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家長專題

讓自己先成為「優等家長」

父母堂

《父母堂》創始人媽咪Jane黃靜潔最近因為經常外出講座,碰到了許多脾氣秉性各異的媽媽,她們不約而同地向媽咪Jane表達了一個困惑:這個假期裡,自己與孩子越來越難以溝通了。

大學生媽媽:

家裡的男孩子沉默寡言,一家三口圍坐吃飯時氣氛比較 「微妙」,孩子和爸爸更是無話可說。

中學生媽媽:

孩子現在處於叛逆期,與我、他爸一言不合就開「懟」。

小學生媽媽:

我和孩子交流時總是「驢唇不對馬嘴」,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急死人了。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1張

▲綜藝圖片

一般來說,母女關係最為親密,可在一檔綜藝節目裡,演員陳喬恩和母親的交流互動卻存在肉眼可見的隔膜,即使同坐一張沙發也相對無言。

陳喬恩說:「小時候對媽媽有不好的回憶,她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會打我。」這也使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好好溝通」,「一直都挺孤僻,小學三年級轉學後沒交過半個朋友,都關在圖書館看書。其實也算有半個朋友,就是流浪狗。」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2張

▲綜藝圖片

與之相反,熱播綜藝《婆婆和媽媽》中,伊能靜和婆婆的相處卻分外融洽,她們一起挑衣服,監督減肥,互相把對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交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並因此處成了「閨蜜」。

順暢的溝通給家長和孩子帶來幸福感,不暢的溝通則阻礙了交流,加固了親子間的壁壘,家長內心縱使有再多的愛,孩子也接收不到

2大原因

讓親子無法正常溝通

美國作家裘莉·摩根斯頓(Julie Morgenstern)在她的暢銷書《家長們:組織你的生活,讓你的孩子和你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中分析說:

「當我們說教孩子的時候,我們把他們帶到了成人世界,他們變成了我們的學生;但當我們相互理解的時候,我們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成為他們的學生。」

我想摩根斯頓說的「成為孩子的學生」,就是在建議家長換位思考,重新回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本源。

我們通過換位思考充分體會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共情」。這與我們常說的「你不喜歡別人對你做的事,你就不要對別人做」有著相通之處。實際上,很多家長做不到這一點。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3張

家長做不到原因之一是:不會「聽」。我讀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在此分享給大家:

媽媽問兒子:「如果我感到口渴了,身邊沒帶水,但是,你剛好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

兒子回答:「媽媽,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媽媽聽後非常生氣也非常失望,覺得兒子實在太自私了,便把兒子狠狠地訓斥了一番。

而兒子真實的想法是什麼呢?他要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挑最甜的那個留給媽媽。可媽媽根本沒有耐心聽完孩子的話,也永遠得不到孩子心底的那個溫暖答案。

聽,最難的部分,就是不要帶著任何評判去傾聽,心理學叫「無條件積極關註」, 會聽的第一步,學習「閉嘴」。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著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逼自己一定要立即說服孩子、擺平沖突,等孩子把話說完。

會聽的第二步,家長可以採用復述的方法來確保理解了孩子的觀點。通過這樣的復述,也能讓孩子平緩情緒,開動腦子想一想,剛才自己說的是不是自己真正要表達的。有的時候,孩子會因為著急而詞不達意。 

通過聽,家長完全理解了孩子的心思,為進一步溝通創造了前提條件。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4張

家長做不到原因之二是:不會「說」。溝通不是單向的說話,而是雙向的交流……溝通不是單向的說話,而是雙向的交流,所以你說話的內容、語調以及你的非語言表達,比如眼神、面部表情、站姿,甚至推門的方式,都會把情緒傳遞出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可能你還沒說話,孩子就已經開始對抗你了。

媽咪Jane在各地的親子講座,有時會邀請家長帶孩子一起參加,通過中場休息的機會和孩子聊天,這樣可以直接聽到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真實看法。以下就是孩子們不願和父母交流的幾大原因,媽咪Jane做了一個梳理匯總:

●我爸像領導一樣傲慢,只會對我說大道理,根本不管我想什麼。

● 我媽神秘兮兮地拉我「聊天」,可說的都是「學習」和「別人家的孩子」。

● 我媽話可太多了,管得還特別寬,我聽得煩死了。

● 每次考試前我爸都說,考好了帶你出去玩,可基本都沒兌現。

● 我和我媽不管討論什麼,她總能擺出一幅什麼都知道的過來人面孔。

● 我爸可兇了,就愛訓我,那眼神、氣勢嚇死人。

● 爸媽和我說話時,通常只是潦草地敷衍幾句,一看就隨便。

● 最討厭爸媽強迫我順從他們的意願,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媽咪Jane也將父母的常見表現大致概況為幾個主要類型:嘮叨型、比較型、哄騙討好型、打罵恐嚇型,如果你恰恰就是其一或者其二甚至全部,如果你恰恰就是其一或者其二甚至全部,一定要自我檢討,運用正確的方法與孩子溝通。

8月初,媽咪Jane受邀做客「樊登讀書」之「作者光臨」,和樊登老師進行了一次對談,分享 「格局養育」之道,其中探討了如何與孩子溝通的話題。長按識別QRCode可以收聽、收看音頻和視訊↓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5張

用講故事代替說教

溝通可以更有趣

美國早期教育學者麗貝卡·伊斯貝爾等人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讓媽媽們給年幼的孩子傳達故事,一組的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或許還配合生動的表情和動作;二組的媽媽給孩子讀繪本、讀故事。

結果,第一組的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更好。為什麼?講故事並配合動作表情,孩子容易理解,還能幫助孩子在大腦浮現故事畫面;在聽故事的同時,孩子大腦中處理動作、視覺、聽覺等區域被激活,容易引起代入感。代入感繼而能幫助孩子趨向於做出與故事角色同步的行為。

舉個例子,孩子不愛刷牙,即使家長大費口舌向孩子傳遞刷牙有益健康的大道理,可孩子就是聽不進,記不住;家長把牙杯牙刷都備齊了,可孩子始終對其不感興趣,行動起來也慢慢吞吞。那我們就換個思路,講個有趣的故事吧!

