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們知道書法兼具建築和音樂兩種形態:最終作品是靜止的,但創作過程是流動的。建築的特點在於對空間的把握,而音樂的重點在於對時間的把握。那麼我們在欣賞的時候,不妨以建築和音樂兩個角度來看同一幅作品。
首先從建築的角度看,這也是常見的視角。首先看這個字是否有承重能力,也就是常說的力度。力度不是拿毛筆用力往紙上摁形成的,它是一種類似鋼筋的東西,有硬度還有彈性。以往強調「橫平豎直」被誤解作美術字,其實這四個字大有深意。我們看古代作品的橫,什麼角度都有,好像算不上「平」。但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挺!
感覺即便有重物壓在上面不會塌下去。豎也一樣,感覺踢一腳不會倒掉。在具有力度的基礎上,然後看它對空間的分割是否優美,所謂「計白當黑」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把空間分得瑣碎凌亂,這個字的空間布置就是失敗。
當然更重要的是書法的音樂性一面,音樂性又包括音質和節奏兩個重要指標。音質就相當於線質,線條質量,是終生追求的問題,現在不多談。節奏大家都有感觸,就是所謂的氣息是否流暢並優美。一味匆忙趕路的,或者筆筆纏繞的,都談不上節奏。
大致這幾個標準,就可以斷定書法作品的高下。
有些小楷可以當中楷來寫,但是十三行不能放大寫,因為它筆法比較特殊。魏晉小楷有墨跡,但不是鐘王的,是寫經,也很有味道。唐代小楷很多啊,如果覺得《靈飛經》沒有韻味,找找敦煌寫經中《王莽傳》和《蕭望之傳》,很精彩的。從元明時期小楷入手也成,但還是要用墨本。
寫小楷,可以稍微放大到18mm,再大筆法就不一樣了。如果無法寫得小,我覺得可能是工具問題。有沒有嘗試過在普通紙上寫小楷?
如果寫大楷,就找個大字范本臨寫最好,好比《陰符經》。你的運筆接近歐體,寫寫墓志也成。當然最好從墨本入手,學碑刻之前至少應該臨過一段時間墨本。
隸書也是如此,如果不臨寫漢簡,直接從漢碑入手,容易走入清代和當代的隸書俗套。
寫歐體行書是個不錯的選擇,建議以歐體行書為主,兼顧歐體楷書。歐體行書中,應該注重《張翰》與《千字文》。至於小楷,不妨先停一段時間,行書稍有入門之後重新拾起來會不一樣。
九成宮和張翰不是一個風格,張翰跟虞恭公類似。其實在歐書里面,九成宮也非常另類,可能是靈感閃現偶然為之。喜歡九成宮是好事情,但要有合適的方法去接近她才成,不然會很傷心啊:)
你臨的九成宮有幾分樣子,但是創作起來有一筆九成宮的東西嗎?這樣只是空喜歡了,要最終同九成宮合為一體才成。
怎麼辦呢?只能走一條比較迂回的路線。從張翰、千字文得歐體之筆法,從虞恭公、皇甫誕求其結構,然後旁參董美人、蘇慈之風韻,然後才有資格切入九成宮。否則免談!
老欣子所言有道理,頗會我心,可以參考。速度很關鍵,有些造型,不夠果斷是寫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