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孩子輸了娃,這種「博弈育兒賽」,很多寶媽沒找到關鍵在哪兒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陷入了一個怪圈,就是特別喜歡和孩子較勁,好像在和自家娃比賽一樣。最終卻發現,很多家長贏了孩子,最後卻「丟」了孩子。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父母們其實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和孩子比賽,一種是用耐心和信任去贏得孩子。

借助於博弈論的相關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模式的區別所在,並借以闡述對親子關係、孩子未來的影響。看看你屬於哪種類型呢?

贏了孩子:贏得了天下輸了TA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是一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關係。有的家長在處理這種最親密的關係中走了「捷徑」,即依靠權威性、壓迫性去鉗制孩子,讓孩子屈從於自己的「勢力」,雖然表面上贏了孩子,但孩子卻口服心不服。

贏瞭孩子輸瞭娃,這種“博弈育兒賽”,很多寶媽沒找到關鍵在哪兒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母和女兒蘇明玉的關係就是這種「贏了孩子」的典型。受重男輕女因素的影響,劇中蘇母對明玉百般壓榨。為了供大哥出國留學,未經同意就賣掉了明玉的房子,不給明玉補課費,轉而給二哥蘇明成旅遊的錢。如果說以上的壓迫還只是物質層面的,那麼對明玉一生有重大影響的考大學,則是母女倆逐鹿的競賽場。

蘇明玉有實力衝擊清華大學,但蘇母為了省錢強迫女兒去讀師范大學,明玉在表達反對意見後,蘇母甚至說不願意讀師范就乾脆去醫院當護士,更省錢。吃喝都要向父母伸手,還是孩子的明玉最終還是去讀了師范,蘇母在這一戰役中的確是贏了孩子,同時也失去了她。

明玉不再回家,大一起不再接受父母的錢,即使母親找到在超市打工的女兒,認為她丟臉要拽回家時,明玉也以推搡母親作為結束。從這一直到蘇母去世,母女倆都處於對立的關係,這就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它屬於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來看看該模式是如何具體運作的:

局中人:蘇母、蘇明玉

關係:相互對立,壓迫與被壓迫,鉗制與被鉗制

結局1:蘇母獲勝,蘇明玉失去了衝擊清華大學的機會,讀了免費師范大學

結局2:蘇明玉獲勝,她不再依附於家里的經濟支援,斷絕聯繫,蘇母失去了女兒

大結局:母親和女兒打擂台,雙方互為對手,結果是win∕lose模式,雙方必有贏的一方和輸的一方,屬於零和博弈。

贏瞭孩子輸瞭娃,這種“博弈育兒賽”,很多寶媽沒找到關鍵在哪兒

思考題:在本該最為親密的母女關係中,該模式下是否有真正的贏家?

想要「贏了孩子」其實很累,因為父母不可能處處都比孩子強,總有一天孩子會挑戰你的權威,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一直監督孩子,時刻營造出一種「我比你強,你必須聽我的」的家庭氛圍,孩子很壓抑,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和父母不會太親近。

他們把父母當地主、當主管,總是處於一種「被檢閱」的狀態,做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還會時常想辦法自己搞點小動作透透氣。和蘇明玉類似,這樣的孩子常常對自我的能力產生懷疑,他們容易形成「我是一個壞人」以及「我特別渴望得到社會認可」的心態。和父母的關係較為疏離,極端的還會產生敵意,有反叛、報復的心理。

贏瞭孩子輸瞭娃,這種“博弈育兒賽”,很多寶媽沒找到關鍵在哪兒

贏得孩子:與TA共享「天下」

與贏了孩子不同,有的家庭比較開明、民主,家長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兩者是合作的關係,家長能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每次都讓孩子心服口服,充分配合自己的教育,這就是「贏得孩子」的類型。

小遠的父母酷愛玩桌遊遊戲三國殺,在小遠6歲的時候,媽媽就單獨教會了他如何玩耍。起初小遠的興致很高,但卻掌握不好技能,常常錯失翻盤的機會。在媽媽和小遠的對局中,小遠總是輸,這讓他喪失了信心和勇氣。而媽媽在好勝心的驅使下,也愛「欺負」勢弱的兒子,每次都把兒子打得落花流水,毫無還擊之力,還樂此不疲。

