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一位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3歲的女兒在超市裡哭著要買冰淇淋,不知道是給她買好呢還是不給她買。買吧,又擔心孩子被慣壞了;不買吧,又覺得為了一個冰淇淋讓孩子傷心,內心總覺得不對勁。
這種場景在生活中太常見了,雖然不一定是說孩子非要吃零食,也有的孩子是哭鬧著要玩具,或要玩某個兒童遊戲,總有媽媽對此左右為難。
這位媽媽說,她看到曾經有一位專家的文章裡說,可以把孩子抱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耐心地對孩子「講道理」。於是她照做了,結果女兒卻不依不饒,反而越哭越兇,直到她忍不住發火了,孩子才停止了哭鬧。
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因為媽媽的糾結,最後鬧得雙方都不愉快。有家長說了,沒辦法呀,育兒書太多了,觀點總是不一樣,弄得我們都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
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
一位媽媽說,如果我面對哭著要吃冰淇淋的女兒,我會給她買,來平息這場哭鬧。
不少家長對此觀點是堅決反對的,覺得這太沒原則了,這樣姑息孩子,只會慣他養成壞毛病,孩子今後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以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
一位家長很堅決地說:「拒絕!原則很重要,跟孩子搞迂回戰術 他只會順著桿子往上爬。」
那麼,到底滿足孩子還是家長堅持原則堅決不買呢?
其實沒那麼龐雜,聽你自己的心。
比如這位媽媽,內心糾結於「原則」與本心之間,買了怕慣壞孩子,不買呢,「為了一個冰淇淋讓孩子傷心,內心總覺得不對勁」。這就是說,其實媽媽內心深處是想滿足孩子的,那就給她買好了,為什麼要糾結呢?
因為她的認知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反應是沖突的,這種沖突其實就是把認知與本人的內在感受割裂了。而很多育兒中的問題正是因為這樣的分開而產生的。
…
當我們把認知的智慧當成了唯一的重要智慧時,我們就會被頭腦所限制,既不能和自己的靈性取得鏈接,也不能和他人取得鏈接。這樣,我們就會被割裂在一個個孤獨的世界中,很容易陷入自戀幻覺的狀態中。
所謂的自戀幻覺,其實就是我們把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中心,認為「周圍的人都應該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並能夠主動滿足我」,否則他們就是有問題的。
典型的表現就是ABC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表現出B,否則就會有C。
我那麼辛苦為你操勞,你必須聽話,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
我把什麼都替你做好了,你必須好好學習,否則我會失望(否則你就對不起我、否則我會打罵你)」
此時的我們已經沉浸在自己頭腦所想像的世界中,並把這個想像當成了真實。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越在乎一個關係,越容易將自己的幻覺加強給對方,於是愛的渴望反而變成了傷害。
…
比如在這個場景中,媽媽認為我都耐心對你講道理了,你還在哭鬧,那就是你的不懂事,所以忍不住對女兒產生了憤怒。
孩子卻覺得我想要吃冰淇淋,你是我媽媽就應該滿足我,否則你就是壞媽媽,她的自戀幻覺遭到了媽媽的破壞,因此生氣哭鬧。
媽媽沒有看見真實的孩子。
孩子都是感性動物,很多時候你同他們講道理,如同對牛彈琴。因為他們聽不懂道理,隻認感受。這是由於他們是右腦工作模式,根本不擅擅長左腦的邏輯思維模式。
父母講道理的模式,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還不如所謂的道理重要,甚至是道理妨礙了他們的需求滿足,讓他們對道理更加反感。
…
那麼到底要不要堅持原則呢?這個要看這種「原則」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如果看到了這一點,你會發現,許多可有可無的原則其實只是在滿足家長自己達到「省事管教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成長卻是不利的。
例如,上面的故事中,孩子妥協了,媽媽守住了原則。
但這種原則真的那麼重要嗎?用壓抑孩子正常的需求,帶來他們成長的負面影響來維護所謂的原則,太得不償失了。
…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不少大人活在無處不在的「原則」中,失去了對愛、對自己和生活的感受力,變成一個隻認道理和對錯,忘記了用心和愛去滋養孩子的家長。
一位網友說,小時候的要求總是被媽媽拒絕,在媽媽眼中,那是原則。可對她而言,那是一種令人絕望的經歷,讓她覺得自己不配有要求,不配得到愛。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她活在自我厭惡中。我非常自卑,從來不敢去爭取自己的東西,長大後,非常害怕被人拒絕,很多事情不敢去嘗試,覺得自己活得很失敗。
這是很可怕的,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沒有了愛的滋潤,他們內心匱乏,很多空洞在今後的人生中是無法填補的。也就是變成了黑洞,大家所說的貪得無厭與得寸進尺。於是很多家長因此得出結論:你看孩子就是貪得無厭的。
…
孩子真是貪得無厭的嗎?
