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疾病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註。
嘿,集美們,愛嘮嗑的糖媽又來陪聊啦~
你有沒有哪一刻,感覺眼前那個帶有「天使濾鏡」的崽兒,突然變得不乖了?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一塊甩不掉的「狗皮膏藥」,黏在你身上,像個小尾巴追著你從客廳到廚房,從臥室到廁所……
吃、喝、拉、撒、尿、睡、醒,永遠都是找媽媽!還動不動就哭一場!
我有時候都懷疑,閨女難不成是恢復「出廠設置」了?
每天我都感覺腦袋上掛著一架「直升機」,發出的聲音全是「媽媽、媽媽、媽媽……」
更讓我上火的是,家裡人還動不動就說:
你看,你一在家,孩子就不乖…….
而且,這絕對不是個例,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種難題。
孩子看見娘,無事哭一場,到底是他不乖還是我們太溺愛?
其實,都不是!
01
—
真相有點心疼有點暖
出現這種看似不乖的行為,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
孩子正在長大,這很正常
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2歲是個體化分離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理和生理髮育快速,甚至會讓他們感覺有點焦慮和無所適從,他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
他們想用自己小小的身體,去探索這個好奇的世界;但又特別需要媽媽的共情和理解,這種進退兩難的心理,說不焦慮都是假的,所以他們才會心情反覆甚至會黏人。
我最近發現閨女,總是自己玩到一半,然後突然地跑過來抱我一下,或者親一下,完事兒之後再繼續玩;有時候我只要去到另一個房間,她就會大哭喊媽媽,但我開著房間門就沒事兒。
其實她就是在反覆地確定,媽媽在不在身邊。只要我在她能一眼看到的地方,她就可以很安心地玩,她既想玩心愛的玩具,又渴望得到我的關註。
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過程,說明他們正在長大。
孩子對你迷戀,是因為你給他安全感
心理學家用迷戀來表示寶寶和媽媽之間的一種積極、充滿深情的情感聯繫,媽媽就像一個「安全島」,因為你的存在,他們才會自信地、大膽地去試探周圍陌生的環境和人。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也提到: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別著急高興,這只是孩子對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如果,你的孩子隻對你表現出「不乖」,那麼你可要偷偷樂一下了哦~
這說明啊,你在他心中的位置無人能及,你可是他心裡最重要和最信任的人。
雖然孩子黏人,當媽的實在是很辛苦,但一想到這個原因,心裡立馬就釋然了有木有?
糖媽還看到過一條特別溫馨的回答,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行為。
言語之間透露著可愛,想必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也是一個自信又有趣的主兒~
孩子有情緒,隻敢跟媽媽發泄求關註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孩子可能不開心或者受了委屈,在他們心裡,除了媽媽都是外人,自然也不敢表達。
當見到媽媽的時候,緊張焦慮的心情才會得到放松,卸下防備,就會通過哭鬧、磨人等形式來獲取媽媽的關註,發泄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小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又會稍微落後於心智能力,很多所思所想說不出來,也許會鬧得更厲害。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不耐煩,而是要安撫、傾聽,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02
—
耐心一點,解決這個難題有答案
對孩子而言,有時候被理解,真的是一件特別難、特別奢侈的事情。
他們總是動不動就被貼上「不乖、不聽話、太鬧騰」等各種各樣的標簽,如果我們再不給予他們足夠的情緒接納和理解,那這孩子也太慘了叭~
耐心一點,解決「孩子黏媽」的難題,其實也有答案。
保持敏感,及時恰當地做出反應
媽媽的行為,尤其是媽媽的敏感性,對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寶寶而言,就是媽媽對自己的各種需要能夠及時做出恰當的反應。
如果寶寶出現哭鬧、煩躁、黏人、話癆等情況的時候,不管你多累多煩,先別發脾氣,先在心裡默數10個數(哈哈哈,親測管用);然後蹲下來,最好視線跟孩子保持一致,及時給他們一個擁抱、微笑,這些看似簡單的肢體動作,能很好地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有助於平復情緒。
等情緒平穩後,再慢慢引導他們表達出哭鬧的原因。
經常發現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煩躁和發脾氣。
不如試試這樣引導:
唉呀,積木沒有搭好,是不是因為它也累了啊?
等歇一會兒,媽媽再陪你搭一次好不好?
提前告知,跟孩子增加點儀式感
這一點真的很重要,不管什麼時候,千萬不要瞞著孩子,偷偷地溜走。
對他們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兒,什麼時候回家,是最著急的事情。
跟孩子分開的時候,給他一個簡單的理由。例如,媽媽出去買菜,一會兒就回來;媽媽去上班啦,等太陽公公下山媽媽就回家陪你玩……
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增加點儀式感,例如每天出門前10分鐘,跟孩子擁抱告別,說再見;每天回家後,先抱抱他們,然後再去做別的事情;偶爾還可以給他們帶一個小小的禮物,可以是一小塊甜點,也可以是一個小玩具,這樣會大大地緩解孩子面對分離的焦慮感。
多多陪伴,擁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你一個手機,孩子一個手機,倆人全都「葛優躺」,再翹個「二郎腿」,悠哉遊哉可能是最糟糕的親子陪伴方式了。
其實,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一點也不龐雜,只要你肯放下手機,多陪孩子讀讀繪本,玩玩遊戲,做做手工,遛遛彎,對他們來說就足夠啦~
而且在陪孩子玩樂的過程中,你說不定還會「重溫」一個快樂的童年。
(糖媽和糖糖的日常)
突然想起一句話,特別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他們確實也幹不了什麼,但卻能讓你什麼也幹不了,時時刻刻黏著你。
可這就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呀,他們對媽媽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他們會在你進家門後,第一個抱你;會在醒來後睜開眼,第一時間找你;會在受委屈後,第一個找你哭。
他們總會踮著腳,仰著臉,軟軟糯糯地抱抱你、親親你,開開心心地喊你「媽媽」,然後再跑開……
仔細想想,孩子黏我們的時間,真的沒幾年。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他們離開的背影越來越大,依賴你的時間越來越短。
倒不如趁現在,好好享受這些甜蜜的小負擔……
參考文獻:
[1][2]中國兒童中心.原來孩子這樣成長,0-6歲兒童心理髮展與家庭教育指導手冊[M].北京出版社,2017:154.
授權聲明: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