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小點子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居家小點子 家居 第1張

從職業班社轉為政府管理的職業劇團黃梅戲於1932年進入城市,到全國解放,20多年間,從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安慶市,到周圍各縣以及江南的銅陵、青陽、貴池等縣鎮,都有黃梅戲的班社活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的文化事業管理部門,通過對藝人組織學習、培訓等方式,將他們重新組織起來,置於政府主管之下,使之更好的學習和演出。如在安慶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兒子丁紫成、女兒丁翠霞,還有潘澤海和他的女兒潘王景琍,及後來從京班轉來的王少舫兄妹,組建了「民眾劇場」(當時場團合一,其實為民眾劇團)。不久,嚴風英回到安慶,參加了「群樂劇場」(後改為「勝利劇場」,遷至錢牌樓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組建的「一二三班」,

在銅陵被政府改為「銅陵新民劇團」。在此前後,安慶地區所轄各縣及江南各縣,將流動的職業班社及零星藝人,組成職業性的黃梅戲劇團。如望江縣藝人胡玉庭和懷寧藝人李桂蘭等人,從江北流動到至德,被至德組建為「至德大眾劇團」。

桐城縣的文化部門將黃梅戲藝人陳國榮等,和一些業餘演唱積極分子嚴雲林等人,組成「桐城人民劇團」。望江縣則是把半專業性的「涼亭劇團」和業餘活動骨幹組成「望江流動劇社」。這樣的恢復和重建表演團體,使原本流動性很強的「跑碼頭」狀況,都相對的穩定了下來,基本上在一個縣的範圍內活動和演出,並且多有固定的劇場。演出條件大大改善,脫開了「草台」和「地灘」。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主管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經濟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證。[11]

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廣受好評。自此之後,黃梅戲從安慶地方小戲逐漸成長為全國性劇種,並名揚異域。1955年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轟動海內外,以至於港台電影界在一段時期內大量出現所謂「黃梅調」電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產的為典型,李翰祥導演當時主導了多部「黃梅調」電影。代表作有:《貂蟬》、《江山美人》、《鳳還巢》、《楊乃武與小白菜》、《玉堂春》等。這些「黃梅調」電影也為黃梅戲在港台和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直到21世紀,仍時有港台電影中穿插有黃梅戲(或帶黃梅戲風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偉主演的《天下無雙》等。

安徽省和安慶市的黃梅戲劇團幾十年來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吳瓊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螢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註視。

在此期間黃梅戲藝術工作者們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黃梅戲的主腔

主腔是黃梅戲傳統唱腔中最具戲劇性表現力的一個腔系。它以板式變化體(或稱板腔體)為音樂結構的原則,正是這一主要特點使它區別於曲牌聯綴體(或稱曲牌體)的「花腔」以及兼有兩種體制特徵的「三腔」。

主腔並不意味著在黃梅戲的所有劇目中每每為主。實際上,花腔小戲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戲也並非以主腔為主,之所以把這一腔系稱作主腔,是就它的音樂形態及音樂表現功能而言的。另外,從黃梅戲音樂發展史來看,主腔也晚於花腔和三腔。這一發展過程又與劇目從獨角戲、兩小戲、三小戲發展到串戲而最終能演整本大戲的歷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認為:主腔是黃梅戲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產

物。它的出現,標誌著黃梅戲音樂的基本風格的框定。

黃梅戲的花腔

黃梅戲源於民間歌舞。山野村夫的勞力之歌,婦孺皆知的里巷歌謠,燈會社火之中的歡歌勁舞,是黃梅戲活潑的源頭。黃梅戲在形成第一個階段性成果——兩小戲、三小戲的進程中,也形成了百餘首小曲雜調的「花腔」腔系。花腔從民歌中來,但作用已與民歌不大一樣。它已經從田頭走上舞台,從隨口而歌進入到規定的戲劇情境,傳達角色的心聲。今天所見的花腔小調,無論它與民歌有多大程度的類似,但它確已經歷過戲劇浪頭的打磨,具備了戲劇性音樂的某些特質,是一種民歌式的曲牌體制。

文化大革命讓黃梅戲瀕臨滅亡。中國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因被迫害自殺,年僅38歲。死後還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

安徽省安慶市截至2012年已經舉辦了六屆黃梅戲藝術節,起到了一定影響。其中,第五屆黃梅戲藝術節於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慶舉行,本屆黃梅戲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慶市人民政府承辦。藝術節中除推出安徽省內外16台黃梅新戲之外,還舉辦了一系列其他活動,如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安慶電視台共同製作的紀錄片《黃梅戲(又名「大戲黃梅」)》的首播及發行儀式等。

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也在安慶落成開幕,博物館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陳展面積1800平方米,總投資8500萬元,基本陳列以黃梅戲的發展歷程為主線。是中國首個以戲劇為主題的國家級戲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