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1張

古人有句話叫做:「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2張

《易經》的《坤卦·文言》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名句。但是聖賢的智慧之語在世人的內心是很模糊的,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輪廓。

對於我們每個人,抉擇怎樣的人生觀,追求怎樣的人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將選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題目來談一談,以此作為我們抉擇人生觀的一種參考。

自古以來,為人父母的,都自然要為子孫著想,但是到底如何為後代著想,自己到底該如何做人之父輩祖輩,到底該給子孫後代留下些什麼?面對這些,卻有賢者和愚夫的差別做法。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4張


古人有句話叫做:「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中國近代的長沙安沙鎮有一個叫棠坡的地方,有一位義商叫朱雨田。根據《長沙市志》記載,他為人樂善好施,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置義山、辦義學,並疏浚新河,賑濟災民。方志中評價,說他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在棠坡,朱家因為扶危濟困,到今天仍贏得鄉親的讚譽,67歲的村民王玉龍告訴前來採訪的記者,那時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開倉濟貧,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兩擔石灰,用於埋葬。這位朱雨田,就是後來創造過中國的經濟奇跡、清正廉明的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曾伯祖父。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5張

在當代,人們都知道澳門特首何厚鏵及其事業上的成就,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曾祖父到父親三代人行善積德的事跡。何厚鏵生於名門望族,由於自小家教甚嚴,在他的身上,沒有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弟習氣。

何厚鏵的父親何賢,號稱「澳門王」,在澳門非常有影響力。何賢的祖父就是一位大善人,他年輕時就外出經商,經營得法,家境漸漸好了起來。這位老先生樂善好施,誰家沒飯吃,他送糧,誰家無衣穿,他送錢。

由於有顆樂善之心,在應塘一帶,口碑極佳。因名聲在外,聞訊與他做生意的人更多,他因此而生意興隆。到他年老時,在生意上已很有成就。

何家雖不能算富商巨賈,但在經濟不甚發達的番禺,卻堪稱為殷實的小康人家。他去世後,樂善好施的做法仍然影響著子孫。

何賢長大後,年輕時來到澳門創業,開拓了包括大豐銀行在內的大批產業。何賢家族在澳門叱吒風雲幾十年,堪稱澳門「第一家族」。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6張

而何賢做人處事的風格依然保持了祖輩的傳統,就是一向保持「做人就是行善」的準則。何賢熱心慈善事業,不僅出錢,而且出力,除維持鏡湖醫院的慈善活動外,還多次向同善堂捐助,以供施粥贈藥之需。


1955年1月10日,青州木屋區大火,兩千多人無家可歸,澳門各界成立了「救濟青州火災災民籌募委員會」,何賢成了會長。他帶頭捐了55間鐵皮屋,又領著人們沿門勸募,不到一個月,就使災民們有吃有住了。

1962年夏,澳門政府決定將一批租給貧民的房屋拍賣,而房屋一旦賣掉,原來的居民就要流離失所。又是何賢,自己出錢把這些房子買了下來,讓原來的居民繼續居住。

故鄉番禺仍是最讓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他經常回鄉祭祖,也經常請家鄉的幹部到廣州晤談,了解鄉 大家有什麼困難,需要哪些幫助。

他給嶽溪的鄉 大家捐三千元辦信用社,捐五艘機帆船、三台卡車、兩台拖拉機、一個水電站,發展農業生產;又捐一台電影放映機、一個醫療站、一個體育場,滿足鄉親門娛樂健身的需要。

他捐給番禺縣的錢物就更多了,1962年1月19日,何賢捐贈汽車75輛,以及汽油、柴油、汽車零件等價值40萬元物資,幫助發展縣交通運輸事業。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7張

1964年,嶽溪鄉遇到了天災,何賢即向家鄉捐贈了一批日本化肥。洛溪大橋邊的《大橋碑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港澳知名人士霍英東、何添和已故的何賢先生為建設該橋捐資一千七百萬元。」據了解,霍英東當時出資一千萬港元,何賢、何添各出一百萬港元,且均以物質兌換的形式來做到。

今天的何厚鏵家族在澳門富豪排行榜上不是第一位,但就其對澳門的影響而言,是認了第二沒人敢認第一的。1999年5月15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進行的行政長官選舉中,何厚鏵以高票當選。

同年5月24日,獲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頒發任命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2004年9月被任命為澳門特區第二任行政長官。可見,上天給予那些真心實意行善積德者的子孫後代的愛護是多麼地深厚。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8張

明朝有一位叫王穩的官員,號慎庵,22歲中舉,歷任涿州學正、唐王府長史、廣平府同知、南康知府、汀州知府等職。他因為善於治理,很有政績。在任廣平同知時,知府因故缺任,當地百姓數千人至都城伏闕請王穩代任。

在做汀州知府時,遇到不歸他管轄的鄰郡遭受大旱災,百姓多受饑餓。王穩立即打開本府倉儲,發放糧食,賑濟災民。

同知陳熙表示反對,王穩正色坦言:「《春秋》之義,救災恤鄰,彼民猶吾民也。」因而使得這些饑餓的百姓不致受饑荒之苦,度過了難關。

在王穩之後的幾代,出了一位叫王宗沐的玄孫,大振家風,光大其族。從王宗沐開始,在浙江的臨海出現了一個「父子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的盛極一時的明代王氏家族。「父子四進士」 ,指王宗沐和他的三個兒子。

王宗沐一共有四個兒子,分別為士崧、士琦、士昌、士業,除士業貢生出身外,士崧、士琦、士昌都榮登進士。又因宗沐和他的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禦史兼巡撫,所以又有「一門三巡撫」的說法。

除王宗沐父子以外,王家孫輩及族人中也有多人擔任官職。這麼多的子孫後代都能建功立業,福澤後人之前因,必推祖輩王穩。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9張

清朝晚期,海南文昌縣有一位非常有德的長者韓鴻翼,是崇尚儒家觀念的商人。因為過於熱心慈善,經常賑濟當地的窮苦人,以至於漸漸地把家財耗盡了,他也被當地的人尊稱為「先生」。

韓鴻翼老先生步入晚年時,韓家景況已經不好,漸趨窮困潦倒。韓鴻翼老先生有一位兒子名叫韓教準,小時候被過繼給無子女的舅父,改姓宋,韓教準即改名宋耀如。

宋耀如後來成為一名牧師,經商變得十分富有,是孫中山先生的有力支持者。宋耀如後來生了六個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安、宋子良。

長女宋靄齡嫁給了財政部長孔祥熙。二女宋慶齡嫁給了孫中山先生,後來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三女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長子宋子文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次子宋子良,曾擔任外交部總務司司長、中國國貨銀行總經理、廣東財政廳廳長等職

三子宋子安曾任中國國貨銀行監察、香港廣東銀行董事長。想想一位富足的商人,不為自己及子孫後代的享受而積財,卻把財富大部份捐獻給了窮苦鄉民。

上天疼惜、憐愛這樣的大善人,韓鴻翼老先生行善積德,一生默默無聞,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上天賜給他的孫輩,卻是個個都能建樹顯達、聞名全國的能人。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10張

可憐天下父母心。對於為人父母的,都恨不能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但是應該留些什麼給子孫呢?看了這四則故事,相信可以給普天下的父母一些借鑒。

~歡迎點讚轉發分享~

圖文來源網路,目的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典) 歷史 第1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