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應」這把育兒「金鑰匙」,父母如何應用才有效?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父母作為孩子嬰幼兒時期最大的陪伴,在生活中往往能和孩子形成一種默契,有時候父母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能讓孩子明白家長的心中所想,特別是在做錯事時,這時候媽媽不需要多說言語,站在那看著孩子都能起到一定的「威懾」,習慣於此的孩子甚至能猜測到接下來媽媽要說的內容。

小濤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一次媽媽發現小濤寫作業的時候多了一支漂亮的鉛筆,確認不是自己買的之後,小濤媽就問小濤這筆哪來的。小濤的回答是同學借的,但是小濤媽甚至孩子的性格,一猜就知道這筆不是「借」來的,這時候媽媽一個眼神,小濤就知道自己的話過不了媽媽這關,於是把這事一五一十地說了清楚,其實這筆是他自己拿的,沒經過同學的同意。在生活中,一個眼神就能讓對方了解心意,其實除了熟悉的原因之外,暗示效應也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什麼是暗示效應

關於暗示效應,在科學上的定義為: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具體的,暗示包括語言、動作、表情、環境以及自我暗示,就像小濤媽媽給孩子的暗示就來自一個眼神,也就是動作暗示,這樣不需要明說就可以用動作表達意思,而孩子也能清楚地知道家長的表達意圖。家長對孩子的暗示通常具有教育意義,希望以此讓孩子接受意見並改進自我,但是實際情況往往不會如想像般順利,孩子在接受暗示的過程中受到生理髮展和閱歷限制,更容易接收到錯誤的暗示。

舉個簡單的例子,廣告其實也在利用暗示效應,通過大量的電視投放讓人對廣告語形成深刻印象,一些朗朗上口的廣告語很多人都能順口念出來,這就是語言暗示的效果。比如「藍瓶的鈣」這廣告大家都印象深刻,成人能夠分清這是廣告的暗示,但是孩子卻不會多加辨別,在暗示的接受度上要更廣。

不當的暗示效應引起逆反心

父母給孩子的暗示特長會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將自身體驗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覺得鋼琴提升氣質於是讓孩子去學習,父母主觀上對鋼琴充滿「好感」,如果孩子同樣喜歡鋼琴,父母只要一說彈鋼琴的好處孩子自然會願意學,但是如果孩子內心是抗拒的,那麼這樣的暗示就會失效,甚至引發孩子的逆反心。教育中暗示效應會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家長也要切忌不要過度暗示引發孩子內心的不滿。具體的,哪些情況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呢?

1、孩子感到自己處於被控制狀態

在自我決定理論(SDT)中:自主需要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之一。當人們越覺得一件事是他自主想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願越強;反之,當他認為是被要求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願就會降低。作為獨立個體,孩子的自主意識會在成長中逐漸形成,在行為上更希望以自我為主導,如果在行為前收到的暗示資訊帶有強制色彩,那麼他們可能會從心理上對暗示進行抵觸,從而激發消極情緒。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時候父母會無奈的發現自己越說什麼孩子越不聽,甚至會和家長對著幹,原因就在於此,意圖的強加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因此暗示也不能太過「明顯」。

2、暗示期望目標不一致

父母通過暗示往往希望給孩子灌輸一些積極的內容,以此激勵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很多時候孩子雖然明白父母的意圖,但是卻「不領情」,原因在於對於暗示內容的觀點並不一致。更多時候暗示是以單方面的想法為出發點的,所以家長並不能確定這樣的暗示是否能獲得孩子的認同。

比如小敏媽媽為了給孩子灌輸努力學習鋼琴的思想,在小敏學習的時候都會將郎朗樹立成榜樣,嘴裡還時不時地說「同樣是彈鋼琴的,看看人家多出息」,對此孩子並不領情,表示學鋼琴的人千千萬,但中國也就出了這麼一個郎朗。

其實小敏媽希望給到孩子的暗示很簡單:好好練琴。但是無疑小敏媽的暗示方法不對,在目標選取上太高,也許小敏媽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孩子通過鋼琴未來能有一個好未來,但是顯然小敏不這麼想,對暗示目標的認可度不一致,導致小敏媽所作的暗示成了無用功。

3、暗示內容讓人不快

暗示的方法有很多,一些暗示富含哲理髮人深省,不過大多數人在使用暗示的時候都習慣於簡單粗暴,最常見的,通過比較就很容易引發人的逆反情緒。就比如小敏媽媽給到的暗示,用一個榜樣的力量確實能讓人奮發,但是很顯然暗示過程卻讓小敏感到不舒服,當暗示不再愉快,孩子也有理由對此表現出抗拒。暗示講究方法,這類簡單粗暴的暗示顯然無法觸動孩子的內心。

如何正確使用暗示效應

1、啟發性暗示清除孩子的被控制感

家長在灌輸暗示的時候趨向於強化自己的權威思維,以施加自己的意志為目的,在形成對話之初就帶著絕對強勢的態度,這時候不管交流的內容如何,其暗示資訊都會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在不對等的交流下孩子會有強烈的被控制感,而為了擺脫這種控制感,孩子會沿著暗示的反方向發展,家長進行暗示的時候也要考慮孩子的一些想法讓孩子有更多主動的思考。

在暗示過程中,強化孩子的主動思考能清除孩子的被控制感,父母所作的暗示只需要引導大致的方向,把接下來的事交給孩子。比如彤彤在完成作業時總是磨磨蹭蹭,媽媽通過觀察後發現孩子做題總是習慣去翻書找知識點,於是就問彤彤,每次都翻書是不是知識點記憶的不清楚?接著給彤彤建議,問:如果提前將這一階段學習的知識點做個總結是不是寫作業就更輕松了呢?接下來不需要父母多說,孩子就主動對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了梳理總結並記錄在筆記本上,這樣看到相幹的題目就不用再來回翻找書本內容,大大提高了做題的效率。

2、將登門檻效應融入暗示中

期望過高的暗示無法形成認可的一致,而階段性暗示會將每次的暗示目標降低,以此孩子也更能接受,所謂的登門檻效應就是將暗示分階段實施的過程,當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而暗示也可以按照登門檻的方式逐層遞進。要想避免孩子的抵觸,完全可以在初始暗示的時候設置一個低門檻,這樣孩子只需要稍稍努力就能做到,以此還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從主觀上更願意朝著暗示的更高方向進步。

3、正面暗示效應塑造更好的自己

家長在使用暗示效應的時候最終還是希望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有時候過度利用暗示的力量反而會起到反效果,為此暗示的方法要適當,另外用積極的方式來實施會更好,比如很多家長習慣用比較的方式來「激人奮進」,但是更多地反而會迎來反感和抵觸,積極的暗示應該從自身出發,從發展自身的角度來提出暗示,孩子覺得這樣對自己有好處,會更容易接受。而在比較中,無形中會帶有貶低自身的意味,這也是為什麼比較讓人反感的原因。

暗示的方法總體上以積極向上為主,父母用更平和的暗示和期待來引導孩子,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潛力,在自身能力強化的同時也保有良好的心態,這才是漸入佳境的最好方式。父母在使用暗示效應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暗示效應」這把育兒「金鑰匙」,父母如何應用才有效?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