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與辛亥革命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黃侃與辛亥革命 歷史 第1張

黃侃被後世熟知的是他的學術,是章黃學派的代表人物。人們很少提到他曾經參與革命,即使提到也幾乎沒有談及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革命前夜,黃侃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時評,導致《大江報》被封,進而引發革命騷動,順勢帶動了革命情勢。

黃侃與辛亥革命 歷史 第2張

投身革命大潮

黃侃早孤,學習八股文之餘,四處瀏覽古代典籍。後到湖北省文普通學堂就讀,開始接觸西方民主思想。同學有宋教仁、董必武、查光佛、鄭江灝、歐陽瑞驊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革命黨人。黃興在兩湖書院讀書,通過友人的介紹與黃侃結交成為朋友。黃侃經常閱讀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對孫中山有了解。黃侃與宋教仁關係很好,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談論如何排滿興漢、推翻帝制、拯救蒼生、建立民主共和國。

  20歲的黃侃,與友人密謀革命,不幸官府查知,被學校除名。湖廣總督張之洞一看是故人黃雲鵠的幼子,不忍屠戮殺害,反生憐憫之心,又怕荒廢失學,於是出資送到日本。黃侃離開湖北,得以進入早稻田大學讀書。宋教仁等人也遭通緝,紛紛逃亡日本,東瀛成了反清革命的大本營。孫中山、黃興等人集合力量,成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質的革命組織——同盟會。黃侃名列其中,成為革命幹將。

  在東京,黃侃拜章太炎為師,除了學習傳統學術,還為《民報》撰文宣傳民族民主思想,其後又直接參與《民報》的編輯工作。先後以運甓、不佞、信川等筆名發表《專一之驅滿主義》《貧死民》《討滿洲檄》《釋俠》等文章。這些政論文章氣勢宏大、文風凌厲、感情充沛、論辯透徹,充滿了革命的浩然正氣。

  1908年2月,生母病重。黃侃匆忙回國,一邊照顧母親,一邊深入到蘄春及周邊的黃梅、廣濟地區,舉辦演講會,宣傳反清思想。11月,生母病逝,黃侃悲痛欲絕,葬母親於宅前三台山。當時張之洞已經離任,湖廣總督換成了陳夔龍,四處逮捕革命黨,探聽黃侃在鄉鼓動造反,派吏卒前往搜捕。黃侃聞訊倉皇逃走,從親朋好友處籌借路費,輾轉來到東京。一邊跟隨章太炎學習,一邊投筆報刊宣傳革命。

為革命鼓與呼

一年後,湖北革命黨人來函,敦促黃侃回國共謀大義。黃侃與師友商量後,不顧生命危險,再次偷偷回國。在革命同志住所,黃侃與友人分析了革命形勢。認為武漢革命力量薄弱,新軍加入革命黨不多,普通民眾對於革命存在恐懼,起義的時機尚未成熟。當務之急應該是辦刊辦報,宣傳輿論,普及思想,鼓動和激揚民氣,待機而動。

  黃侃常常往來於武漢與蘄春之間,深入到鄉野村鎮,足跡踏遍整個鄂東南,為革命積蓄力量。每到一處,黃侃拜訪當地豪傑,舉辦演講會,痛說清政府的無能腐敗、喪權辱國以及壓榨民眾的暴行,號召群眾揭竿而起。當地的英傑紛紛來聽,尊稱其為「黃十公子」,並成立革命性質的群眾組織孝義會。官府聽聞有革命黨在本地活動,派吏卒四處搜捕。黃侃只好謹慎從事。

  在武漢,黃侃積極與新軍和黨人聯繫,醞釀成立革命團體。1911年1月,文學社成立,蔣翊武為社長,王憲章為副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黃侃等人是重要成員,起草並審定了文學社章程。文學社發行《大江報》作為革命喉舌,以研究文學為名,宣傳革命思想,掌握新軍武裝。

黃侃與辛亥革命 歷史 第3張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武漢還有另外一個革命組織叫共進會,與文學社志同道合,兩個組織關係日益緊密,相約一起舉行武裝起義。同盟會重要會員譚人鳳、居正等人奉黃興、宋教仁之命回到武漢三鎮,聯絡地方革命武裝,得到黃侃和其他革命黨人的支持。

  1911年春,黃侃應自己的啟蒙老師、河南布政使江瀚的邀請,在豫河中學任教,黃侃常在課堂上倡導反清。江瀚和校方擔心遭到追查,念及舊情又不便斥責,只好婉言表示不想再續聘,黃侃在河南不到半年便辭職。

一篇時評千層浪

七八月間,黃侃回到武漢三鎮。《大江報》負責人詹大悲、何海鳴設宴接風,縱論時政相談甚歡。黃侃大罵清政府立憲是掛羊頭賣狗肉,純屬政治欺騙,詹大悲、何海鳴等人深表讚同,邀請黃侃為《大江報》撰寫時評。黃侃酒興正濃,慷慨答應,一手握酒一手握筆,席間寫了一篇《大亂者,救中國之良藥也》,署名奇談。第二天早上,黃侃酒醒,啟程回到蘄春,把此文拋之腦後。