恰恰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被很好地滿足了愛與內心需求,他們就會獲得充足的安全感,他們的心靈因為感受到了父母的靈魂之愛,而被充實著,就不需要執著於索取物質層面的愛來填補空缺。
就像我們知道,需要的空氣總是能夠得到滿足,就不會去索求和囤積空氣。越欠缺的,才越需要補足,他覺得這個東西太難獲得,才會拼命索取。
如果這種欠缺在孩子生命之初就一直存在,那麼就會形成一生的底色,怎麼也彌補不了。
…
在許多貪污反腐案中有一個現象並不少見:某人民公仆一生儉樸,結果卻被發現是一個巨貪,可他卻不捨得使用貪污來的錢財物品,甚至原封不動地保存在家裡。
原來是因為他從小缺錢窮怕了一直沒有安全感,就有了囤積財物的僻好,再多的錢財也填不了心中對貧窮的恐懼。
多年前有個鐵道部窩案,貪官蘇順虎在審判庭上痛哭流涕訴說童年的清貧與苦難,而劉志軍在當庭懺悔中也提到自己是農民的兒子。這種因貧窮形成的匱乏感成為了他們一生的心靈黑洞。
所謂的黑洞,就是一個吸收了宇宙所有物質也無法填滿的所在。
從心理學上說,就是一個人的低級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是無法進入到高級需求層面的。
…
實際上,愛與原則並不是對立的。真正的原則是建立在愛之上,建立在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基礎之上的。
我弟弟有兩個孩子,兒子小雄12歲,女兒小妮5歲。當初養育小雄時,弟婦正年輕氣盛,也沒有什麼經驗,完全按照自己看書和文章學到的育兒經來養。她也曾覺得從小就要對孩子嚴格講原則和規矩,如果太容易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得寸進尺。
於是凡是她說好了的事,就一定不容分說,孩子提出不一樣的要求一定會遭到拒絕。沒想到小雄漸漸變得叛逆,脾氣倔強,不易滿足,經常動不動就生氣或哭鬧。
好在她是一個懂學習成長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後,漸漸改變了對小雄的養育方式,開始放下一些瑣碎的「原則」執念,隻堅持少量的重要原則,漸漸地,小雄的脾氣也變得不再暴躁和不安。
在養育小妮時,她已經有了經驗,盡量多地給小妮溫柔的陪伴,愉快滿足小妮的需求。小妮從小就表現很乖,很少哭鬧,也沒有表現出什麼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等跡象,因為她知道自己的需求會得到滿足,就不會去過度索求。現在小妮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小雄也在新的教養模式下變成了一個小暖男。
…
當內心的聲音與所謂的原則發生沖突時,這個原則可能就是與愛相排斥的多餘原則。
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答案是:與身體產生鏈接。因為,直達內心的捷徑不是頭腦,而是身體。
武志紅說:
我們的生命之旅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活在花園中,和美好的環境幸福地融為一體,這是生命最初的2-3年。
第二階段被放逐在沙漠裡,接受體制教育,學會用頭腦思考,你的頭腦和身體開始分離。這樣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人在放逐中會學到許多生存技巧。
第三階段感受到回到花園的使命感,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一直在召喚你。
…
第一個花園的家在自己的身體裡,在你身體環繞的能量裡,當你真的想要回家,你的身體值得信任,你可以聆聽,可以和它做朋友,這是第一種智慧。
第二種智慧是認知的智慧,即自我。在認知的智慧裡,「我」與其他事物是分開的、獨立的,這才是人類一切問題的來源。
我們要找到第一種智慧和和第二種智慧之間的鏈接,如果認知的智慧能和身體的智慧是相通的,就是和諧的。如果切斷了,認知智慧就會左右我們,身體智慧就被忽略,很多疾病和痛苦就這樣產生。
有了第一種智慧和第二種智慧的鏈接,才能獲得第三種智慧:場域的智慧。這樣,你的生命就獲得了最大的靈活性與自由。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3歲女兒超市里哭著要買冰淇淋,滿足還是拒絕?很多家長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