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撰文/可可 父母堂簽約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關注幼兒心理髮展與教育,親子關係等領域話題。
前段時間,網路上這樣一則新聞引起了廣泛網友的關注:一嬰兒在飛機上哭鬧不止,有乘客便喊話孩子母親讓她管好孩子,母親則解釋自己一直在管,生氣之下對乘客吼道:「有本事你們一輩子也別生孩子!」
不少網友就 #公共場合遇到孩子哭鬧,你會怎麼辦?# 這個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有一位網友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
必須得說,小孩子哭鬧家長不是完全有辦法控制住的,也不是從小家教好的孩子就能完全不在公共場合哭鬧。不用非得自己生,只要跟小孩接觸過就能理解,小孩子根本不講大人理解和認同的那個理,這也不是靠言語教育或者武力威脅就能解決的。小孩要哭就和天要下雨一樣,沒什麼招。
其實孩子之所以成為大家眼中的「熊孩子」,一方面是因為公共場合可能會引起孩子的緊張,萌娃一般都會引起大人的圍觀,陌生人熱切的眼光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從而情緒變得焦躁異常。
另一方面,孩子可能專挑公共場合來「威脅」爸爸媽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買玩具、買零食等等,一旦被拒絕,他們往往就會大吵大鬧,直到自己的要求被滿足,尤其是處於2-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這也令不少家長感到焦慮,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在公共場合教育孩子,成為了他們所關心的問題。
1.
孩子的壞脾氣從哪來
一般來說,孩子在公共場合愛耍小脾氣無非是以下兩個原因:
①無處安放的情緒
6歲之前,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發展還未成熟,他們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分清場合,恰當地隱藏自己的情緒。相反,他們很難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緒,表現得十分「情緒化」。
孩子往往還沒有掌握正確地情感宣泄方式,當負面情緒醞釀、堆積到高峰時,他們就會用他們能夠做到的極端方式爆發——哭、大叫、在地上打滾、摔東西、打人等等。
這種難以抑制又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是孩子耍脾氣的根源之一。
②父母的退讓
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孩子行為的習得來源於強化。當孩子的某一行為持續引起某一結果時,他的行為就在被強化了,孩子發脾氣也是如此。
孩子剛開始發脾氣時可能只是試探,看看爸爸媽媽的反應如何。一旦哭鬧的方法奏效,孩子嘗到甜頭,他們就會總結經驗,每次都用這一招來迫使爸爸媽媽屈服。
既然哭鬧能夠讓自己得到想要的玩具,那麼第二次,當想要吃冰淇淋時,還是可以用哭來解決。一旦被拒絕,這種行為只會進一步升級,直到爸爸媽媽完全妥協。
這種方式會導致孩子慣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僅容易加劇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哭鬧行為,而且容易成為蠻不講理的人。
2.
孩子的壞脾氣是忍是罰
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胡攪蠻纏,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既然把握住自己好面子會屈服的弱點,不如放下面子,對哭鬧的孩子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冷靜下來。
乍一看,這樣的處理方式很不錯,仔細想來,如此僵持不下不僅難看,而且也並沒有真正讓孩子明白規則與道理,即使孩子平息了情緒,但是心中依舊會有諸多不滿。
如果在公眾場合隨意訓斥孩子,則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激發親子間的矛盾,如此一來,家長可能也會面臨情緒失控,用過激的方式管教孩子。
頻發的親子矛盾很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所以家長需要明白,面對孩子耍小脾氣,肯定不能忍,但也要巧妙地「懲罰」和引導,這才能真正解決孩子公共場合哭鬧的問題。
3.
應對孩子的壞脾氣
所以面對孩子的小脾氣,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家長,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嘗試:
提前立約,訂立規則:在出門之前,家長應首先與孩子訂立需要遵守的規則,讓孩子首先明晰自己的行為規範,從而有所約束。
比如去超市只能買1袋糖果,在遊樂場不能隨手拿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等等。
平復心情,再講道理:在氣頭上的孩子對什麼道理都是聽不進去的,當孩子哭鬧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孩子將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可以把孩子帶離當時的情境或是用其他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情緒往往來得快去的也快,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與他回顧剛才發生的事情。
堅定信念,決不妥協:無論是用什麼方式讓孩子平靜下來,家長一定要堅守的一點就是哭鬧的情況下孩子的訴求一定不能被滿足。
要對孩子堅定地說「不」。不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軟肋,避免孩子使用「胡鬧」的法寶。
保持一致,協商共育: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以及其他長期照料孩子的監護人應該達成一定的共識,否則爸爸媽媽要求的原則在爺爺奶奶那里不成立,孩子就很容易鑽空子,也就很容易不遵守規則。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要有一致性,不能今天一個樣,明天一個樣,也會造成孩子的困惑。
秋後算帳,適當小懲:無論多麼生氣,不要在人前懲罰孩子。可以在回家之後,與孩子談話,通過減少孩子喜歡的活動作為懲罰。
比如可以縮短孩子觀看電視的時間或者玩喜歡的玩具的時間等,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胡鬧不僅無法帶來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會讓自己有更大的損失。
不過最關鍵的是在平時要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地表達和發泄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遭遇難過、生氣、失望等負面情緒時,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及時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這樣當孩子感受到被拒絕的失望時,他就能更傾向於以語言的方式表達而不是過激的行為發泄。
推薦閱讀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