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父母身上的悲傷,會通過各種方式「感染」給孩子;父母壓抑的東西,希望讓孩子替他表達。同時,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壓抑,自己快樂的時候也會有負罪感。所以說,原生家庭的問題會代代相傳,父母身上的匱乏,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作者:妙黛 本文原文來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微信號:zqfxlgzs
01. 父母不敢快樂, 孩子也很難快樂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我們都希望孩子幸福。不用大富大貴,一定要快樂順心。作為父母,誰沒在心裡默默祈禱過:希望孩子比我過得好。 可兜兜轉轉之後,卻發現快樂並沒有那麼簡單。 電視劇《清平樂》裡,女兒徽柔是爹爹宋仁宗的心頭肉,爹爹曾立下誓言:我要讓她做整個大宋最快樂的姑娘。 可到最後,徽柔卻成了大宋最可憐的姑娘——初戀是一名帥氣才子,爹爹卻把她嫁給了其貌不揚的李瑋;後來,徽柔愛上懷吉又被活活拆散……二十多歲的小姑娘,就這樣瘋掉了。 趙禎是一名「不快樂」的皇帝,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宮內規矩所禁錮,他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也可以說,他幾乎沒有真正快樂過。 所以,當自己的女兒到了婚嫁年紀,他看到女兒和一位白衣少年在一起嬉戲,他的第一反應是憤怒。 表面看來是「養了二十年的白菜,讓豬拱了」,其實這其中蘊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宋仁宗年少時曾有過一段錯過的愛情。所以當女兒擁有明媚的愛情時,便刺傷了他的隱痛。 在潛意識裡,父母希望孩子品嘗自己童年的味道,從而成為最理解自己的人。所以在不經意間,我們會做出與孩子分享痛苦的選擇。 就像很多父母看見孩子玩就生氣,並不是因為玩會傷害到成就,而是因為孩子天真的玩耍,會喚醒到自己的「壓抑」,從而阻擋孩子快樂。 徽柔不會成為大宋最幸福的女孩,因為她的爹爹內心有無數壓抑和悲傷。 父母不敢快樂,不夠快樂,孩子就很難發自內心地快樂。
02. 父母潛意識裡, 希望和孩子共享痛苦 我有一個朋友,她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媽媽總是跟她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你的財產都要防著老公,為將來離婚做好準備。 朋友的婚姻明明很幸福,老公體貼又擔當,媽媽是不是「有病」,才會總是跟她說這樣的話?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下意識否定她。例如,她若想出門坐公車,媽媽就說公車太擠,還是自己開車吧;她若想開車,媽媽又說一點也不節儉,有直達的公車為什麼要開車? 有時候朋友也想跟媽媽大吵一架,可她知道,媽媽只是生活得不夠快樂,內心需求沒有被滿足。 原來,朋友的父母關係向來不好,雖然沒有離婚卻分居多年。 父母身上的悲傷,會通過各種方式「感染」給孩子;父母壓抑的東西,希望讓孩子替他表達。同時,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壓抑,自己快樂的時候也會有負罪感。 這也是為什麼說,原生家庭的問題會代代相傳,父母身上的匱乏,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父母會傾向於讓孩子體驗自己的痛苦,比如失敗婚姻的痛苦,被否定的痛苦,從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個「陣營」。 當然,如果給我們選擇,我們肯定不會選擇故意讓孩子去痛苦。可是如果我們自身都是匱乏的,對孩子的愛也就缺乏邊界,變成「共享痛苦」的愛。
03. 孩子希望父母 和自己一起快樂 有一個場景,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炎炎夏日,我們從冰箱裡拿出半個冰鎮西瓜,用勺子挖著吃,一邊「葛優癱」在沙發上,一邊看著電視。 簡直人間美事啊! 這時,如果父母突然下班回來,他們會說什麼? 「作業寫完了嗎?」 「吃冰西瓜不怕拉肚子啊?」 「躺著看電視還要不要眼睛了!」 「坐直了看,都要駝背了!」 這個場景有多麼罪大惡極嗎?似乎也沒有。可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潑冷水」。 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父母總會及時喊「不」。仿佛快樂是罪惡的,是不可控的。只有打消了孩子的快樂感,帶著壓抑和克制,他們才能成長與進步。 父母會覺得快樂是罪惡的,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災題沒有解決,自己憑什麼快樂,憑什麼放縱?可孩子期待的父母,一定是可以和他們一起坐下來,享受生活的自在與愜意的。
04. 不敢坦然快樂, 是多少人的通病 曾看過一則新聞,有很多家長抵制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原因是小朋友看了後,會模仿小豬跳泥坑、跳沙發、跳水坑等行為,還天天學豬叫。 如果問任何一個家長:一件衣服重要還是孩子的快樂重要? 他們的回答無一例外會說:當然是孩子的快樂重要。 可如果再問他願不願意讓孩子跳泥坑,大部分家長都會搖頭。 跳泥坑是一件很解壓的事,也是孩子釋放天性的事。我們不願意孩子去做,是因為我們太難面對這種坦蕩蕩的快樂。 快樂是「順流而下」,我們不知道它會走向何方,更不知道如何應對未知的恐懼。悲傷卻是「逆流而上」我們能體會到自己的付出感,也就不會罪惡和愧疚。 電視劇《安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房似錦家裡發生了很多糟心事,回到上海後她憂心忡忡。徐文昌為了哄她開心,請她吃冰淇淋。 一個冰淇淋,讓她開心得像個孩子,忘記了煩惱。 可是一隻冰淇淋還沒吃完,她的眼淚就下來了。她說:「我怎麼有臉吃冰淇淋。我怎麼有資格去享受生活」。 相比享受、欲望、快樂,憂傷、惆悵,好像才更能讓人理所當然。 我們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不敢讓自己興高采烈。也許像房似錦一樣,缺乏安全感,原生家庭缺乏足夠的寬容,我們習慣了壓抑,習慣了視欲望為羞恥。 於是,當我們成了父母,孩子的快樂也仿佛成了刺眼的存在。
05. 快樂需要「練習」 我們不敢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來自原生家庭,也許來自憂鬱的氣質類型。 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剝奪孩子幸福的權利。 其實我們心裡明白,孩子跳一次泥坑、吃一根冰糕、看一會電視,並不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負面影響。我們只是不會應對這種輕松與愜意。 也許讓父母本身變得快樂,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相比之下,我們把自己與孩子隔離開些,允許孩子快樂,就容易得多。 能感受暢快淋漓的快樂,是人生中多麼難得的體驗。我們人到中年,失去了童真,也許很難像個孩子一樣傻笑。 可孩子不一樣,他們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有權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權利去擁有快樂。 我們必須慢慢治愈自己,盡量不讓自己的「任性」控制孩子。下次孩子再天真爛漫地「跳泥坑」「吃冰西瓜」時,控制自己「潑冷水」的欲望。 試著和孩子一起體驗那種快樂,可能第一次會有些不適應,沒關係,多嘗試幾次沒有負罪感的快樂,也許我們自己也能得到治愈。 「希望你做最快樂的孩子」,不是一句空口號,而要切切實實地改變和行動。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笨蛋,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姑娘。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