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行業硬核輕視指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留學行業硬核輕視指南 留學 第1張

1、

  郭德綱和周立波曾有過一場著名罵戰。

  一個是傳統相聲界一哥,對襟大褂,手持折扇。一個是著名海派清口藝人,西裝筆挺,油頭粉面。

  他們南北風格迥異,一直倒也相安無事,直到有好事者邀請兩人同台。

  綜藝效果是可以預見的,就好比南拳遇北腿,少林見武當,聽上去極有看頭。

  不料,周立波拒絕了與郭同台的提議,說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搞不到一起。並抖機靈諷刺郭德綱,「吃大蒜只管自己吃著香,不管別人聞得臭。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吞下,把芳香灑向人間。」

  由此,周立波率先發難,掀起了一場北京和上海的兩地之爭。郭德綱也不含糊,用一場《你要高雅》的相聲,將罵戰推向高潮。

  曹丕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古人誠不欺我。凡是有同行出沒的地方,都能聽到彼此相互唾棄的聲音。

  說相聲如此,教育行業自然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因為地理位置、規模 、性質以及背景等等因素的差異,教育機構細分成很多流派,甚至組成了一條肉眼可見的鄙視鏈。

2、

  說起來,北京才是正經的教育中心。

  當地92所高校、305所中學,是其傲視全國的資本。盡管不服氣,有著64所高校和249家中學的上海,只能屈居第二。

  廣深就更差些火候了。前幾天,至尊寶哀嘆深圳留學圈沒有像樣的天王天後,造星不得不到北京。

  所以哪怕處於五環外,在北京擁有一廳兩室的辦公場地,也有底氣自稱是北京知名機構。

  能夠在競爭慘烈的帝都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證明,比上廣深的機構有足夠的優越感。更何況,教培行業的兩大巨頭新東方和好未來都起家於此。

  在全國各地的教育機構中,有一條無法打破的地域歧視鏈:

  北京>上海>廣深>其他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

3、

  即使身在北京,選錯了地方也會處在鄙視鏈底層。

  北京自古有「東富西貴南窮北賤」的說法,找一個合適地段尤為重要。

  教育創業者們開設公司,選址首推海淀黃莊。這里毗鄰清北兩所名校,還有人大附、101等頂尖中學,可謂是遍地黃金。近水樓台的優勢,連一衣帶水的魏公村都沾不到。

  海淀黃莊和中關村之間有一座叫作新東方的綠樓。周邊的大小機構經常可以截獲一些新東方的流量。所以,黃莊絕對是一個穩中起步,快速增長的好地方。

  至於國貿,曾經是留學語培機構的聖地。因為美駐華使館搬遷至團結湖新址後,開始漸失生氣,近期隱隱有被銀河SOHO趕超的趨勢。其他地方則不算入流,哪怕是有「宇宙中心」之稱的五道口。

  有時候,辦公環境的舒適度和客戶上門難度成反比。

  顧問們寧願貓在逼仄的格子間,用頭在空中劃著糞字,也不想跑去寬敞到可以做自由體操的辦公室。

  不同的城區和地標之間也有一條歧視鏈:

  海淀黃莊>中關村>國貿>魏公村>銀河SOHO>其他

4、

  海淀黃莊也分三六九等,寫字樓位置會影響機構的歧視鏈排位。

  好地方都是寸土寸金的。

  海淀黃莊地鐵站A2出口是新中關大廈。這里是北京留學培訓圈繼中關村、國貿之後崛起的新勢力。新中關不只是這獨棟大廈,而是代指一個圈子,包括一路之隔的丹棱SOHO。

  11-13元含票包物業的房租價格,並不算高端,往西兩三百米開外的電子大廈還要貴上1塊。凡是有同行聚集的地方,就不會感覺被孤立:新中關大廈有40餘家教育公司,丹棱SOHO 20多家,電子大廈則屈指可數。

  對於新中關的機構們來說,同在一個片區的數位大廈和中關村SOHO不過是窮開心。尤其是數位大廈,破破爛爛,沒有空調。倒閉的機構一家又一家,還經常因為機構跑路上電視,風水不好。

  與大house和蝸居房的比較一樣,寫字樓之間也有一條歧視鏈:

  新中關大廈>丹棱SOHO>電子大廈>中關村SOHO>數位大廈等

5、

  處在喧囂的圈子里,必須要保持發聲。

  你可以不沉默,但是各種攀比會很快讓你沉默。

  公司性質不同,也是攀比的重要標準。

  上市的瞧不起沒上市的,「財務不正規,賺的是偷稅漏稅的錢。沒有資本化,缺少股價波動帶來的驚喜感。」

  沒上市的同樣對上市公司嗤之以鼻,「每年都為業績增長拼命,哪里還有心思放在學生身上?」

  國際的好才是真的好。美股上市企業站在鄙視鏈頂端,俯視A股及其他證券交易市場。

  順順留學被好未來收購後,宣傳口號都成了「美股上市留學機構」。坊間有人質疑,「不就是好未來一個事業部嘛,前途出國還沒說什麼呢,你瞎嘚瑟什麼?」

  在國內資本市場,A股機構瞧不上港股公司,「難道不都是衝擊A股無望才轉戰港股的麼?」

  新三板公司對沒有資本化的機構愛答不理,普通機構對新三板公司也不感冒,「你掛牌就掛牌,幹嘛偷換概念自稱上市機構,裝什麼大尾巴狼?」

  資本市場有一條不加掩飾的的歧視鏈:

  美股上市公司>A股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公司>其他機構

6、

  盡管都想走並購路線,可是運作成功的沒幾個。

  況且,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該鄙視一樣不含糊,「順順不是照樣涼涼,太傻還不是破產了?」

  營收規模才是至關重要的。

  把錢賺到手才是硬道理,赤裸裸的數字碾壓沒錯了:十億級>五億級>億級>千萬>百萬

  不過,教育可不是以規模大小論資排輩的行業,不像互聯網機構們,都爭著認BAT做爸爸。

  在留學行業早期,不管你什麼規模,有資質的機構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有資質的鄙視沒有資質的,最先拿到的看不上後來獲批的。某些機構的廣告牌上至今還印著首批獲得國家資質認證的字樣。

  有資質就能享受政策帶來的市場紅利,有些自身業務做得糟糕的機構,做起了資質掛靠的生意。每年50000元的加盟費,收入比做留學申請可觀。

  隨著美國業務的崛起,咨詢模式迎頭趕上。有沒有資質不重要,簽約才是硬道理。有資質的留學機構,沒幾家美國業務做的好。往年趾高氣揚的中介,又成了被鄙視的對象。

  盡管國家已經取締了資質審批,可是各類機構的基因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在行政力量曾經干預過市場的圈子里,歧視鏈其實是一個閉環:

  中介公司>咨詢公司>中介公司

7、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打造了一個新圈層。

  互聯網公司嫌棄傳統公司保守,傳統公司厭惡互聯網公司打嘴炮。

  互聯網公司講效率,傳統公司看利潤。互聯網公司炫技術,傳統公司拼人力。互聯網公司看未來,傳統公司重當下。

  以目前的形勢看,還會相愛相殺的撕下去。

  介於兩者之間的,還有一種叫做平台的機構。和互聯網留學公司相比,留學平台更能喊出顛覆行業的口號。

  他們左手機構,右手學生,希望效仿淘寶掀起一場盛大的行業革命。先不說盈利模式是否靠譜,單左右手互博的姿勢都能帶出些許聲勢。

  然而在互聯網公司看來,平台技術性能不足,又無法擺脫傳統服務的弊端,是一個賠錢賺不來吆喝的生意。

  在入局聯網後,有一條歧視鏈只看屬性:

  互聯網機構>留學平台>傳統機構

8、

  不同的商業模式之間也是有歧視鏈的。

  主打班課的看不上做一對一的,覺得對方規模不經濟。

  做一對一的看不上搞班課的,「這根本不符合個性化、多元化的主流價值觀好嘛!」

  雖然一對一課時費最貴,但是班課整體營收更高、利潤更高的事實不容反駁。

  就連這些機構的老師之間,也是能擦出火花的。

  教班課的老師瞧不起上一對一的。很多人認為教一對一的沒有好老師,班課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的場控能力、表現力和感染力,史上最強。你來體驗一堂大班課,分分鐘教你重新做人。」

  對此,一對一老師卻嗤之以鼻,「我們對課程更熟悉,對學生問題更清楚。給學生解決問題才是頭等大事,我們根本沒空搞玄學那一套。」

  條件不夠,人數來湊。雖說各有各的好,但是班型大小也確實是一條潛行多年的歧視鏈:

  大班課>小班課>一對一

9、

  早些年,留學考試培訓師多是缺少留學背景的。

  國內最早的SAT培訓機構就主打著「本土化教學」的旗號,格外重視培養教師教學基本功。

  拋開其他不講,留學培訓師之間,首先面臨著一場詞匯量的較量。雅思7000,托福8000,SAT 12000起步,GRE詞匯量要求更是令人咂舌,幾乎奔著2萬去了。

  隨著留學歸國人數節節攀升,托福教師普遍都能沾上些海龜背景,雖然拼寫和語法能力略遜色於講著難度堪比文言文的SAT、GRE老師,但是憑借流利、洋氣的一口外國腔,也能睥睨那些天天鑽研佶屈聱牙、費神燒腦的教學內容的同行。