  沒有想到這篇時評一經刊出,引起軒然大波,坊間紛紛傳閱。如此明目張膽、毫無顧忌地倡導革命,官府怎能不追查。《大江報》被封館,詹大悲和何海鳴被逮捕,遭到刑訊逼供。二人倒是夠朋友義氣,誓死無畏,爭相承認說時評是自己所作,不肯透漏黃侃的姓名。最後,夏口審判庭判處二人徒刑各一年。

  《大江報》被封后,輿論一篇嘩然,傾向、同情、讚成革命的新軍士兵憤憤不平。新的湖廣總督瑞澂和第八鎮統制張彪深恐軍中大亂,下令對形跡可疑、倡導革命的士兵嚴密搜查,還把舊式的巡防營調入城內。一時間風聲鶴唳,革命黨人岌岌可危,文學社和共進會密謀聯合起義,起義步驟和主管機關均已協調好,只等槍支彈藥。

  10月9日,因為研制炸藥時不慎爆炸,起義總指揮部被破壞,革命首領或者被抓,或者逃亡,或者受傷,一時間群龍無首。10月10日,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烈士慷慨遇害,城內按名冊大肆搜捕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當天晚上,駐武昌城內黃土坡的新軍第八鎮工程營士兵打響了第一槍,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

  如此看來,黃侃所寫的《大亂者,救中國之良藥也》是武昌起義的誘因之一。該篇只有短短幾百個字,但立場鮮明,文筆犀利,飽含熱情。因為這篇時評,引起了一連串的事件,促使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來臨。

持槍武裝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侃趕緊召集蘄春地區的志士,準備在家鄉響應革命。無奈武漢三鎮的同志一再催促,黃侃重新回到武昌,與黃興、居正、田桐等人倡導渡江之議。革命軍渡江,一舉攻克了漢口、漢陽。詹大悲和何海鳴已經出獄,詹大悲被推舉主持漢口軍政分府事務,黃侃與何海鳴等人協助。

  後北洋軍兵臨城下,武昌隨時可能被攻破,黃侃與一眾友人奔赴湖北東南,召集舊部孝義會,打算從側翼攻擊北洋軍,援助武昌。蘄春等地的孝義會成員聽聞「黃十公子」再次到來,非常興奮,紛紛參加革命,短時間內就召集三千餘人,拿著土槍土炮、刀槍劍戟共聚蘄春。

  黃侃躍馬持槍,滿腔熱血響應革命。無奈革命還未成功,手下的人便四處擾民,不聽約束。大敵當前,未經戰陣,自己人就吵成一團,怎能不讓人沮喪。湖北都督府內也是矛盾重重,舊官僚和立憲黨人頻頻掣肘,政局波詭雲譎,投降之聲不絕於耳,革命情勢呈現的不再是朝氣蓬勃。

  蘄春當地的土豪劣紳怕革命損害既得利益,向廣濟縣田家鎮的清朝駐防水師告密。清軍派重兵鎮壓,孝義會本是臨時拼湊的武裝,武器少而差,未經專業軍事訓練,中間還有大批阿Q式的無業遊民,短暫抵抗後便作鳥獸散。黃侃一看大事難成,悲憤不已,途經黃梅到了江西九江,詹大悲亦在九江軍政分府就職。唏噓一番,都覺得黨人已經暮氣重重,革命未能改變黑暗落後,世間又多了很多紛爭,黎民百姓再次遭殃,於是離贛到了上海。

離開政壇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南北展開和談,清廷退位,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孫中山退位讓賢,同盟會內部急劇分化。黃侃對前途更感失望,認為革命後的中國不如預期,為名利來、為名利去、為名利爭、為名利鬥的狀況沒有改變。除與汪東、劉仲遽等人主辦《民生日報》,便是寄情詩酒,遊戲人間,革命意志消失殆盡。1913年3月,黃侃贈給宋教仁的詩中寫道,「嗟餘遘幽憂,逍遙從此屆」,可見對時局多麼失望。

  黃侃在上海共居住三年,中間短暫應直隸總督趙秉鈞邀請,身處戎幕一段時間。趙秉鈞知道章太炎和黃侃是師徒,禮遇甚隆,借此招徠革命黨人,準備任命黃侃擔任自己的幕僚甚至是秘書長。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黃侃對政治已無興趣,加之座主又是袁世凱的嫡系,與老師章太炎有矛盾,躊躇徘徊後,去意已定。趙秉鈞也就不再勉強,免其所任,放他回了上海。

  從此之後,黃侃再也沒有參與革命,一直潛心學術研究。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劉大勝)

黃侃與辛亥革命 歷史 第4張

作者:劉大勝

編輯:王富聰段妍妍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黃侃與辛亥革命 歷史 第5張

黃侃與辛亥革命 歷史 第6張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