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開學第一次考試,木木沒考好。知道成績的第二天,恰逢親戚聚會,臨出發前,木木特別忐忑地跟媽媽說:「媽媽,待會兒在爺爺奶奶面前,能不提我的成績嗎?」木木媽隨口答應了下來。
到了爺爺奶奶家,木木拿起爺爺剛買的手機就放不下了,不僅看視頻,還下載很多遊戲。媽媽看木木總玩手機,說了幾遍也不聽,終於使出殺手鐧,沖他吼:「成績那麼差,還有心玩手機?」
木木一瞬間漲紅了臉,二話不說扔下手機,躲到屋里去了。
看到木木摔門,木木媽仍然不依不撓:「還不讓說了,你倒是考個第一回來呀!」
木木媽一時氣急的批評方式,讓木木特別委屈生氣,他覺得媽媽根本不尊重他。
說起批評,家長們都不陌生,每當孩子犯錯,出現不良行為時,批評就成了父母的一種教育方法,但是怎樣批評是一種藝術,一旦處理不好,很可能傷害孩子,導致孩子不良行為愈演愈烈。下面這幾種孩子最怕的批評方式,家長們一定要避免!
當眾揭短很傷孩子心 孩子無論多小,都需要被尊重,然而,很多時候,家長會忘記這一點。他們往往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即使當眾批評也不會對他有太大影響。
一位爸爸分享了自己孩子的事例:
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帶著他跟團旅行。路上,有一個比兒子稍大些的女孩,坐在媽媽懷里香香地吮著手指,她媽媽批評了她,說手臟。見狀,我趕緊拽出兒子的手,說,「你看,吃手的還不止她呢,怎麼現在的孩子都愛吃手呢?」
聽了我的話,大家都把目光聚到了兒子身上,見大家都望向了他,兒子羞紅了臉,深深地低著頭,皺著眉頭使勁攥著拳頭,說什麼也不肯給大家看他的手指。
家長當眾教訓孩子,無非是想讓他能認錯,但孩子在眾人的圍觀中,心理第一應激出來的反應卻是羞恥感。羞恥感是一種個人感受,產生羞恥感的孩子常常會覺得:我很笨,我不被喜愛,我一點價值都沒有。
心理學說: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感。所以家長切勿當眾教訓孩子,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
舊事重提讓孩子很反感 還有些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總喜歡提到他以前犯下的錯誤。
小時候,寧寧有次因為嘴饞,偷拿了媽媽10元錢準備去買零食。那是她第一次偷拿家里的錢,心里很忐忑,錢在口袋里裝一天後,最終還是還了回去,不巧的是,仍然被媽媽發現。 媽媽免不了嚴厲地批評她一頓,她也以為這件事就這麼翻篇了。然而沒想到,媽媽後來在因為其他事批評她的時候,竟然又多次「翻舊帳」,提到這件事。寧寧感覺很傷自尊,好像因為這一個錯誤,就永遠抬不起頭了。 孩子接受懲罰後,最反感父母還總是舊事重提。正確的做法是,當懲罰結束了,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理解,爸爸媽媽仍然愛他,那件錯事已經過去了。
總拿成績批評孩子,是個笨辦法 有些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就揪住不放了。無論他犯了什麼錯誤,甚至根本沒有犯錯,家長都要拿成績來批評一番。
嘟嘟最怕沒考好,每次媽媽就像抓住了他的把柄,隨時都要拿成績說事。 「怎麼還不寫作業,忘了上次沒考好嗎?」 「要什麼玩具,忘了上次沒考好嗎?」 「吃什麼炸雞塊,忘了上次沒考好嗎?」 …… 這樣的句式,已經快成了媽媽的口頭禪。 嘟嘟媽總拿成績來批評孩子,是恨鐵不成鋼,目的是想讓孩子進步。但因為考試成績不夠好,而限制孩子享受約定好的好吃的、好玩的或自由時間,是極其消極、沒有建設性的方式。這種簡單粗暴的批評,只能讓成績不那麼好的孩子沮喪、對抗,甚至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私下溝通,語調放低
✚
●
○
當孩子當眾犯錯時,家長們一定要牢記「人前不教子」,給孩子緩沖的空間和時間。你越尊重孩子,他越容易和父母建立一種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也越容易理解,爸爸媽媽的批評,也是一種愛,幫助改正錯誤的愛。
就事論事,批評孩子當下的行為
✚
●
○
批評孩子時,家長一定不要當成發泄自己的情緒,更不要東拉西扯算舊帳,重要的是,壓住憤怒,不要帶任何主觀判斷,簡單清晰地描述事實。
告訴孩子哪里錯了,探討如何改正
✚
●
○
孩子抗拒批評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父母一開始就帶著「指責」,一定要求孩子認錯。
但,批評最有意義的地方就在於:孩子犯錯是成長的機會,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過程才是重點。
孩子越讓人生氣的時候,越是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更是家長幫助促進成長的好機會。
制定規則
✚
●
○
讓孩子有規則可循,自己學會判斷行為對錯,並作出調整,遠比父母直接批評指正,意義更重大。有規則作為標準,違反規則就懲罰,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懂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訓練孩子「自我批評與調整」能力的好辦法。
編輯:王君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哦~)
了解更多資訊,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下載央視少兒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