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近年來,關於母乳餵養、嬰兒腸道健康、孕期營養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備受矚目,而孕婦營養不良、產後抑鬱、小兒腹瀉等問題更是目前全國各地醫院的問診熱點。為此,丁香園特於第四屆合生元營養與護理研究院(BINC)年度研討會現場,邀請來自於營養、兒童保健、兒科、婦產科等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深度訪談,將他們在門診普遍遇到的育兒問題及解決方案一一呈現。
加強孕期營養,關護母嬰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妊娠期營養作為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對母子雙方的近期和遠期健康都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孕期營養一直備受關注。
針對當前大陸孕婦人群的主要營養健康問題,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蘇宜香教授分析道,由於飲食習慣所致,不少孕婦如若沒有額外的營養素攝入,非常容易出現鈣、碘、葉酸、鐵等營養素的缺乏,進而影響到胎兒或新生兒的智力及體格發育,甚至會增加孩子成年以後罹患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她建議,在日常食譜中,孕婦應多攝入奶制品、海產品及富含鐵的肉類等,同時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營養制劑來補充鈣、葉酸、鐵等成分。
不少產婦受制於傳統觀念,抑或是現代營養知識不足,在孕期的營養攝入方面還存在一些錯誤做法,需要加以重視並及時糾正。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黃帥醫生介紹道,這方面的不足首先表現在孕期營養不足,常見於孕早期,由於妊娠反應強烈妨礙進食,導致營養不足,繼而影響胎兒的發育;其次是孕期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會導致孕婦體重增加,誘發孕期糖尿病,甚至增加巨大兒的發生率;最後是營養不均衡,最直接的表現是碳水類化合物攝入過多以及礦物質和蛋白質的相對缺乏。
為此,黃帥醫生提醒,孕婦同樣需要「管住嘴」和「邁開腿」,前者是指減少攝入不必要的食物,需要做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均衡攝入以及足量的微量元素的攝入。後者也是當下臨床所倡導的,它不僅能減少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還能避免體重的惡性增加,從而減少巨大兒的發生率,還有助孕婦的自然分娩。
除了孕期營養之外,孕婦的心理健康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婦產科張琳醫生介紹說,媽媽本人的情緒是影響嬰幼兒發育的重要因素。多項研究發現,孕期處於抑鬱、焦慮狀態的孕婦,新生兒的體重相對偏輕。根據臨床觀察,孕婦情緒上的緊張,可能會導致血管收縮,供血減少,引起胎兒生長髮育的遲滯;而當孕婦與家人吵架之後,情緒上的激動會導致宮縮,增加流產或早產的風險。
她建議,為緩解並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家人及醫生多多觀察孕婦情緒,多傾聽、多開解,還可以鼓勵孕婦參與一些諸如「媽媽小屋」、「哺乳小屋」之類的活動,進行心理疏導。
蘇宜香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 張琳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婦產科 黃帥 主治醫師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專家照片
堅持母乳餵養,厘清認知錯誤
母乳是公認的嬰兒優質營養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餵養直到6個月,繼續母乳餵養至 2 歲或更長時間,同時要補充其他適當的食物[1]。
在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張新華醫生看來,母乳餵養對嬰幼兒的生長髮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於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母乳中所含有的脂肪、蛋白質、糖具有最佳配比,所提供的營養能夠確保生長髮育達到最好的狀。
張琳醫生亦表示,母乳是最天然的嬰幼兒食品,它的益處毋庸置疑。對於不少家長所擔心的餵養後期母乳的營養是否達標的問題,她解釋道,事實上,母乳成分會隨著嬰兒的生長髮育而改變,另外,母乳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參與到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新生兒抵禦外界的不良環境,所以母乳餵養越久對嬰兒的健康越有好處[2][3]。
蘇宜香教授同樣鼓勵媽媽們持續母乳餵養寶寶到2歲。不過,很多時候由於不少媽媽奶水不足,加之大陸女性勞力參與度較高,使得很多家庭母乳餵養難以堅持到2歲。面對這種情況,蘇教授指出,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和寶寶的營養需求選擇合適的配方奶粉,比如目前常被談到的Sn-2棕櫚酸,這種棕櫚酸與植物油中的棕櫚酸結構不同。後者由於其碳原子處於第1、3位上,在腸道水解後常會形成一種飽和性的棕櫚酸,影響鈣吸收,而Sn-2棕櫚酸更利於嬰幼兒營養的吸收[4]。
在選擇配方奶粉時,張新華醫生建議,可以讓孩子先試吃一段時間,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和生長髮育情況來判斷是否適合,譬如,若例行體檢發現孩子的生長髮育基本上符合其所在年齡段標準,證明奶粉合適;若吃了奶粉出現腹瀉、便秘等情況,說明這款奶粉並不適合,建議遵照醫囑更換更親和寶寶腸胃的配方奶粉;若出現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問題,則應及時就醫並參照醫生的意見。
