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五四運動時的北京大學,文學革命已成風雲之勢,為此造勢的有兩大姊妹刊物《新青年》和《新潮》。前者是由陳獨秀創刊於1915年,1917年因陳獨秀執教北京大學而遷至北京。《新潮》則是由北京大學學生創刊的雜誌,是在《新青年》的影響下破土而出的。它以「文藝復興」為號召,刊登了許多鼓吹文學革命的論文和小說、詩歌等白話文學作品。它創刊於1919年1月,後又在編輯同仁的基礎上,於11月成立新潮社,這是北京大學最早的學生社團之一。它對文學革命的貢獻,在那一時期出現的社團中,也僅次於新青年社。
《新潮》雜誌
破土而出的《新潮》
北京大學1916年級文學系學生傅斯年和康白情、俞平伯,在聽了周作人講授的歐洲文學史後,深受觸動和啟發,這啟發和觸動就是歐洲的文藝復興。五四時期的周作人在北大學生中很有影響力,他無疑是新潮社的精神領袖。老師輩的《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學生輩的《新潮》的橋梁,就是由他架起的。1919年1月,《新潮》創刊出版發行,它的英文譯名為「TheRenaissance」(文藝復興)。
北大校長蔡元培本著「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理念,對《新潮》這株新苗予以呵護和扶持。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中回憶:
「那年頭,辦雜誌要賠錢,我們通過文科學長陳獨秀向蔡元培先生請求幫助,蔡就決定由教育經費撥款支持辦了這個刊物。我參加了《新潮》的發起和編輯工作。創刊時,主編是傅斯年。1919年底,傅斯年出國留學,由羅家倫主編。第二年,羅出國,由我接編。我辦了三期,因為北洋軍閥政府不發學校經費,學校便不能再給補貼,經費不足,再加上印了不少《新潮叢書》一時賣不出去,積壓了資金,才辦不下去,停了刊。先後參加過《新潮》編輯工作的還有孫伏園、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何思源等。《新潮》停刊後,當時主管行政財務的幹事李小峰,把《新潮叢書》擺在家門口的地攤上賣,大概賣了不少錢。後來他開了一家書店,取北京大學和《新潮》雜誌的前一個字,叫‘北新書店’。」
蔡元培
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日刊》發表《新潮雜誌社啟事》說:「同仁等集合同趣組成一個月刊雜誌,定名曰《新潮》。專以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為職司。不取庸言,不為無主義之文辭。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學諸君如肯賜以指教,最為歡迎!」
《新潮》在《發刊旨趣》中說:「今日幸能漸入世界潮流,欲為未來中國社會作之先導。本此精神,循此途徑,期之以十年,則今日之大學固來日中國一切新學術之策源也;而大學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國中,影響無量……一則以吾校真精神喻與國人,二則為將來真學術鼓動興趣。同仁等深慚不能自致於新學者之列,特發願為人作前驅而已。」明確表示反對「桎梏行為,宰割心性」的宗法社會及其「惡劣習俗」,主張民主自由和解放個性;反對因循守舊的封建文化與學術,提倡以「現世的科學思想」引導中國「同浴於世界文化之流」。從它發刊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它揭露了從君主專制到家長專制等一整套封建秩序和倫理關係的罪惡,反對封建的人生觀,提倡建設「自由的,活潑的,理性的,適應的真道德」,以代替舊思想舊道德。
《新潮》創刊之初,原定為一年出兩卷,每卷五期的定期刊物。前五期基本如期出刊。五四運動爆發後,《新潮》的核心人物傅斯年、羅家倫等積極參與到運動中,一時無暇顧及編輯事務,於是刊物的出版時斷時續。第2卷第5期不能如期,一直拖到1920年9月才出刊。第3卷只出了兩期。第1期出版發行於1921年10月,第2期出版發行於1922年3月。
《新潮》的白話文學作品
1919年12月16日,傅斯年告別新潮社同仁,由北京前往上海。次年1月2日,同俞平伯乘船離開吳淞碼頭,踏上赴英國留學的旅程。1月19日晚,他根據沿途尤其是上海的觀感,給新潮社同仁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於《新潮》第2卷第4號刊出,信中說:「在上海住的時間短暫,沒得什麼益處。但見四馬路一帶的‘野雞’,不止可以駭然,簡直可以痛哭一場。社會組織不良,才有這樣的怪現狀:‘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傅斯年在信中批評上海有一種「好模仿」的毛病,他稱之為「臭氣」。名詞模仿,行動模仿,以至「良家婦女模仿妓女的衣服,良家子弟再模仿良家婦女的衣服,或竟直接模仿妓女的衣服。」他對此極不理解極為擔憂。斷言:「漂亮是誤人的淵藪,因為它是油滑浮淺漂流的根源。我平日想漂亮是糊塗的別名,時髦是發昏的綽號。」