出差回來的爸爸認為這種局面很不好,為了重新點燃小遠的信心,爸爸專門抽出時間來帶領小遠一起對抗媽媽。在遊戲中,爸爸一邊引導媽媽主動「示弱」,一邊指導兒子沖鋒陷陣的技巧。遊戲時間外,爸爸還給兒子講述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並告訴他哪個技能對應著哪個典故。

短短一周的時間,小遠的牌技突飛猛進,他不用死記硬背就能知曉主要英雄人物的技能,並在實戰中學會了靈活運用。而與父親一起對抗媽媽的戰鬥中,他也收獲了成功的經驗和信心。很快,他已經不需要與爸爸合作就能獨當一面了,小遠很開心。

先來看看非零和博弈,它是一種合作性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值,

在非零和博弈中,對局各方不再是完全對立的,一個局中人的所得並不一定意味著其他局中人要遭受同樣數量的損失。也就是說,參與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共同的利益,會獲得 「雙贏」或者「多贏」的局面。

而小遠父親的做法,則將親情關係引向了非零和博弈下的正和博弈: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體的利益有所增加。強調,這里說的是親子關係,而遠非遊戲上的輸贏。

來看看該模式是如何具體運作的:

局中人:媽媽、小遠,後加入爸爸

關係:有合作、有競爭,相互尊重,共同面對

結局1:前期媽媽贏的多,小遠輸的多,小遠因此喪失了玩遊戲的信心,該階段屬於零和博弈

結局2:父子聯手後媽媽輸的多,父子贏的多,小遠更嫻熟地掌握了遊戲的規則和英雄技能

大結局:小遠已經能獨自參戰,獨當一面,收獲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和遊戲的樂趣

贏瞭孩子輸瞭娃,這種“博弈育兒賽”,很多寶媽沒找到關鍵在哪兒

思考題:除了遊戲,你在生活中還能創造出哪些共贏或雙贏的局面呢?

贏得孩子,並不意味著給孩子他們想要的一切,而是家長本著相互尊重的態度,激發他們合作的意願,父母俯下身來邀請孩子來一起解決問題,相信會有多個解決的方案,而非高高在上「指點江山」,一定要以一方的屈服作為結局。

父母或是以「主動示弱」的方式來激發孩子探索事物的熱情和自信,或是以夥伴關係逐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主動親近父母,那麼在教育中孩子的配合度也會很高。正和博弈中,收獲的是滿滿的親情,親子關係更健康和親密。

這種關係才是真正贏得了孩子,家長會贏得孩子的尊重與喜愛,孩子也贏得了良好的教育,達到雙方都滿意的「雙贏」以至於將來家校關係的「多贏」局面,孩子快樂,有自信,有方法,家長也不必做惡人,何樂而不為呢?

如何能「贏得孩子」?

顯而易見,非零和博弈下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著合作的可能性,也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不主張「權威全能型父母」,而應做「不代替不強迫孩子的父母」。那麼「贏得孩子」的家長要怎麼做呢?

拿一件小事舉例,當媽媽下班回家非常疲憊而女兒又纏著你陪她玩時,「贏了孩子」的做法是批評孩子不懂事,長不大,讓她一邊玩去,還抱怨說飯沒做,衣服沒洗。女兒可能想哭又不敢哭,獨自一人抱著娃娃離開了,等媽媽睡覺前又覺得非常後悔,感到自己的說教過分了,滿懷愧疚。

而「贏得孩子」的做法,是告訴寶寶,媽媽還有很多事都沒有做,做完這些事才能陪寶寶玩。然後引導她,怎樣才能讓媽媽快點做完呢?是你來幫忙呢?還是先自己玩會給媽媽節省時間?懂事的寶寶可能就會自己整理玩具去了,以便能更好地幫助媽媽。

當然,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是高需求寶寶,凡事依賴父母,時刻黏著爸媽,遇到問題也習慣於父母包辦,有的則是低需求寶寶,願意主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體諒父母的苦心,盡量配合教育。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場長跑,需知「贏了孩子」只是一時,「贏得孩子」才是終點,在此過程中有曲折,有磨難,但辦法總比問題多,秉承「贏得孩子」的出發點去教育孩子,總不會偏,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加油吧!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