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其中有一種卻是在傷害孩子,那就是逗弄。
我和三個堂哥家住得很近,這種近距離,讓1歲多的小侄子成了我們家族親戚們是消遣對象。
比如,有一次二嫂用小侄子喜歡吃的東西去逗他,讓他學狗叫。小侄子叫了之後,不僅不給他吃的,還故意把吃的給了小狗。
不會說話的小侄子對著狗一陣亂叫,狗回叫了幾聲,這個場面夠我們全家笑上好一陣,每每拿出來回味都能引發哄堂大笑。
這種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花樣也是層出不窮。
其實,這種情景很常見。無論是親朋好友、鄰居乃至我們做父母的都一樣,都喜歡逗孩子。大部分人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歡,並沒有惡意。但孩子都會當真。這時,如果沒有把握好「逗」的度,就容易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1 花式逗弄 孩子能撐多久 2016年年底,在優酷慶典上,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跟當時5歲的安吉(沙溢和胡可的兒子)說了5次:你是我兒子。 結果,原本還很開心的安吉,瞬間傷心了。郭德綱也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來說,表演過程中怎麼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當你面對的是一個孩子,並且身邊還有他的父母時,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喜歡這麼逗孩子:
你不是你媽媽生的,是撿來的。
你媽媽不要你了。
這個(酒)跟果汁一樣好喝,來喝一點。
這個(煙)很好玩,給你試試。
要不要吃糖?給我跳一個舞我就給你。
其實,對孩子來說,並沒有「玩笑話」和「認真話」的區分,他們都會信以為真,並因此恐懼,而沒有安全感。
尤其是「你媽媽不要你了」對孩子的殺傷力相當於天崩地裂。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就像別人很認真地跟你說:你們家只剩你一個了。
有時候當把孩子逗哭了,對方還會說一句:「你這孩子可真不禁逗!」
如果孩子的爸媽阻止了,對方會說:「開個玩笑而已,不要這麼較真。」
那些逗孩子的人沒有意識到,這些逗弄不僅是傷害,更包含著極大的不尊重。
2 逗孩子講究「度」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在6歲以前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就像照相機一樣,事無巨細地記錄著場景中的每一個細節。這種心智可以幫助他們習得很多知識和技能。但同樣的,他們也會無差別地吸收不好的東西。
比如,成人逗他們說「酒和果汁一樣好喝」、「辣椒和糖果一樣甜」,他們就會信。嘗試之後,被嗆到、被辣到。
之前四川就有一個2歲男童,因為大人的逗弄,飲用了過量白酒,導致猝死。
此外,在孩子發現自己多次被騙後,有的會學習撒謊,有的會缺乏安全感,對大人失去信任。而這種安全感的缺失,其實是非常可怕的,會導致孩子覺得自己無依無靠,不懂得愛和被愛,甚至採取極端的行為。
2015年武漢就發生了一件因為一句玩笑話,沒了一個人的事。
有一個5歲的女孩將自己2個月大的弟弟,從5樓陽臺扔了下去,男嬰當場死亡。而問女孩為什麼要將弟弟扔下樓?女孩說因為鄰居告訴她:「你媽媽有了小弟弟不要你啦」!
所以,她認為只要弟弟消失了,媽媽就不會不要自己了。
事情過後,鄰居表示自己就是逗孩子玩,沒有其他意思,沒想到孩子當真了。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過: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在成人的玩笑之下,也有的孩子會變成習慣性取悅大人,盡力去配合大人的逗弄,因為他們擔心大人批評他們:開不起玩笑。
更嚴重的,會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因為大人所有的逗弄都是為了激起孩子產生各種情緒,比如:傷心、不安、恐懼、憤怒等,這種玩笑開多了,孩子會有強大的逆反心理,會變得排斥人與人的溝通。
所以,即便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而產生的逗弄行為,也要講究一個度。尤其不要毫無分寸地教孩子抽煙喝酒,並以此為樂趣,更不要鼓動孩子講髒話幹壞事。
3
面對逗弄
學會應對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逗弄都要制止。
尤其是在節假日,好不容易有時間拖家帶口的和親朋好友聚會時,對方為了化解尷尬會從逗弄孩子入手。有時,孩子也會從中獲得一些成績感,比如親戚讓他們當眾展示才藝時。當然,前提是孩子自己願意。
如果孩子不願意或者抵觸時,父母可以幫助應對:孩子今天比較害羞,下次我們再表演。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又不至於讓場面太難看。
另外,在很多時候,他人的逗弄我們是防不住的,也很難制止。而且孩子長大後,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其實,有時候他們的應對比我們更好。
比如,很多人喜歡問孩子:你更愛爸爸還是媽媽?這就相比於問先生:如果我和你媽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問題裡埋了不少坑。
孩子如果說媽媽,爸爸會失望;說爸爸,媽媽會覺得他沒良心;說兩個都愛,會被認為太滑頭。但是有一個孩子她的應對卻完美填了所有坑。
黃磊的女兒多多之前在《爸爸去哪兒》裡被問到: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多多說:不可以問這樣的問題。
後來在《快樂大本營》中,多多用稚嫩又認真的口吻解釋道:因為你都很愛爸爸媽媽,但是如果你說喜歡爸爸,媽媽會很傷心,而且媽媽費了很難才生了你,如果你說喜歡媽媽,爸爸也會很傷心,因為爸爸就是一直賺錢,都為了你。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孩子,孩子也需要我們的保護,但給孩子保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強大起來。
不管外界環境有多麼不善,我們都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在其中感受愛、感受被重視,有充分的安全感。
只有這樣,當孩子遇到那些不懷好意的逗弄時,他們才不同意被擊垮,反而能夠自信滿滿地反擊對方:「我相信我看到的,不相信我聽到的,我更相信我感受到的。」
來源:父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