餘文 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沈振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 張新華 副主任醫師 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借力腸道菌群,匡助寶寶發育
在嬰幼兒及兒童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腸道菌群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既可調節宿主的各項生理功能,又會影響到一些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沈振宇醫生介紹說,根據現有的研究,良好的腸道菌群狀態,有助於完善嬰幼兒免疫力,利於其抵抗胃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研究還顯示,健康的腸道菌群,還可幫助兒童做到良好的體格發育,並降低其兒童期肥胖及成年期代謝綜合征的發病風險。可以說,對寶寶健康而言,腸道菌群已經超越了腸道本身,具有全身性的影響。
人體腸道菌群穩態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到嬰幼兒腸道菌群的定植和構成,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分娩方式。沈醫生解釋道,順產分娩的嬰兒最先定植的腸道細菌來自於母親產道,相對而言,順產嬰兒腸道菌群的多態性或健康程度要好於剖宮產嬰兒。
母乳也是嬰幼兒腸道菌群的重要來源,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能在母乳中生存,而葡萄球菌則存在於母親的乳暈皮膚表面。這些細菌可能通過哺乳行為,直接從母體進入嬰兒體內[5]。
另外,在生命早期,如有使用抗生素的經歷是不利於嬰幼兒腸道菌群健康發展的,因此如無必要,應當盡量避免。如果出於治療疾病的目的必須服用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性抗生素的話,會導致腸道菌群大量死亡,這時可據醫囑,服用益生菌來輔助治療,利於菌群快速恢復平衡[6][7]。
提及嬰幼兒的腸道健康,腹瀉是不容繞過的議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餘文醫生表示,腹瀉是小兒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由於腹瀉對嬰幼兒的健康及其生長髮育有較嚴重的負面影響,這方面的預防工作不可忽視。
餘文醫生建議,首先要堅持母乳餵養,在幫助寶寶得到充足營養的同時,確保腸道菌群保持健康狀態;其次,由於腹瀉會令益生菌大量流失,使得腸道菌群有失衡的可能。建議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菌群重新建立平衡[6][7];第三,針對導致腹瀉的感染性因素,如輪狀病毒等,可以使用疫苗加以預防;最後,通過改善孩子的手口衛生,避免食用不潔或過期食物也可以降低腹瀉發生的可能性。
餘文醫生還補充道,當幼兒發生腹瀉時,家長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護理措施來緩解症狀。比如在飲食方面,宜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能量與蛋白質的食物為主。另外也可根據醫生的意見,採用一些減少腸道損傷,加速腸道功能恢復的措施。
母嬰健康,向來是醫學界非常關注的領域之一。此次合生元營養與護理研究院(BINC)年度研討會上,丁香園通過與權威專家的採訪對話,獲知到更多當下中國孕產婦在問診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內容與解決方法,希望這些精華內容能為諸位帶來醫學啟發。
參考來源(向下滾動)
1.https://www.who.int/topics/breastfeeding/zh/2.WestCE,KvistgaardAS,PeersonJM,etal.Effectsofosteopontin-enrichedformulaonlymphocytesubsetsinthefirst6monthsoflife: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Pediatricresearch,2017,82(1):63.3.LönnerdalB,KvistgaardAS,PeersonJM,etal.Growth,nutrition,andcytokineresponseofbreast-fedinfantsandinfantsfedformulawithaddedbovineosteopontin[J].Journalofpediatricgastroenterologyandnutrition,2016,62(4):650-657.4.Bar-YosephF,LifshitzY,CohenT,etal.SN2-palmitatereducesfattyacidexcretioninChineseformula-fedinfants[J].Journalofpediatricgastroenterologyandnutrition,2016,62(2):341.5.StewartCJ,AjamiNJ,O’BrienJL,etal.TemporaldevelopmentofthegutmicrobiomeinearlychildhoodfromtheTEDDYstudy[J].Nature,2018,562(7728):583.6.《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孫藝倩,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實踐指南[J].中華兒科雜誌,2016,54(7):483.7.陳潔,程茜,黃瑛,etal.益生菌兒科臨床應用循證指南[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7(02):6-15.
文章及圖片來源:合生元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