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棍棒之下出孝子!」
「打是疼,罵是愛。」
「一天不打,上房揭瓦!」
對付「熊孩子」,當代賢母和現代奶爸一旦內心崩潰,洪荒之力難免爆發。所以這些祖傳千年的育兒功夫,由於簡單粗暴直接有效,很容易就被激發出來了。
「竹筍炒肉片」這道家常「菜」已經是超級經典了,經常忍不住想用,是不是?
孩子不能打!
說了孩子不能打!
不打不行了!
據隨便調查,大部分父母還是很難守住這類道德的。三番五次被拱火之後,往往腦子里只剩下一個念頭——「能動手就別BB」。
可一通惡揍或者臭罵之後,清醒過來的老母親老父 大家又難免陷入老淚縱橫、捶胸頓足的懊悔之中。
「剛剛下手會不會重了點?」
「怕是給娃留下心理陰影了。」
「本來說好不再打孩子了。」
「打孩子果然會上癮,有了一次,就不自覺會有第二次。」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4年的一份報告稱,全世界有多達80%的父母都打過孩子,更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壓根兒沒把打孩子這件事當回事——盡管知道這樣不好,卻仍然覺得很平常,是可以接受的。
之所以認為平常……歸根結底,還是父母們對打孩子屁股這個行為的後果認識還不夠深刻吧?
最近在哈佛的發展心理學課上,教授帶領我們研究討論了幾個著名的實驗,和「打孩子」所帶來的危害相關,常爸今天就來挑重要內容給大家轉述下。希望這篇文章對孩子來說,能像尚方寶劍一樣必要和及時,對於我們做家長的,不管是用於自省還是轉發給他人自省,也都是極好的。
1.想讓孩子遠離暴力?先從「我」做起
孩子天生就愛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連許多動物的幼崽也會不自覺地模仿成年動物的一舉一動。
上周我們在發展心理學課上,就講了著名的社會認知理論之父Albert Bandura關於modeling的理論。下面是課上教授給我們放的一段視頻,她自黑說:this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class。這節課你們要是什麼都記不住,應該也能記住這個視頻。
這是一只小貓在模仿貓媽媽洗臉,它和貓媽媽的動作就像模子里刻出來一樣,幾乎可以算是整齊劃一。而我們的孩子,只能更厲害啊!
最近有個小孩「做飯」的視頻就很火,畫面中這個頂多2、3歲的孩子興高采烈地完成了一系列的顛鍋、加料、磕雞蛋、踩火動作,動作嫻熟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看到他,腦海中就能想像出他家人在灶台邊忙碌的樣子。
(加雞蛋)
(顛鍋小王子)
若論起自家小人兒的模仿力,想必每個家長也都能舉出一筐筐的例子吧!
社會認知理論之父Albert Bandura被認為是當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對於孩子驚人的模仿行為,他曾做過一番深入的研究。
(Albert Bandura)
模仿的前提是觀察。觀察性學習是基於四個步驟的建模過程,以下這段引自我們上課時的學習資料,看著頭大的可以先跳過:
認知過程(Learning Processes)包含了:
步驟一:ATTENTION關注
步驟二:RETENTION記憶留存
表現過程(Performance Processes)包含了:
步驟三:MOTOR REPRODUCTION重復行為
步驟四:MOTIVATION動機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孩子看到一種行為的時候(步驟一),他的腦海中會留下記憶(步驟二),然後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模仿(步驟三),一旦有機會就會表現出同樣的舉動(步驟四)。
再簡單一點,「說人話」,就是,孩子們只需要通過觀察,而不需要專門的行為模仿訓練,就能夠學到「東西」!
咦?明明我們是沖著「打孩子」點進來的,怎麼常爸在模仿的事上越說越偏了?別急,關鍵來了——
之所以前面費那麼多口舌,就是想告訴大家,正因為模仿是不用教的,所以孩子們才可能照單全收!你某一天隨口而出的一句髒話,自己當時都沒在意,隔了好幾天,發現孩子竟然原封不動地說了出來。
別人家的孩子舌綻蓮花,你的孩子口吐髒話,這時你急了,叮囑娃「不要學」。抱歉,做不到,人家腦海里沒有橡皮擦!
所以,為什麼不能打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因為有樣學樣,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更可能後患無窮。
早在1963年,Albert Bandura等人就進行了一項研究攻擊性社會行為的實驗。66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被分成三組看同一個視頻,視頻里一個成年人在對一個充氣娃娃拳打腳踢。
之後,三組孩子又繼續分別看到了這個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
第1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因為攻擊性行為得到了獎賞;
第2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因為攻擊性行為被另外一個成年人斥責;
第3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沒有因為攻擊性行為得到任何獎勵或懲罰。
之後,第1組和第3組孩子便開始出現了攻擊性行為。
對於這個結果,想必大家都很好理解,所以研究人員想要繼續了解,第2組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就會「動搖」?
他們又做了進一步實驗:這三組兒童隨後被告知,只要他們再現視頻中的行為,就能夠獲得獎勵。
結果無一例外的,三組孩子全部都完整地模仿了視頻里的攻擊性行為。
是的,就連小女孩都表現出了讓人膽顫的暴力舉動。
這說明了什麼?當攻擊性行為受到了肯定,天性好模仿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
大人動手打孩子,就相當於給孩子做出了一個不良的行為示範,讓孩子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換句話說,用打孩子來讓孩子聽話,就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TA,「打」是比用語言溝通更加高效、更能讓人快速順從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這會讓他以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而且他還會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2.被暴力對待過的孩子,更可能對他人施加暴力
美國兒科學會官方雜誌《Pediatrics》2010年4月刊登了一篇名為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母親打3歲孩子屁股與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後續風險》)的論文。
研究對象來自美國20個大城市的家庭,共2461人,研究人員分別在孩子3歲和5歲時對母親進行了訪談追蹤。
研究發現,在3歲時受到頻繁體罰的孩子(在訪談前一個月內發生2次以上),到了5歲的時候,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概率比不受體罰的孩子增加了49%。
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和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員對「父母打孩子」這件事則進行了長達50多年的跟蹤研究。
這項研究涵蓋了超過160,000名兒童的數據,最後他們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其結論是:
體罰,比如打屁股,會增加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風險。而且,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會傷害孩子,帶來更多問題,包括:
● 反社會行為
● 使孩子具有侵略性
● 給孩子身體帶來傷害
● 心理健康問題
打屁股的長期影響是直接而明顯的:孩童時期越經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後越有可能表現出反社會行為,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同時,打孩子也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當孩子長大,會迫切地想要逃離父母,他們會把大量時間花在學校和朋友上。這些人也更有可能在為人父母後採取打罵孩子的粗暴方式,從而導致這種錯誤方式的暴力循環。
至於打屁股對智力的影響,我們的專欄作者小馬君也在文章《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被揍多了》中詳細講述過了,這里就不贅述了,建議兩篇文章一起看,療效更好。
打孩子,無論是眼下、不久的將來,還是更長遠的未來,只有弊端以及更深層的弊端。當你忍不住抬起手,請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同時不妨默念六字真言:「孩子是親生的,孩子是親生的,孩子是親生的……」
下面這首詩叫做《孩子從生活中學到什麼》(節選),由國際著名詩人、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多蘿西·勞·諾特在1954年創作。這首詩非常治愈,也讓我時常反思究竟父子一場,我們這一生會給對方帶來怎樣的影響.
也以此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們將學會指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將學會憂慮。」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之中,他們將學會膽怯。」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們將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寬容之中,他們將學會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美之中,他們將學會欣賞。」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納之中,他們將學會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們將學會對自己和他人擁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