  說起托福,盡管申請北美高校,提交雅思或托福成績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托福作為北美院校更加情有獨鐘的語言考試,在美國留學的大趨勢下顯然要比雅思傲嬌很多。

  都說勤勞的人考GRE、聰明的人考GMAT,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難度就更高了。在雙G老師面前,SAT/ACT老師、托福雅思老師都會不自覺的仰視;而LSAT老師,更是留學考試培訓師中神一樣的存在。

  術業有專攻,教學難度是唯一一條相對學術化的歧視鏈:

  LSAT老師>GRE/GMAT老師>SAT/ACT老師>托福老師>雅思老師

10、

  如果只允許用一個標準打分的話,其實也不難。

  無論是培訓機構還是老師,只需要看對方是不是東方系出身。

  在出國考培這個領域,新東方耕耘了25年,比其他任何機構都有話語權。所以,在新東方光環效應下,浸淫過幾年的老師都相當受歡迎。

  這不僅是學生選擇機構和老師的依據,也是投資方選擇標的重要因素。創始團隊有東方背景更容易拿錢,師資名氣就是流量成本。

  只是近幾年,隨著新東方去名師化的成功,東方系和非東方系的區別才沒有那麼明顯。

  這是一條有關傳承的歧視鏈:

  東方系>非東方系

11、

  各家機構的電銷話術層出不窮,但基本是一個套路。

  電話接多了,客戶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同,只記得響亮的BGM,「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在這里,在這里等你。」

  無論機構銷售如何巧舌如簧,多數客戶還是不為所動。除非聽到強悍的團隊背景才會為之一振。

  對於多數機構來說,團隊背景才是主要戰鬥力。

  國內多數家長迷信權威,凡是顧問身份被打上類似標籤的,都是可以用來吸引人的噱頭,甚至發展為收割智商稅的利器。

  比如去報名中學物理培訓班,人大附退休老師和大學畢業生教課,哪一個更受歡迎呢?

  隨著客戶對各種新身份顧問的不斷免疫,留學機構人員結構越來越高端。從海歸到外籍到參讚到前招生官,各種專家滿街跑。

  歧視鏈無法使機構產生自我激勵,卻是可以影響招生的。不管是不是真材實料,穩住家長就算有水平。所以,利誘之下也出現很多李逵,長蟲繞葫蘆,假充龍戲珠。

  留學咨詢是以人為本的經驗工種,團隊背景有別,收費也不一致。身份不同,高出來的就是成本。這種情況下,三五萬的常規業務,根本上不了台面。動輒百萬的收費,才對得起高端的稱號。

  這是一條有關身價的歧視鏈:

  前招生官>名校洋教授>名校外籍顧問>參讚>海歸>本土顧問

12、

  同行之間的攀比逐漸上升到「賽客戶」的高度。

  客戶身份越尊貴,機構地位就越高。

  毫無疑問,凡是職位了帶「官」樣的,都是超級VIP。什麼部長、副部長,市長、副市長,銀行行長,哪家機構還不能簽一個?

  權貴家庭之所以受歡迎,和其背後的資源和勢力不無關係,隱藏著無數情況下開放綠燈的可能性。

  名人是另一種傳播效應,也毫不遜色。

  當年胡歌去美國讀書,如果是某家公司辦理的申請且能公開宣傳的話,怕是會上天的。

  黃磊、劉濤、孫儷等紛紛為培訓公司代言,什麼首席體驗官,其實都是廣告的另一說辭。名人之所以代言廣告,是因為能夠降低粉絲群或者普通人的信任門檻,並且可以成為酒桌上絕對的談資。

  高知家庭也備受喜歡,有文化講道理,對海外教育理念接受程度較高,簽約相對爽快。

  幹這一行,銷售看人下菜碟是免不了的。有錢人聽到的報價,可能不是常規的申請業務,上來就會報個頂配。畢竟他們自己也好這口。

  之後就是普通家庭了。當客戶對價格斤斤計較的時候,可能會被顧問念叨一句,「窮鬼,沒錢你還留什麼學呀!」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分尊卑:

  權貴>公眾人物>高知家庭>有錢人>普通家庭

13、

  教育行業有兩種公司,互相瞧不起。

  一種是普通教育機構,一種是自己家的公司。

  還是郭德綱說得貼切,「喝著咖啡就大蒜,秋水共長天一色。」

  歡迎揭露更多歧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我叫MKT」。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留學行業硬核歧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