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1張

1. 發瘋的機器人媽媽

朋友是個二胎媽媽,大寶 8 歲,小寶 3 歲。前幾天,她偶然發現,她和孩子間的對話被悄悄錄了音!

沒錯,是大寶乾的。

錄音已經有 10 幾條,里面的高音部分全是這樣的:

快點吃,別磨蹭!把玩具收起來!別亂跑!你給我回來!不準哭!還不睡覺!

朋友內心一驚,但仍故作鎮定地問大寶:你為什麼要錄音(潛台詞:你這是要保存媽媽虐待你們的證據嗎)?

大寶:我就是不喜歡媽媽這樣說話,像個發瘋的機器人,很嚇人!

2. 「機器人媽媽」有毒

錄音里的話,相信每個當媽的都說過。

有娃後,哪個雞飛狗跳的日子不是這麼過來的?但聽到一個孩子的心里話,我的心還是被戳了一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稱這類談話為事務型談話(business talk)。

所謂事務型談話,就是我們提醒孩子做事時說的話,有點「例行公事」的意思。這類話我們每天都在說,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在說這類話時摻雜了情緒,就容易變成「嚇人的機器人媽媽」了

嚇人的機器人媽媽之面無表情

有一種機器人媽媽,思維縝密,理性冷靜,她們習慣於把職場那套「高效管理」手段運用到養育中。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2張

這樣跟娃說話,你知道他什麼感受嗎?| 圖源:soogif

養育重在過程,需要春風化雨,這與職場的結果導向,以及與之相應的嚴肅冷靜,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嚇人的機器人媽媽之電路故障型咆哮

機器人媽媽常用「指令性語言」,但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輸入指令就會乖乖運轉的。

叫一次不聽,叫兩次不聽,情緒導致電路故障,機器人媽媽可能就會發出「咆哮指令」。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3張

時常電路故障的小新媽媽 |圖源:蠟筆小新

跟孩子說話時,不管是面無表情,還是咆哮指令,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愛德華·特羅尼克(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4張

即便和娃面對面,面無表情也會讓他不知所措,甚至哭泣抓狂

他發現,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憤怒咆哮等環境中,壓力荷爾蒙會慢慢浸入寶寶的大腦,直接影響寶寶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行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體健康狀況。

這種消極影響是不可逆的,絕非短短幾秒鐘用一個擁抱就能彌補的。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5張圖源:soogif

此外,事務型談話所起的作用是僅僅是「向前推進生活」,說白了就是僅能維持孩子的生存交流

而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則需要更多自發的「閒談」,比如:

「這座樓真高!」「甜甜圈真好吃。」「我們家小狗最喜歡誰呀?」

這類「閒談」,能讓孩子的生活錦上添花。

哈佛教授凱瑟琳·斯諾(Catherine Snow)指出,我們會吼叫孩子:吃了這個蘋果,對你有營養!

而很少考慮過,你在推進孩子生活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它們恰恰是孩子大腦發育必不可少的養料。

3. 你的言行正在塑造孩子的大腦

什麼在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答案是:遺傳基因+環境與經歷,它們各自發揮大約 50% 的作用。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傑克⋅肖恩科夫(Jack Shonkoff)博士用「蓋房子」來形容兒童大腦的發育。

他認為,基因為大腦發育提供了基本的施工藍圖,這一部分我們無法更改。

父母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美好的童年經歷。孩子早期迅速發育的大腦,會通過聽覺、視覺,接收大量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搭建大腦房子的原材料。

藍圖再強大,蓋房子時所用的材料不合格,房子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樣子。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6張

用心,方能翹起孩子聰明的大腦 | 圖源:pixabay

人類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尤其是從出生到 3 歲,孩子的大腦大約會發育到成人的 80%。

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大腦後天的發育,取決於孩子從成長環境中汲取的養分。這個後天環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能否為孩子營造一個營養豐富的環境。

兒童的智力發育有賴於父母的言語輸入和引導。有研究顯示,兒童每天使用的詞匯,有 86%~98% 都與父母一致。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悄悄塑造著孩子的思維和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Vygotsky)早就指出:孩子內在的思維和人格特徵,是由其外在的社會交流決定的。其中,語言扮演了重要角色。(Vygotsky,1978)

一個良好的早期語言環境,並不單單只是詞匯的輸入,除了事務性語言,跟孩子「有事說事」,父母還要營造親密的親子關係

豐富的語言環境,就像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的空氣,擁有它時,我們覺得理所當然;沒有它時,才會意識到它是如此重要。

4. 如何通過言語激發孩子大腦的潛能?

我們給了孩子生命,給了他一個生物學的大腦,同時,還肩負著在生活中,激發孩子大腦思維的重任。

那麼,親子之間怎樣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孩子大腦的潛能呢?

