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1張

一天,一位媽媽跟小愛聊天,說了這麼一件事:

吳倩老師是偏遊戲治療方向的心理咨詢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之前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進修,暢銷書《斷舍離》譯者。

看到這滿屏的「專業性」,想必任何遊戲力問題都難不倒吳倩老師。機智的小愛,今天鬥膽把平日收到的玩耍難題一並拋給老師。

下面是小愛整理的問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01玩什麼?孩子不愛新玩具,只愛玩塑膠瓶?

小愛:吳倩老師好,今天想跟你請教一些孩子的遊戲問題。首先,想問的是,就像剛才那位媽媽提到的,孩子的玩耍套路是怎樣的呢?

吳倩:這位媽媽摸不到孩子的套路很惆悵吧。本來大人和孩子的套路就不一樣嘛,寶寶不按咱們的套路出牌挺正常的。

其實,不管是貴的玩具,還是喝完水的塑膠瓶,孩子去玩它,都是在探索它,在探索世界。

比如,寶寶不知道萬有引力的概念,但他們通過不停地扔掉手里的東西,推理出這個規律。

寶寶內心小宇宙說不定在想:哇哦,自己只要一撒手,這個東西就會掉到地上耶,而那些外星科學家們,還需要不斷重復這些看起來很無聊的實驗,才能得出科學結論咧。

寶寶也許正為這個發現偷著樂呢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2張

小愛:哈哈,在寶寶的眼中,我們都成了外星人。不知道對於「遊戲」,不同的年齡段的寶寶是否有不一樣的玩法呢?比如 9 個月的寶寶愛玩什麼,18 個月的又玩什麼?

吳倩:這是個好龐大的話題。這里可以推薦幾本書:給家有 0~3 歲寶寶的家長推薦兩本書:

❶ 伯頓·懷特(Burton White) 的《從出生到3歲》

❷ 瑪格麗特·薩瑟(Margaret Sasse)的《越動越聰明》

在這兩本書里都有很多很具體很好的建議。而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基本上玩什麼都可以啦。

小愛:之前有媽媽說,2 歲多的孩子超喜歡車,所以給他買了很多有關車子的繪本、拼圖、衣服、車模、貼紙、甚至是車子形狀的面條,帶他看車展。孩子只對車感興趣,對其他玩具一點都什麼興趣,這正常嗎?需要分散引導他的興趣嗎?

吳倩:這個媽媽真的很用心,能幫寶寶找到那麼多他感興趣的東西。就描述來看,我個人覺得目前沒必要太擔心,更不需要強制性地分散他的注意。

但這位媽媽可以從車子出發,慢慢輻射到其他東西,比如說和孩子玩「讓車子去冒險」的假裝遊戲,讓孩子帶著車子去認識其他小朋友(其他東西),在這過程中,寶寶也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新東西 。

在幼兒教學中有「主題教學法」,就是根據一個主題,去延伸各個不同科目之間的活動,讓孩子全面發展。這位媽媽可以多鼓勵孩子去接觸新的內容。

02怎麼玩?孩子不懂分享?試試玩「借玩具」

小愛:說到遊戲,之前有媽媽跟小愛說了這樣一件事:大寶 4 歲多,特別愛搶弟弟的玩具。弟弟一歲半,剛開始還會反抗,漸漸的就只會委屈的哭,不知道吳倩老師有什麼遊戲力方法,讓倆孩子相互接受呢?二寶有時候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會給大寶送去呢。

吳倩:不知道平時家里的玩具,會不會區分成哪個是哥哥的,哪個是弟弟的呢?四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這個是我的」的意識,而弟弟一歲半,差不多剛剛開始有這個意識,但還不完全有「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的想法。所以弟弟會更容易分享,而哥哥看起來有些小氣。

如果哥哥和弟弟有各自的玩具,建議使用貼紙貼在玩具上,清楚地把所有權分清楚。

另外,4 歲多的小朋友還不太會用語言向別人借東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借東西」的遊戲。

比方說,爸爸媽媽之間互相借空調的遙控器;媽媽向孩子借玩具,玩幾分鐘再還給孩子;媽媽手里拿一個玩具,如果哥哥來搶,媽媽要故意誇張地演:我的玩具被搶走啦,好傷心啊。

或者如果是弟弟來搶媽媽的玩具,媽媽誇張地表現傷心,並且裝作很委屈地問哥哥:我的玩具被搶了,好傷心,怎麼辦啊。(記得每一次要向借出玩具的人說謝謝哦。)

小愛:還有媽媽說,家里男寶 2 歲多,平時會注意用遊戲方式讓孩子自己做一些事,比如吃飯、小便、倒垃圾等,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讓孩子愛上刷牙。吳倩老師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吳倩:關於刷牙,確實是很讓人頭疼的一件事。之前跟一些媽媽聊起,大家就這個問題各抒己見,大家出的主意大致包括:

