樣,但父親黃成棟卻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式父親,用姚曉峰的話說「帶著一點婆婆媽媽的勁兒」。他給了黃小棟無微不至的關懷,包容了黃小棟的所有任性,甚至在校園槍擊案發生時奮不顧身地替黃小棟擋槍口。但他始終沒有意識到黃小棟已經長大了,相比形影不離的陪伴更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
於是乎,「無處不在的眼睛」不僅激化了黃家父子間的矛盾,也阻礙了黃小棟的自我成長。
姚曉峰眼中的武丹丹是一個很可憐的孩子。母親只顧自己的人生幸福,父親永遠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認為只要給錢、只要最大程度滿足武丹丹的物質金錢需求就可以了。正因如此,剛出國就被通知父母離婚的武丹丹才會在留學期間越發「作」,對後媽林颯態度惡劣且言語犀利,誣陷房東偷錢、讓黃小棟私闖民宅……用各種出格的行為博取關心和關注,給自己安全感。
展開全文
劉若瑜和陳凱文母子映射了近幾年社會上高熱的「喪偶式」家庭和「喪偶式」教育。為了陳凱文,劉若瑜放棄事業,與丈夫分居八年獨自陪讀。但為家庭傾註一切的她卻因為丟失了自我越來越孤僻、極端、口不擇言,與兒子的關係日益緊張,也沒能得到丈夫的體諒和關懷。最終,一紙離婚書,一個好好的家散了。
「留學是一個現象,它會影響一個家庭的變化,也包含了一個青春期的成長教育」,姚曉峰說,「國外事情很集中,孩子也會更無助,反應更極致。」因此,通過「留學」背景,姚曉峰深刻塑造了三組形態各異的中國「原生家庭」,細致還原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痛點與矛盾,給了觀眾一面自我帶入的鏡子。
重塑當代家庭成長:
父母和孩子一同「斷奶」
絕大多數父母的認知里,孩子的需要是他們生活的主要意義,孩子的成長等同於家庭的成長。實際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父母也邁入了中年的迷茫期,這個階段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自立,也要學會與孩子進行人格上的「剝離」,弄清自己的位置和未來方向。
「社會在變化,我一直希望能成為孩子的朋友,這需要拿出時間陪孩子,但同時你不能丟掉自己的人生,對待孩子的成長要學會放手」,姚曉峰說。
奉行「陪伴式」教育的黃成棟讓兒子失去成長自由的同時,也丟失了自己的生活。為兒子解決面試危機,打地鋪睡覺為兒子攢錢買全球限量版名牌球鞋,陪兒子一同上課,躲在路上、學校草叢里「保護」兒子……和現實里的「直升機父母」一樣,時時刻刻盤旋在孩子頭頂,替他們面對問題、解決一切、決定一切。
「自打到國外就再也沒有劉若瑜了,只剩下陳凱文的媽」。曾經的劉若瑜是著名的腦外科一把刀,前途一片光明。但為了陪讀,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前程,又在丈夫出軌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要求陳凱文必須按照自己設置的軌跡不差毫厘的走下去。
為了陪孩子一陣子,犧牲自己一輩子,值嗎?姚曉峰借《帶著爸爸去留學》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觀眾,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更重視父母和孩子的雙向成長」,姚曉峰說。在他看來,青春期對孩子和父母同樣重要,孩子在影響父母,父母也在影響孩子。「孩子在完成青春期蛻變時,父母也需要完成一個自我的‘ 二次成長’,但真實社會里的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終於明白這點的黃成棟,學會了對孩子適時地放手,也努力找尋著自己的生活。而劉若瑜也在「死」過一次後決心「為愛放手」,放下「陳凱文的媽」為自己好好的活一把。
隨著劇情的深入發展,做到了自我「二次成長」的他們,也在用一種平等互助的親子關係不斷和孩子達成和解。
構建新時代親子關係:
陪伴後放手
作家李月亮說: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才會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獨立面對不同的人,獨立解決各種各樣的生活。」
目送孩子前行的背影,才是親情最好的歸屬。只可惜,真正明白這點的父母太少。
黃成棟的過分溺愛不僅讓黃小棟缺少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也阻礙了他成熟思想和理性判斷能力的養成。正因如此,黃小棟才會習慣性的把問題、責任都推給父親,一旦涉及到獨立決策,必須要獲得具體的行動指示,不然就會不安、焦慮。
如果黃成棟能在出國前就教會兒子一些生活的技能,培養他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就不會漸行漸遠,黃小棟也不會始終用一個孩子的思維面對生活、處理問題。
「你別老嚇唬我行嗎?我怎麼就成了你的未來了」,重壓之下的陳凱文終於爆發了。為陳凱文規劃一切,要求他扛起自己的全部希望和未來,但劉若瑜從來沒有問過兒子——你想要什麼?
明知道武丹丹捨不得劉若瑜家的熱乎氣兒,武翰祥還是一意孤行給女兒找了新的寄宿家庭。因為在他看來,武丹丹將來一定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而他也絕不會給自己的女兒瞎指道。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以,但不要用「你想讓他成為的樣子」操控孩子的成長。「我是為你好、我就是對的你就是錯的,不要用這種武斷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也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給孩子,他們不應該承擔」,姚曉峰說。
「我就是想給自己一個目標,也希望你能給我一個尊重」,從容且獨立的林颯始終保有自我,她渴望平等的夫妻關係,也一直站在平等的視角上和武丹丹溝通。
知道武丹丹誣陷房東偷錢後,林颯沒有拆穿或是指責武丹丹,而是把個中利害詳細的說給她和黃小棟,讓她自己決定是繼續說謊還是坦白真相;在武丹丹向她傾訴感情煩惱時,林颯也沒有給她做決定,只是鼓勵武丹丹跟著心走並保護好自己。
導演姚曉峰認為,「很多家長的觀念里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在青春期有願望的時候,家長往往也不願意幫他們做到,或者直接用蠻橫的方式阻止,這樣一來孩子勢必會產生逆反心理。你得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誘導而不是決定他們的成長」。理性、平等的溝通,給出自己的建議,最終讓孩子去做決定。這樣的親子關係下,孩子才能在「成年」時真正的「成人」,父母才能始終保有自己的生活,並在「為愛放手」後做到新生。
用留學議題下的「雙向成長」引領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走向,進而深入反映兩代人之間從相磨相合到互相成長的過程,把育兒也要育己、在尊重彼此是獨立個體中共同成長的理念傳遞給了觀眾。
由此,《帶著爸爸去留學》填補了家庭話題劇中關於父母二次成長內容的空白,既用「為愛放手」的全新理念引發了觀眾對親子關係、家庭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反思,又為無數正面臨著「中年危機」的父母們摸索出一條「新生之路」,真正做到了當代現實主義最需要的觀照社會,把脈當下。
獵人動了惻隱之心,把沒被母鷹折斷翅膀的幼鷹帶回家里餵養,沒有經歷過成長疼痛的幼鷹永遠與藍天無緣。
陪伴後放手才是父母最好、最成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