芝加哥大學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Dana suskind)博士是這方面的權威,她是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她發現,耳聾的孩子由於缺乏聲音的刺激,大腦通常無法發育到最佳狀態。

而通過植入人工耳蝸,建立聾兒大腦與有聲世界的鏈接,提升孩子早期接觸語言的數量和質量,會對其大腦構造和發展產生非同尋常的影響,這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性格塑造及學習能力。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7張

達娜·薩斯金德(Dana suskind)博士

她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出的「3T」原則,可供我們參考:

❶ 共情關注(Tune in)

關注孩子所關注的,你才能跟孩子有共同話題,交流時才能說到孩子心里去。

哪怕孩子還聽不懂你的話,哪怕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遵循這條原則。

這是其餘兩條原則發揮作用的基礎。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幫你判斷你有無關注孩子的需求。

孩子正在搭積木,媽媽走到孩子身後,笑著坐下來,然後拍著地墊:「來寶貝,這里很舒服,過來媽媽給你講故事!」

孩子沒有回應,繼續擺弄他的積木,試圖搭出一座小塔。

媽媽繼續向孩子髮指令,「坐過來,媽媽給你講故事。」

有慈愛的媽媽,還有好聽的故事,聽上去很不錯,但卻違反了「共情關注」原則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8張圖源:pixabay

媽媽沒有關注到,孩子這個時候是不希望被打擾的。而且,不打擾孩子的興趣,對培養孩子專注力也很重要。

共情關注的核心,就看父母的回應。一個孩子未來的成長,比如認知力、情商自控力等等,都跟父母的回應緊密相關。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回應孩子,達娜教授建議你參考三個步驟:第一觀察;第二理解;第三行動。

❷ 充分交流(Talk more)

與孩子交流時,多使用描述性詞匯。

比如,孩子說,這個冰淇淋真好吃!

你可以增加描述性詞匯,說:是哦,這個草莓味的冰淇淋涼涼的、甜甜的口感很不錯,就是有點冰牙齒!

達娜教授打了一個比方,假設孩子的大腦是一個存錢罐,假設我們一直滿足於往里面塞硬幣,即便把它塞滿了,孩子還是付不起大學的學費。

同理,如果父母不擴充語言,只讓孩子接觸簡單、貧乏的詞匯,裝得再多,他們也無法達到大學的水平。

相反,如果父母多使用描述性詞匯,與孩子進行更複雜更深層次的對話,那麼,日積月累,孩子的語言水平就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前面提到的「指令性」語言、事務型交流,還有常見的嘮叨,都離充分交流很遠。

❸ 互動交流(Take turns)

交流中要有互動。

多就開放式問題進行討論。

開放式問題有點像問答題,不是一兩個詞就可以回答的,可能需要孩子進行解釋說明。和孩子互動交流中,可能就會拓展問題的深度和趣味性。

不知道怎麼發起開放式交流,達娜教授建議,家長只需將怎麼辦為什麼拋給孩子,就足以讓他們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了。

5. 小 結

教育家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最美好的事,就是與他親密交流、好好說話。

構建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需要我們從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抽出大把的時間。

只要有這個意識,3T 原則隨時都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

鋪床疊被,給孩子削蘋果,做遊戲,打掃衛生,隨時都可以拓展詞匯,與孩子互動交流。

相比前文提到的「指令性語言」以及日常嘮叨,豐富孩子的語言環境,提升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智力,最終,你會發現,你還收獲了一個甜蜜和諧的親子關係。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真的勝過無數早教班。

小 愛說

你是機器人媽媽嗎?

小愛先舉手自我檢討,自己也有機器人媽媽的一面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9張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9張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9張

好好說話,是對孩子最好的早教。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快用起來吧~

與娃交流,你有什麼訣竅?也歡迎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文章請戳:

👉孩子的生日怎麼過更有意義?這 4 招給娃成長加分

👉左撇子,是異端還是天才?科學研究這樣說

👉玩手機的孩子更有優勢?BBC紀錄片顛覆認知,聰明的父母這樣教娃用手機

參考資料

Vygotsky, L.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23(3), 34-41.

Hart, B., & Risley, T. R.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胡江波,《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說理的藝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美]達娜·薩斯金德,貝絲·薩斯金德,萊斯利·勒萬特-薩斯金德,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匯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9

https://www.unicef.org/zh/兒童早期發展

◆◆◆ ◆◆

愛貝睿,知名科學家聯合創立的兒童教育機構,專注於為 0-6 歲家庭提供科學循證導向的兒童早期教育產品與服務。加入愛貝睿科學早教計劃 —— 未來腦計劃,與世界名校專家一起科學早教!

這種動動嘴就能做的教育,勝過無數早教班 親子 第12張

好文認證,戳一下~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