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楊小陽
9月17日,武漢市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級的孩子,因玩撲克牌被班導請家長,在學校裡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雖然已經盡快送醫,但是因為傷勢過重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監控拍到的畫面是,在五樓的走廊,怒氣沖沖的媽媽走上來就是一記耳光,且卡住孩子的脖子,對其進行 「教育」。
媽媽離開後,孩子靜默了兩分鐘,隨後爬上五樓走廊,縱身跳下。
在走廊上看書的同學企圖阻止,已經來不及了。
一個14歲的少年,就這樣走了。
看著這麼一個比媽媽高出半頭的大男孩,被媽媽打,既沒有還手也沒有頂嘴,默默咽下屈辱一躍而下,我真的說不出「孩子太脆弱」這樣的話。
幾天前,朋友14歲的兒子玩遊戲,不做家庭作業,氣得她打了孩子一巴掌,胡言亂語說了孩子一通,孩子離家出走半夜才找回來。
我們聊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當時我說,四歲的孩子可以打,因為他不懂事,哭喊一陣就忘了。
四十歲的孩子可以打,因為他很懂事,不會當回事。
但是,十四歲的孩子不可以打,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無論懂事與否,他的尊嚴都是無可撼動的,敏感都是無可比擬的。
當然,我所說的四歲和四十歲可以打,
不是說,打四歲和四十歲的孩子是對的。
而是說,同樣打孩子一巴掌,四歲和四十歲一般不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但十四歲會。
十四歲的孩子屬於易燃易爆品,即使小心翼翼地保管,他也可能因為自身短路或接錯了火線而自爆自燃。更別說有人點火澆油了。
只要家長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與情緒,與孩子保持適當的界限,不用放大鏡看他的缺點,孩子內心的易燃易爆品都將變成助推他成長的燃料。
就像弗洛伊德說的,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下面這些情況是很正常的:
行為方式自相矛盾而令人無法預料;
對自己的沖動即克制又接受;
對父母既愛又恨;
在別人面前羞於承認自己的母親,
而又出乎意料地渴望同她進行心貼心的交流;
熱衷於模仿別人並尋求別人的認同,
而又不停地尋找自己的身份;
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理想化、更藝術化、更慷慨、更無私,但同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以自我為中心、更自私自利、更精於算計。
這種在兩個極端之間的搖擺,如果出現在一生中的其他時期,會被認為是極不正常的。
而在青春期,這些行為可能只是意味著一個成年人的人格結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意味著個人的自我沒有停止探索,而且並不急於限制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當然,家庭之外,孩子會因為自己的錯誤受到懲罰,這是社會化的必然。孩子需要在錯誤中學習學校(社會)的規則與界限,需要明白其他人不會像父母一樣容忍他的行為,需要了解他所接觸的人各有不同的性格與底線。
童年期聽父母話的孩子,青春期可能很不聽話;
童年期不聽父母話的孩子,青春期更不會聽話。
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此階段,孩子犯了錯,依然會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受到懲罰。
在他因為受到懲罰而情緒低落、心懷忐忑,等待「宣判」之時,作為他的爸爸媽媽,我們是和其他人一樣站在他的對立面指責他,還是作為他「唯一」的媽媽(爸爸)給他接納與歸屬,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能力。
當孩子的行為符合我們的要求與期待,
接納不難。正常父母都能做到。
當孩子的行為違背了我們的要求與期待,
接納不易。
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信任與愛,很難做到。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不是要父母包容孩子的過錯,縱容孩子嗎?
不是。
接納並不是縱容他的行為,而是認同他的情緒與感受。
當孩子面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後果,受到來自老師或他人的批評與懲罰時,他的內心必定是缺乏歸屬與安全感的。此時的接納,就是在給孩子流浪無依的心靈一個港灣與歸宿。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說,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遇到麻煩時,很多大人願意指控孩子。我們不能讓孩子沒有辯護人,這樣對孩子不公平……
父母是孩子的辯護人。
辯護律師不會鼓勵犯罪,他既不會誇獎一個搶劫犯的技術,也不會讚揚一個騙子的騙術。
然而,不論被告人受到何種指控,他都要替被告人辯護。哪怕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他也會給被告人提供幫助和希望。
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感受,並不代表接納孩子的錯誤行為。
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處於激烈的情緒或者不好的感受時,不僅不是教育他的最佳時機,還可能使事情的發展朝向我們期待的反方向,造成兩敗俱傷。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想要的是,孩子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得到成長。
若要達到這個目的,
需要在心平氣和的氛圍,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善意,
父母能接近孩子的內心。
陌生人對孩子的頭腦說話,父母對孩子的心說話。
陌生人注重孩子的行為,父母注重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毫不顧忌孩子的感受,
孩子會用實際行動讓父母難受。
自殺就是最極端的報復父母的方式。
無論怎麼說孩子「脆弱」,孩子都解脫了自己,把父母永遠留在了痛苦中。
所以,與其抱怨孩子「脆弱」,
不如花點時間學習什麼是「尊重」,
什麼是「溝通」,
什麼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就是最好的教育」。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歡迎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QRCode識別關註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