  • 家長要意識到刷牙是一種必須養成的行為。

  • 小月齡主要靠分散注意,唱歌、玩玩具。

  • 看相關的繪本。

  • 給人偶刷牙。

  • 多準備幾個牙刷,今天的心情可能是紅色的,明天是藍色。

  • 多準備一些口味的牙膏。

  • 給寶寶一個寶寶牙刷

當然還要排除一下是不是刷得太用力,引起生理疼痛等等。

有個媽媽用這樣的方法,我覺得也不錯。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3張圖片來自 kristin-senseofwonder.blogspot.com

給寶寶一把刷子,在「牙齒」上貼一些橡皮泥什麼的,讓他自己來刷一下。這樣,讓他實際了解,他嘴巴里到底會發生什麼,提升他的掌控感。

愛貝睿好像有款刷牙玩具,感興趣的媽媽可以留意一下。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4張

點擊圖片進入愛貝睿商城選購▲▲▲

03不好好玩?孩子愛搞破壞,這是怎麼回事?

小愛:小愛收到不少媽媽反映孩子玩玩具時愛搞破壞,不知道吳倩老師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比如有媽媽說:寶寶不會搭積木,只會咬、扔、推倒積木,雖然示範過如何玩積木,總沒效果。這時候需要怎樣引導呢?

吳倩:這位媽媽沒有說寶寶有多大,但是我可能應該是很小的寶寶。對幼齡寶寶來說,咬、扔、推都是特別厲害的能力。

寶寶內心小世界說不定是這樣想的:誒,我從不會推積木到能夠推積木,還能夠展現給爸爸媽媽看,好開心啊,可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厲害耶。

所以這是符合寶寶年齡段的行為,不用過於擔心。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5張

小愛:寶寶真是個神奇小生物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6張

。但是假如 2 歲寶寶非常有主見,在很多事情里,家長循循誘導都無法改變,那又怎麼辦呢?比如說,孩子生氣時喜歡摔打東西,破壞性很強,喜歡以摔壞東西來泄憤,這情況如何介入呢?

吳倩:2 歲孩子有主見,這太正常不過啦,而且也是值得開心的一件事。為什麼爸爸媽媽總要改變寶寶的想法和主意呢?寶寶好不容易才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呢。

不過小寶寶因為語言能力不強,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也差,所以他們不會像咱們大人,默默地生氣,默默地忍著,所以會用行為——摔打東西表達出來。

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如何處理呢?

首先咱們必須得承認寶寶的憤怒。也該承認,寶寶用行為來表達生氣很正常,不然寶寶把生氣憋著,會像氣球那樣憋爆掉的。(當然這是個玩笑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7張

其實這個例子里的寶寶,他雖然破壞了玩具,可是他在平時生活中,沒有哭鬧不止,也沒有打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已經很棒了。

這也側面反映了寶寶的憤怒,在遊戲中得到了釋放。借助遊戲來引導寶寶來表達生氣,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爸爸媽媽平時可以設置一些遊戲場景,比如讓小熊娃娃發脾氣,讓小熊替寶寶發泄,還可以讓寶寶和小熊學習怎麼處理生氣。

愛貝睿的一嘉老師主持研發過一款情緒盒子《和生氣做朋友》,就是讓媽媽在遊戲中與寶寶提前預演生氣時的解決策略,推薦有類似煩惱的媽媽可以關注下。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8張點擊圖片進入愛貝睿商城選購▲▲▲

小愛:是的,小愛之前也聽一嘉哥哥說過:當用語言說出情緒時,激活的是寶寶的理性腦,這樣負責情緒的那部分腦區就會平靜下來,情緒也就自然穩定了。

吳倩:是的。但是當我們分析孩子的遊戲狀況時,我們也要注意整個遊戲發生的背景,比如說:

04小知識遊戲治療是什麼?

小愛:小愛了解到,吳倩老師是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能簡單說說遊戲治療的理論基礎嗎?

吳倩:這是一個好龐大的問題哦。如果簡單來解釋,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遊戲搭建起了具體經驗和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而且正因為遊戲具有象徵性的功能,才會如此重要。

以兒童為中心的理論認為,遊戲是兒童健康發展的必備條件,遊戲以具體的形式和表達方式展示了兒童的內心世界。兒童在遊戲中會用特殊的、充滿含義的表達方式來代表自己的重要經歷。

比如在遊戲中,孩子可以:

◆◆◆ ◆◆

科學早教,跟著愛貝睿走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 親子 第9張

愛貝睿科學早教計劃——未來腦計劃。專家設計,每周觀察寶寶行為,訓練寶寶大腦。▼ 點擊「閱讀原文」,進一步了解我們。

遊戲心理治療師:為什麼寶寶新玩具只玩三秒,塑膠瓶卻能玩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