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不久,一位一直北漂的好友突然要回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本來想著首都機會多想要闖一闖,可孩子的話讓她直面到了現實的殘酷。
這位朋友在北京工作不算差,但為了攢錢付首付,她盡量壓縮日常開支,連房子租的也是半地下室那種。本來她想著讓孩子跟著再吃幾年苦就好,爭取孩子上小學前能在北京買上房,誰料天真的孩子在某一次去同學家做客時,當眾問了她一個問題「媽媽,為什麼XXX家都有大房子,我們卻只能住地下室?」
當時氣氛突然就凝固了,幾個大人都沉默不語。我的這位朋友簡直無地自容,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後說「住地下室也很好玩啊,你不知道吧,房子是多種多樣的,有人住窯洞,還有人住樹屋呢。」
當時這個回答也算巧妙,同學家長隨後就岔開了話題,但她心裡從此落下一根刺。孩子已經開始對經濟狀況有了意識,留給她努力的時間不多了。
「為什麼別人住大房子,我們卻住地下室?」家長們,孩子也許不會問你們這樣一個問題,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對「貧富」的概念產生朦朧的認知,他們會問「為什麼人家都有幾千一雙的鞋子,就我沒有?」或者「媽媽,咱家到底窮不窮?」「你們的錢多不多,是從哪兒來的?」類似的問題,這時候也是培養孩子金錢觀的好時機,該如何回答他,十分考驗父母的智慧。如實告知會不會讓他變得自傲或者自卑?若不如實告知,他以後的金錢觀會不會又走向另一個反面?
很多時候,孩子對物質的追求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多
當孩子提出類似棘手問題時,其實父母最應該做到的是如實相告。刻意隱瞞財富(也叫哭窮),或者直白地斥責孩子虛榮都是不對的。
記得一位朋友曾跟我說,她直到上大學才知道自己家裡很有錢,但這時她已經改不了「摳門」的習慣了,原因是父母總喜歡在她小時候拿出帳單告訴她,他們還欠多少錢沒還,讓她省著點花。害得她一直以為家裡缺錢,物質匱乏感一直很強,慢慢就對「錢」特別敏感,無論做什麼都束手束腳的,沒有魄力。
家長面對孩子「我們家很窮嗎?」類似的問題不要慌,如實告訴孩子家裡的條件。告訴他們不管家裡有錢沒錢,日常吃喝和開銷都不會少了他們的,而且通過努力,家裡的生活會更好。有心的父母還可以趁機列出家庭開支,對大孩子進行初步的理財教育,告訴他們什麼是控制欲望的合理消費,什麼是投資和儲蓄。
很多時候,孩子天真發問,並不代表對父母的嫌棄。他們對物質的追求並沒有像父母想得那麼多。父母告訴他們,家裡錢夠吃夠用,也能支付得起他買合理的想要的東西,孩子就會安心很多。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類似發問,父母如何回答很能反映認知。一個小朋友問父母「錢是從哪兒來的?」媽媽剛想回答「是爸爸媽媽辛辛苦苦賺來的」,爸爸接了碴「是根據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你解決問題的大小換來的」。私以為,這才是更好的答案。讓孩子意識到,掙錢多少跟自己的能力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掛鉤,是種十分正向的教育觀。
當孩子問你「咱家有多少錢」時,你會怎麼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