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真國學與假國學 | 短史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 | 諶旭彬

前頭剛傳出,歌手孫楠舉家自北京移居徐州,租住在每月700元的房子里,只為了讓孩子在當地的「華夏學宮」接受「國學教育」;後腳又有人翻出,孫楠早就做起了國學生意,正致力於打造各種各樣的「國學IP」。

正所謂,別人笑我被洗腦,我已悄悄賺到飽。

如何區分真國學與假國學 | 短史記 歷史 第1張

圖:國學商人,是歌手孫楠的另一個身份

「國學生意」這種事情,沒什麼可說的。

這里說一下什麼是真國學——我個人並不喜歡「國學」這個詞,但它既已廣為流傳不可能被消除,則不如嚴肅地來區分一下真偽。

「國學」這個概念,出現於清末民初。當時的學者,對何謂國學,已有過很充分的討論。

其中,以鄧實和黃節說得最明白。在他們看來,傳統國學的對立面,不是洋學,也不是近代文明,而是「君學」和「官學」。

比如,先秦的孔孟,「哀民生之憔悴」,提倡民本,可以算作國學。秦漢之後,偽儒紛起,致力於為皇權提供合法性,「只知有君」,已非國學,只能算作「官學」。兩千多年帝制王朝,廟堂之上,一直是為強權粉飾辯護的「官學」當道;國學的一線命脈,只能在江湖之遠存身。

這種區分,並不是民國時期才有。

早在西漢,儒學就已經有了真偽之爭。在揚雄看來,孔孟才是真儒,其後多是偽儒。當時雖然沒有「國學」這種名稱,但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顯然,他的學說更接近「民學」、「國學」,而非「君學」、「官學」。

可惜的是,中國近代史上偽儒當道,國學(主要是儒學)遂被刻意塑造成了近代文明的對立面。

比如,1870年代,郭嵩燾出使歐洲,讚譽「英國行政,務求便民」,不但優於大清,即便是儒家傳說中的三代之治,也無法與之相比。結果被國人群指為漢奸。名儒王闓運責備郭撒謊,理由是按照儒家的理論,西洋人屬於「夷狄」, 「夷狄」不能算人,只是「通人氣」後懂得了詐偽的「物」,不可能創造比大清更優秀的行政體系。

與郭一同出使的名儒劉錫鴻,一面大罵郭是漢奸,要與之劃清界限;一面又在筆記中承認英國確實沒有殘暴不仁之政。為彌合這種矛盾,劉給出了一種詭異的解釋:歐洲的近代文明之所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英國知仁義之本,以臻富強」,乃是他們曾來過中國,「得聞聖教所致」,而且他們學到的只是「聖教」的皮毛,大清要富強,完全不必向他們學習,只要恢復「祖宗舊法」即可。

如何區分真國學與假國學 | 短史記 歷史 第2張

圖:郭嵩燾

當然,近代史上也有致力於貫通近代文明與傳統國學的真儒。

比如,譚嗣同在《仁學》里說:孔子的儒學,傳至孟子時還在「暢宣民主之理」,可惜之後就失傳了。後世儒者自荀子開始,冒儒學之名敗壞儒學,以致「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大盜與鄉願以儒學為遮羞布,互相利用,成就了中國兩千年的漫長專制。

梁啟超也持類似的觀點。梁說:議院雖是泊來之物,但儒學的「五經諸子傳記」之中,也多有相似主張,可惜君主專制統治太長,無人敢於闡發這些思想。梁還說,孔教以平等為宗旨,孟子全書皆言民權,可惜「後世民賊,乃借孔子之名,以行專制之政」。

孔孟的「民本」,自然並不等同於近代的「民權」,二者畢竟相差了數千年。不過,其中的人道主義精神,無疑是共通的。

這種共通,不獨譚、梁二人有所體察,更早一些的儒者徐繼畬、郭嵩燾、薛福成、嚴復等,也都深有體會。再往前追溯,明末大儒黃宗羲、王夫之等,從未聽聞近代「民權」之說,卻也提出了「凡帝王皆賊」、用「眾治」取代「獨治」的主張。黃宗羲甚至尖銳指出:專制政體的本質,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君王)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而真正的好社會,應該是「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的狀態。這種對公權力的批判、對個人權利的維護,與清末譚、梁等人的思想,與近代「民權」理念,顯然也是相通的。

顯然,王闓運、劉錫鴻所宣揚的,乃是一種「官學」、「君學」;黃宗羲、王夫之、郭嵩燾、譚嗣同與梁啟超,所接觸到的才是真國學。

厘清了國學的對立面其實是官學,也就不難發現:當代「國學生意」最熱衷講授的《弟子規》、《女誡》之類,並非「傳統國學」,而是典型的「傳統官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初秀才李毓秀(1647~1729),經賈存仁(1724~1784)修訂後,改名《弟子規》。遲至清朝後期,才開始廣泛流傳,成為私塾中常用的兒童教材。

該書宣揚的理念非常陳腐。比如,書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所有行為都須向父母請示取得同意,還說「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勸諫父母時即便被暴力捶打,也不可以心有怨言。顯然,這是要摧毀孩子的自主意識,不承認子女可以擁有獨立的理念與興趣,不承認子女與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這些陳腐理念,實為皇權在家庭關係中的一種折射。雍正時代,有臣屬在奏折里寫有「君恩深重,涓埃難報」八個字,皇帝以朱批訓斥:難道君恩不深重,你就可以覺得不必「涓埃難報」?這種訓斥所顯示的君臣關係,與《弟子規》所致力構建的父子關係,是完全共通的。

如何區分真國學與假國學 | 短史記 歷史 第3張

圖:當代國學生意常拿孔子為《弟子規》背書,但根據《論語》所體現的師生關係,孔子必然反對《弟子規》。

至於當代女德班的核心教材《女誡》,它的誕生,恰恰源自東漢皇權對女性社會地位的嚴厲打壓。班昭在書中自述,自己飽受這種打壓,出嫁後在婆家「戰戰兢兢,常懼絀辱」生活了四十餘年,熬到姑、舅、丈夫全都死了,「乃知免耳」,生活才算稍稍放鬆了下來。班昭無法改變皇權對女性的壓迫,她只能把自己在婆家躲避夫權侵害的各種經驗,寫成一本血淚斑斑的《女誡》,留給自己的女兒,作為一種無奈的「生存指南」。

所以,凡傳授《弟子規》、《女誡》這類東西的當代「國學班」,都是騙子,都是在反國學。

(完)


如何區分真國學與假國學 | 短史記 歷史 第4張

(點擊標題可跳轉頁面)

愚蠢的「未成年人女德班」,是在拿血淚當國粹

作者自己都答不上來,高考現代文閱讀應好好反思

真辯證法與中國田園辯證法的區別

皇帝不喜歡活著的顏真卿

日軍從故宮搶走了多少文物

「老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神話被證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