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因果關聯:通過巧合推測因果關係
兩歲半的幼兒已經能做出比較明確的因果表述「寶寶餓了,我要去找零食櫃」,而在這之前,孩子就能發覺到一些因果關係了。
相信大家對寶寶喜歡扔東西的愛好一定不陌生,甚至有爸爸媽媽會對此感到苦惱,既產生噪音又弄壞了東西。
其實孩子喜歡扔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發現東西扔到地板上的「duang」地一聲與自己有關,巧合的一次發現讓寶寶迫不及待地確認這種因果關聯,於是他開始樂此不疲地反覆扔東西,地板上 duang~duang~duang~ 的聲音會讓他開心地笑起來。
這就體現了嬰兒感知因果關係的能力,他們通過巧合來推測因果關係,這是人類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的一種重要能力。建議家長對這個階段的寶寶給予更多的耐心,幫助孩子探索外部世界。
統計學習:寶寶是天生的語言學家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小愛的媽媽下班回家,一聲「小愛,媽媽回家啦~」,小家夥雖然還不會講話,但已經會睜大雙眼,撲棱著小手錶示開心了。「小愛」是一個聯結在一起的代表名字的詞匯,嬰兒是如何識別不同的詞匯的呢?一種答案是這麼認為的:「小愛」兩字同時出現的頻率要比「小」和「愛」字單獨出現的頻率高得多。
研究者用一個巧妙的實驗驗證了這種解釋,他們造出 4 個無意義的詞匯,每一個詞匯都包含了三個音節(如 wubaku ),讓 8 個月大的嬰兒聽取這些詞匯。嬰兒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以後,研究者發現,比起過去聽過的熟悉詞匯,嬰兒在聽到陌生詞匯時盯著朗讀者的註目時間更長。
嬰兒的註目時間表達了某種興趣或者情緒反應。這種現象說明小家夥們已經熟悉了之前頻繁發生的幾個音節的組合,面對陌生的組合音節,他們會有感知。這種識別事件發生頻率的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必要組成部分,通過這樣的能力,嬰兒能夠解決諸如「我最有可能在哪兒找到奶嘴」這樣的問題。
天生會歸類:對新出現的事物敏感
嬰兒很早就掌握了一些比較大的概念,如動物、水果、性別等。這項能力得益於他們的經驗,但即使沒有人教過嬰兒如何歸類,但這種策略已經潛移默化地植入他們的頭腦之中了。
研究者發現,當 3 個月大的嬰兒看過大量男性的面孔之後,再給他們看男性面部的照片,他們會給予特別少的註目時間。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厭倦了男性的面孔,而如果這時候研究者們出示的是女性的面孔,他們會看得更久一些。
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即使照片上的女性面孔沒有頭髮,嬰兒也能根據面部特征辨別出性別。嬰兒早期的這種能力為成人的分類能力打下了最原始的基礎,通過這種能力,人們才會對新出現的事物和人感到敏感,更好地適應環境和保護自己。
注意力偏好:更關註人臉、聲音、動態物件
雖然嬰兒對資訊的選擇能力遠遠沒有成人那樣強,很多東西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但他們依然擁有獨特的、自動化的資訊篩選能力。
嬰兒對人類的聲音、面孔和移動的物體都會關註。在出生 30 分鐘後,嬰兒就開始對人的面孔表現出偏好;2 天後,開始對人的聲音表現出偏好;3 個月以後,他們開始注意到與周圍其他物體明顯不同的物體,例如一堆筷子中間唯一的一把勺子。
而且,看護人會明顯地影響到嬰兒的注意方向,4 個月大的嬰兒會追隨著成人的目光。12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就能夠對成人指著的事物表現出注意。這種選擇性注意的能力是學習的基礎,例如嬰兒對人類聲音的偏好有助於他們學習語言。
寶寶的這幾種「天賦」是人腦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別小看寶寶,在和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中,只要我們懷著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就能感受到孩子帶給我們的每一個驚喜!❖
微信改版後,好多人都說找不到小愛的推送,為了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把小愛設為「星標☆」吧~
◆◆◆ ◆◆ 孩子認識世界的能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和科學家一樣,是宇宙間最優秀的學習者。就如孩子天生擁有強大學習機制,成人天生就有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本能。 科學養育,育兒育己,愛貝睿科學早教玩具、名師課程來幫你!我們正在進行 618 年中大促活動,全場玩具、課程都有直降,滿 200-20,滿 300-30。來商城逛逛吧👇 更懂孩子,科學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