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小新媽媽
來源:新媽媽圖鑒(ID:newmomstyle)
1
邀請了閨蜜母女來家裡玩。
一開門,閨蜜就教女兒:「叫阿姨好。」
丫頭對我揮手說hey,笑瞇瞇進了屋。
閨蜜跟在後面講道理:「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女孩子要有教養,叫人得大聲清楚有禮貌,提醒你多少遍,你就是不聽。」
五歲的小姑娘撇著嘴反駁:「你不是總說微笑是最好的禮貌?我笑了,夠禮貌了。」
閨蜜氣急:「你這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要氣死我!」
我不禁偷笑。
我們總覺得,家裡要是有個聽話懂事不讓人操心的孩子,那可真是做夢都要笑醒了。
但「聽話」真的是優點嗎?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選取了2到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和聽話傾向的100名兒童,從幼年追蹤觀察到青年期。
發現一個驚人結果:有反抗傾向的那組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聽話傾向的那一組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很顯然,對孩子來說,「聽話」不見得是優點,「不聽話」也許更有利於成長。
2
孩子「不聽話」,也許是好事
曾經,我也和閨蜜一樣,困惑於「怎麼我越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的迷局裡。
比如,我講「多喝水好處多」的道理,舉了植物必須多喝水,才能旺盛成長的例子,他反駁:「神仙掌就不用喝水。」
我給他講「尊老愛幼」的道理,教育他做事要先考慮老人,他反駁:「那我是幼,你們都要先愛護我。」
總之,當我講道理講得口幹舌燥,連自己都被感動時,臭小子卻聽得百無聊賴,隨口一句反駁都能把我噎死。
我也一度對孩子更加不聽話的行為表示鬱悶。
直到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不聽話」的孩子,傾向於和家長討論(狡辯),會嘗試通過交談來改變家長的想法。」,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就更加達,就越會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換個角度看,孩子越不聽話,意味著他越有自己的思維,是件有益成長的好事。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之所以講道理,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最好的引導。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講的是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過孩子的道理。
所以,與其糾結孩子聽不聽話,站在孩子的立場,把我們想引導的道理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講出來,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記在心裡,才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
3
講道理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父母看來,講道理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門路,但事實是,在孩子的世界,比起解決問題,他們更期待的是父母的接納。
不管孩子做錯什麼,父母要做到,永遠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
鄰居家的小馬是個非常倔的小男孩,每次和小朋友爭吵,就算是他的錯,他也不願意道歉,小馬媽媽每次都扯著他講半天道理,但小馬就是一聲不吭。
每次都把小馬媽氣得不行,又拿他沒辦法。
我勸她:「下次先抱抱孩子唄,不管發生什麼事,先讓孩子感覺你和他是一起的。」
後來,又一次小朋友鬧矛盾,媽媽沒有一上來就講道理,她抱住小馬:「寶貝,媽媽愛你,你能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嗎?媽媽想幫助你。」
沒想到,小馬委屈大哭,哭過之後,把事情經過告訴了媽媽,又在媽媽的鼓勵下,主動去向朋友道歉。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懂道理,只是,他更需要理解和接納。
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以後,心裡就會變得平和,也更能對接納他情緒的父母產生信任,願意溝通配合,聆聽父母的「道理」。
如心理學家所說,孩子對成年人的需求無非是被激勵、被承認、被肯定和積極回應。
不要小看情緒接納,那是與孩子心連心最快的方式。
只有走進孩子心裡,父母的道理,才有可能潛移默化被孩子聽到耳朵裡。
講道理,也可以很有趣。
《故事思維》一書裡說,講故事永遠勝於講道理。講好一個故事,可以賦予冰冷的數據和殘酷的事實以溫情,可以觸及最強硬的人內心深處的柔軟所在。
有一段時間,我兒子特別怕黑,一關燈就嚇得嗷嗷叫,睡覺非要開著燈,還得有人陪。
爸爸不知道講了多少回「男子漢要勇敢」的大道理,他就是可憐兮兮地怕黑。
後來,我自創了個一個叫怕怕的小男孩和月亮姐姐成為朋友,在黑夜裡旅行,認識了小星星、螢火蟲和小貓咪的故事,每天晚上抱著他講一段。
當然,我把黑夜的部分講得特別有趣和溫暖,結局都是月亮姐姐發出溫柔的輝煌,照耀著怕怕,幫助他進入香甜的夢鄉。
每次睡前,我會試探性地問:「要不要也把月亮姐姐邀請進房間?」
一開始,他會要求開著燈邀請月亮姐姐進來,慢慢的,他嘗試關著燈看月亮姐姐會不會進來,到現在,他已經習慣了晚上睡覺要關燈。
童話專家約翰·奧利弗說:「年幼的孩子與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會有強烈的共識,他們能夠對主人公的平凡之處作出反應,因為他們正是這樣看待自己的,童話中的人物演繹的正是孩子們的生活。」 這也是孩子喜歡童話的原因。 如果孩子平時愛發脾氣,為孩子讀一讀情緒管理類的故事繪本,比如《菲菲生氣了》; 如果孩子總愛得第一,不能接受輸,可以給孩子講《不是第一名也沒關係》; 如果找不到對應孩子問題的繪本,也沒關係,父母可以自創一個「專門解決孩子問題」的身邊故事。 通過故事講有趣的道理,是給孩子樹立標準,並讓孩子最願意接受的好方式之一。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這麼一件事。
家長向她求助女兒不聽話的問題,她家住五樓,孩子特別喜歡把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覺得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她說:「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尹建莉老師建議:「既然講道理沒用,那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那就應該停止,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下而上把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
結果,問題就這麼簡單地解決了。
尹建莉老師總結:很多時候,家長總說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家長一直隻注意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教會孩子所有道理,更不應該在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期待不符時,就長篇大論。
這世間最深的傷害,常冠以愛的名義;家庭最自以為是的教育,常披上講道理的外衣。
講道理的最終目的,永遠是通過對話引發思考,通過思考帶來交流。
追溯到根本,教育的最終收獲,應該是與孩子擁有平等而溫暖的親子關係。即便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也願意向你敞開心扉,聊聊彼此心裡的小秘密。
而為人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偶爾給孩子講講小故事,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這才是世界上最被孩子喜愛的「人生大道理」。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簡介:小新媽媽,文章授權轉載自 新媽媽圖鑒(ID:newmomstyle),史丹佛媽媽和你聊聊育兒那些事,歡迎關註。
歡迎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QRCode識別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