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民族輪番統領中原大地,致多民族的傳統習俗與漢文化水乳交融。美術史的發展清晰的記載了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其中建築與服飾的傳承與變化對於鑒別古代繪畫的年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全卷絹本
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重彩仕女畫,絹本設色,縱30.6公分、橫574.1公分,此長卷描繪後宮佳麗百態;畫中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宮庭的生活情景。
仇英(約1482-1559)
仇英,字實父,號十州,太倉人,後移居吳縣(今蘇州)。初為漆工,為人彩繪棟宇,有志丹青,周臣發現有異才,收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稱譽,知名於時。擅畫人物,尤長侍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畫山水以青綠為主,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董其昌稱其為「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漢宮春曉圖》局部 鬥栱
從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581-618)至唐末(618-907),中國書畫史經歷了四次慘痛的浩劫。致使唐以前流傳下來的書畫少之又少。故本文將以留存至今的各時代建築、壁畫及墓葬壁畫為參考,對《漢宮春曉圖》中的仇英的筆墨特徵、人物服飾、建築形態加以梳理甄別,加深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及古代繪畫中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漢宮春曉圖》局部 拼合柱
唐代,國力強盛,房屋建築高大宏偉,宮廷建築均為八根梁柱式建築。唐朝滅亡,再經五代十國時期多年戰伐,北宋建國初期的經濟、國力均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宋代建築在其國力虛弱且又開始崇尚理學思想的基礎上開始實行減柱法、拼合梁等方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立面圖 圖片來源:網路
建於公元857年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是目前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建築,其結構是八柱式單簷廡殿頂構造。建於北宋天聖1023-1032年間的山西晉祠聖母殿,繼承了唐制構建八柱式重簷歇山頂構造。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也是典型的八柱式單簷廡殿頂。建於北宋開寶六年的河南濟源市廟街村濟瀆廟寢殿,採用宋代「減柱法」,已演變為六柱式建築。建於遼統和二年的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使用北宋制式也是六柱式建築。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圖片來源:網路
元代時,建築構件加大,基本都為六柱式構造。明清延續宋制使用各類拼合柱、拼合梁,且鬥栱等建築構件逐漸縮小的同時也失去了承重的作用,直至成為建築裝飾作用。
唐 李思訓(傳)《江帆樓閣圖》之建築
傳為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被董其昌稱為北宗始祖之人,其界畫水準高超。廊柱承接鬥栱之力,鬥栱構件刻畫清晰。後代學者經過對補間鋪作鬥栱數量為兩朵及幞頭隆起、綁膝褲等服飾特徵判斷為北宋摹本。
為何歷代學者依據補間鬥栱數量及幞頭隆起、腳起翹,把傳為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定位北宋摹本呢?筆者將幞頭的演變過程排列。
幞頭演變過程
從幞頭演變過程圖中,看到中唐的幞頭隨頭型,腳軟垂至肩部;五代時幞頭隆起,腳硬起像元寶;宋代的幞頭隆起,腳長且硬,官員幞頭的腳又細又長是為了官員上朝時交頭接耳私下談話;元代漢族提倡復古晉唐,幞頭又變為隨頭型,腳軟垂至肩部;明代時,官員戴烏紗帽,但在繪畫中的幞頭多種多樣,幞頭隨頭型,兩腳上翹,其娛樂性使明中期裝飾性繪畫流行風氣一覽無遺;清代時,滿清政權推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制,流行暖帽、瓜皮帽等,幞頭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唐 李思訓(傳)《江帆樓閣圖》之服飾
《江帆樓閣圖》的建築制式,是否具有宋代特徵呢?讓我們來看看鬥栱的演變過程。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局部圖
我們可以了解到唐代建築補間無鬥拱(可能有一字栱或人字栱),五代、北宋期間補間鬥栱數量為一至兩朵,重建於元至正七年的河北北嶽廟的得寧殿,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宋初北嶽廟為契丹所焚,淳化2年重修,廟中最大建築得寧殿則是於元代至正七年重建,重建過程中延續宋制,補間鬥栱為兩朵。建於明永樂十一年的武當山紫霄宮,永樂四年開始建設,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故宮,補間鬥栱的數量已超過四朵以上。
馬麟《秉燭夜遊圖》局部 絹本設色,台北故宮藏
以上論證從建築構件方面也印證了《江帆樓閣圖》符合北宋制式。
歷代婦女的服飾變化可是相當的大。南宋時,婦女發式向後背,除了把發髻包裹起來並無其它過多的飾物。明代在「去胡令」的影響下,婦女發式學習宋人及唐人,唐朝流行的雙環髻、宋朝流行的高髻向背髻在明代繪畫中大量出現。但不同的是,在唐宋婦女發式的基礎上,明代發式添加了很多裝飾性飾物,且發式形狀都出現各式變異。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服飾
宋朝婦女流行穿褙子,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長裙及地。也有在肩部處著披帛。明代時,婦女依然是上襦、下裙,宮絳、大帶依然沿襲宋制,但各處鑲緣已不復存在,披帛變為鬥篷。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服飾
從宋代開始出現的抱肚,為武士們所用,到了明清,抱肚成為婦女腰間裝飾之物,實用性距宋元已大相徑庭。而腹圍則依然保留了宋元的形制,只是色彩更為明亮、艷麗。
仇英繪畫師學於周臣,而周臣主要師學南宋李唐、馬遠。在明代時,周臣可謂師學南宋四家中的個中翹楚,唐寅、仇英皆為其弟子。仇英晚年客居於大收臧家項元汴家中,為其臨摹了大量的宋元名跡。因此,仇英的山水人物大量出現了宋、元的時代特徵,尤以南宋時代特徵為主。而在其創作中,明代建築特點、服飾特徵不可避免的湧現,使其繪畫在有明一代獨樹旗幟,成為明代建築繪畫、人物繪畫最為傑出之人。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服飾
縱覽古代繪畫史,由於歷朝歷代掌權者來自不同民族,為了統治階層的利益,這些權貴們刻意銷毀前朝遺留的文化遺產而推行本朝的文化、政令,使得古代繪畫史融合了各朝代、各民族的諸多特徵。掌握了這些特徵,可以使我們在界定古代繪畫的年代上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
原文作者:周益新
原文來源:《收藏投資導刊》2019年1月刊總第192期《賞仇英看時代變遷》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收藏投資導刊》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