繪本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6張

《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描述了一場鱷魚和牙醫之間的心理較量,用簡單、反覆的語句刻畫了鱷魚和牙醫每時每刻戲劇性的心理變化。他們相互懼怕,可是那顆蛀牙把他們湊到了一起。兇惡的鱷魚只得乖乖聽牙醫的擺弄,而紅臉的牙醫也只能壯著膽子上。這種反差不禁讓人開懷大笑。鱷魚都知道該刷牙,小朋友就更應該自覺了。

故事帶給孩子的不僅是情節,更是情節背後的喜怒哀樂和喜怒哀樂裡的人生態度。家長和孩子共讀,養成講故事的習慣,讓故事成為促進溝通的第三種力量。

餐桌上說說「廢話」

溝通可以更美味

媽咪Jane全家都喜歡美食,不僅喜歡吃,而且喜歡討論怎麼做。但一家人吃飯是要經營氣氛的,不希望把吃飯的半個小時或者40分鐘的時間變得太緊張,令人不舒服,甚至讓孩子坐不住,站起來就想走。

在每天晚餐餐桌上,媽咪Jane喜歡和孩子聊一些「無用」的事情,可以引發孩子思考的話題,即使錯了也沒關係,而不要急於檢查孩子一天的表現,點評學校的功課,比如可以「笨笨地」向他們提問一些有趣的問題,告訴他們我們不太明白什麼,讓他們來為我們上上「課」。比如老大會給媽咪Jane講年輕人的政治觀,老二會講音樂。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7張

這樣的聊天是產生雙向信任的「催化劑」,孩子信任父母了就會與父母談心裡話;當然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多,對他們的信任度也就越大。這才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

巧妙利用有效犯錯

溝通可以更神奇

最容易讓家長上火的場景是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最容易說的話就是:「我早就告訴過你不要這樣做,可你就是不聽!你看,現在吃虧了吧!」這樣的話原意是好的,父母想讓孩子懂得聽父母話的重要性;可是這樣的語氣和態度非但不會幫助孩子理解問題所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來看待孩子犯錯這件事。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8張

「非暴力溝通」,也叫愛的語言,是由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神奇而平和的溝通方式,也稱為「長頸鹿語言」。

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要關註他的個人感受,先不問「為什麼」,而是問「發生了什麼?」「你還好嗎?」這樣孩子的感受會好一些;最不該的就是在公開場合批評或數落孩子,這會讓他的尷尬和不堪全數暴露在其他人面前,由此引起孩子對家長的怨恨和敵意,導致溝通無效。所以,當我們遇到越嚴肅的話題,就會選擇越私密的環境和孩子交談,因為在沒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的表現會更自然,更理智,更可控。幾個建議:

從積極的事情開始說起

找對談話的地點和場合

找對恰當的談話時間

讓孩子把負面情緒寫出來

自我發現問題內在關係

溝通可以更溫暖

心理學中的”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法則”。它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講的是南風與北風比誰的威力大,它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吹下來。北風刮起了巨大的刺骨寒風,可是行人因為寒冷,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呢,它緩緩地吹出暖風,行人感到很溫暖,於是紛紛脫掉外套。結果當然是溫暖戰勝了寒冷,南風贏了北風。

這則寓言故事傳遞出一種嶄新的育兒觀,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同意見時,要把刺骨的”北風”改為溫和的”南風”,這樣才能讓他們願意在”南風”中不知不覺地卸下帶刺的外殼,與我們討論各自的不同想法和選擇。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9張

當孩子有不同意見時,讓他說出自己的理由。那麼,你可能還會說:「孩子不對,難道我也不能說嗎?」 「說」不是關鍵,「怎麼說」才是關鍵。當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盡量不要使用「不對」、「不允許」這樣直接否定的語言,可以改成「寶貝,請告訴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改用「為什麼」的問句,就是在引導孩子關註問題的內在關係。

比如,媽咪Jane的小兒子告訴她,今天要晚睡。媽咪Jane不會直接呵斥或強迫他,卻讓他列出三個晚睡的理由,結果三個理由都很好,沒有任何可以反駁的地方。於是,媽咪Jane又讓他列出第二天上午要做的三件事,結果他發現自己明天早上要和同學們匯合,趕到遊泳館上遊泳課。這時,不需要媽咪Jane再說什麼,他已經看明白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的答案了。並且,這個答案不是強塞給他的,而是他自己通過推理髮現的。

所以,和孩子一起練習在不同中尋求相同,在相同中表達不同,是一種高情商的培養,也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談判技巧的練習。當我們成了和煦的「南風」,孩子自然會向我們靠攏。

媽咪Jane的新書升級版來了

在原《父母的格局》的版本基礎上

又補寫了4萬多字

新版正在全網預售中

掃碼可以搶鮮讀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

繼續支持和讀後反饋

親子間的溝通,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親子 第10張

點擊「閱讀原文」,也能搶先讀!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