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撰文/可可 父母堂簽約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關注幼兒心理髮展與教育,親子關係等領域話題。
幼兒園或小學里,最不招老師待見的,可能就是喜歡打人的孩子。
動不動就用拳頭來處理問題,不僅會難處理小孩子間的關係,一個不小心,可能還會打傷別人。然而往往這樣的孩子,即便叫來家長,也很難改變,家長也頗為頭疼。
講道理、批評、懲罰各種方法都用過了,下一次照犯不誤。而且,對於一些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教育起來更是難上加難。
在之前的這篇《BBC 新髮現:近3年孩子打父母案件數翻倍,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孩子,經歷了什麼?》中,就有位讀者給我們留言:
我家孩子才1歲多,動不動就動手打人,講道理他也聽不懂,放著不管的話,萬一養成打人的習慣,該怎麼辦啊?
很多家長或許都有這樣類似的焦慮,覺得孩子「打人」就是不好的行為,但實際上,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有很多。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壞孩子,對於他們來說,動手打人往往並不意味著惡意。而且,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打人的原因是不一樣的。
1-2歲的孩子
為了探索外部世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1-2歲的孩子仍然處於與周圍環境磨合、探究自身能力的階段。他們對外部的事物充滿好奇,也對自己的身體能夠做到什麼有著無限困惑。這時候,他們會用手拍打他人可能只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
語言系統正在發展中,更多用行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這一時期,孩子的語言表達剛剛萌芽,他們還無法完全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能夠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感。當孩子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或者覺得是身處不舒服的環境時,他們可能會用拍打他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也就是說,很多愛打人的孩子,其實是在需求和情緒的表達上跟不上,他們急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但是表達不出,於是只能通過「拳頭」來表達。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加強「共情」,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2-6歲的孩子
步入學齡前期,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完善,生活環境向外延伸,孩子「打人」的行為更多會作用在同伴的身上,這時,「打人」的原因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交往策略的缺失
隨著生活圈子向外拓展,孩子開始更多接觸到同齡的夥伴。他們有與同伴交往的意願,但是往往還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和策略。
他們可能會用拍打他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要交朋友的意願,而這種有些「冒失」的打招呼方式往往容易被誤解。
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
當孩子的思維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時,他們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心情,卻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他們不能理解自己打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並不認為打人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模仿成人的行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平時生活中家長習慣於用「打人」等暴力的方式發泄憤怒,孩子也會習得這樣的行為。
還有一些充斥著暴力的電視同樣會給孩子們錯誤的行為示範,讓他們覺得「打人」和暴力是可取的,甚至是勇敢的行為。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最直觀的方式
在面臨爭執或不順意的情況時,成人能夠較為冷靜地思考,但是學齡前的孩子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同時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他們可能會採取最為直接也是最為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避免孩子打人的解決方法
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1~2歲的孩子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為孩子營造充滿愛的環境,給孩子穩定的陪伴,保持孩子積極的情緒,同時為給孩子提供豐富的、安全的探究材料,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對物的探索上。
建立起生活常規的獨特「暗號」
在孩子拍打他人表達自己意願時,家長可以嘗試引導孩子模仿其他的動作,在向孩子表達吃飯時可以指一指自己的嘴巴,在表達上廁所時可以指一指自己的褲子,讓孩子學會用他們能夠理解地方式替代語言表達。
做出誇張反應,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可取的
在孩子打人時,爸爸媽媽也可以作出一些較為誇張的反應,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他人不開心的反應,通過不斷地強化來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效果。
如果家長清楚知道,孩子是因為難受或生氣而打人的話,父母可以替孩子講述他們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並且進一步告訴孩子盡管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打人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讓孩子逐漸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2~6歲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讓孩子體驗一下被「打」的疼痛,讓孩子通過切身的經歷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帶來傷害,也就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在教導孩子如何和別人相處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希望與別人做朋友時,用語言表達的正確方式,以及如果被別人拒絕應當如何坦然地對待。並在家中進行多次演練,這能夠讓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社交習慣,學會恰當的交往策略。
這套培養孩子語言表達力的《給孩子的超級表達力》盒子,能夠培養孩子20種重要的表達思維邏輯,讓孩子能夠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以身作則,避免在孩子面前用不恰當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閒暇時間,家長可以帶孩子閱讀一些繪本,或者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視頻,但是要避免讓孩子觀看帶有暴力鏡頭的。
這套《兒童行為規範》分別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角度,教育孩子什麼時候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以及與人相處的「分寸」該如何把握↓↓↓
即使是英雄題材的影視作品也要進行篩選,部分有暴力對抗的鏡頭,很容易誤導孩子,模仿英雄人物的行為從而在生活中出現攻擊他人的表現。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正確解決問題
在面臨孩子與同伴的爭執時,如果孩子情緒過於激動,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引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協商和溝通,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問題。
最重要的是,當家長在面對孩子「打人」行為時,自己要首先冷靜下來,分析背後的原因。千萬不要急著給孩子貼上一個「壞孩子」的標籤。只有理解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我們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好書推薦
小學語文課本同步的經典散文集繪本,包含魯迅、朱自清、老舍、鬱達夫四大名家經典作品,了解傳統文化風俗,培養寫作能力↓↓↓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