傅斯年
此時,傅斯年已經離開新潮社,他之所以發來這封信,顯而易見的用意是,希望《新潮》直面社會性問題,能夠表現出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力,以對民族精神失落的人文關懷。《新潮》做到了這一點,所發表的作品也多是貼近社會的匡時之作。
在《新潮》發表詩作最多的是康白情、俞平伯、寒星、傅斯年、羅家倫。胡適、朱自清、顧誠吾、王敬熙、駱啟榮、程裕清、葉紹鈞等也偶有詩作發表。在《新潮》發表詩作的多是北大學生,他們多支持文學革命,或者是來自詩情勃發的興趣,提筆盡興而作,他們中也有成為著名詩人的,如俞平伯、康白情和朱自清。
《新潮》的小說創作遠甚於《新青年》,只是小說的質量,就文學的標準而言,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主要的作家有汪敬熙、葉紹鈞、楊振聲、羅家倫、佚名、歐陽予倩等。汪敬熙發表的作品最多,也是寫的最好。魯迅曾發表過一篇《明天》。周作人、孫伏園、潘家恂、沈性仁曾有翻譯的外國小說發表。
傅斯年、顧誠吾、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江紹原、葉紹鈞、陳達材、張崧年、郭紹虞、吳康、蔡元培等,在《新潮》上發表了散文,形式和內容以議論文和雜文為主,只是這些文章流傳下來的很少。
《新潮》沒有戲劇作品的發表,只有潘家恂、沈性仁等翻譯的外國戲劇作品,如易卜生、王爾德和蕭伯納等的作品。
《新潮》上也發表有文學批評的文章,如傅斯年的《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文學史分期的研究》,羅家倫的《怎樣做白話文》,俞平伯的《詩的自由和普遍》,吳康的《我的白話文研究》,陳達材的《文學的性質》等等。
《新潮》的編輯們中多人出國留學,餘下的人又把注意力貫註於文學研究的事情。加之銷售款多投放於書籍的出版印刷,經濟上失去了資金的支持。這就避免不了先是轟轟烈烈,後是冷冷清清,僅出版了三卷十二期,歷時兩年五個月,《新潮》就這樣走進了歷史。
新潮社的叢書出版發行
新潮社實際就是《新潮》雜誌社的簡稱,社團與期刊同生,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一個文化現象。1919年11月19日,新潮社舉行全體社員會議。傅斯年提出自己的設想,新潮社應是學會的雛形。他的設想得到響應,決定把新潮社改為新潮學會,並且正式開始叢書的出版發行,取名為《新潮叢書》。
王星拱著《科學方法論》(《科學概論》第一卷)為叢書所出的第一本,於1920年4月出版;陳大齊著《迷信與心理》,周作人翻譯的外國近代名家短篇小說集《點滴》(上下集),為第二和第三本,於同年5月和8月出版;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為第四本,於同年10月出版。陶孟和著《現代心理學》,作為叢書的第五本,因資金周轉的問題,一直拖到1922年2月才出版。李小峰、潘梓年翻譯的《瘋狂心理學》,作為叢書的第六本,也推遲到1923年2月才印刷。這是最後一本叢書,後來再也沒有出版印刷《新潮叢書》了。
顧頡剛
作為《新潮叢書》的後續,《文藝叢書》恰與之銜接。1923年5月,出版發行冰心詩集《春水》。同年7月,出版發行魯迅翻譯的愛羅先珂的童話劇《桃色的雲》。同年8月,出版發行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隨後,出版了川島散文集《月夜》、孫福熙散文集《山野掇拾》、周作人翻譯的詩歌小品集《陀螺》、馮文炳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李金髮詩集《微雨》等等。
新潮社從創辦到結束,一共出版發行了一種期刊合二種叢書。這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社團,在資金貧乏、經驗不多、學生一屆一屆畢業、人員流動性大的情況下,能堅持盡量如期出版發行期刊和叢書,的確實是難能可貴。新潮社站在時代變革的最前沿,提倡白話文學,翻譯外國文學,介紹國外思潮,批評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它是《新青年》的同盟軍,與《新青年》一道,共同推動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之一。
作者:張家康
編輯:王富聰段妍妍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