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1張

1. 「去自然化」的童年

一個孩子認真地問爸爸:為什麼你的童年比我的更有趣?你常跟我說起森林和樹屋的故事,你們還可以騎馬穿過沼澤……

兒子的問題讓爸爸陷入了沉思。

這位爸爸叫理查德·洛夫,在他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童年都是在大自然中嬉戲,而現在的孩子則都在玩手機、電腦遊戲

科技在進步,自然在後退。兒童天然親近大自然,但如今的很多孩子卻鮮有在大自然的現場體驗。孩子對大自然的印象,就像隔著一層玻璃紙在看一顆棒棒糖,只能猜想它的味道。

童年與大自然割裂,孩子失去了什麼?

洛夫把自己對兒童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寫成了一本書——《林間最後的小孩》。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2張

書中提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概念——「大自然缺失症」(Natural-Deficit Disorder)。它不是一個醫學名詞,但卻引發了全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持續關注。

科學家們紛紛提供證據,認為由於缺乏與大自然的接觸,如今的孩子,出現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包括兒童肥胖、注意力缺陷、多動、孤獨、抑鬱、哮喘等。

事實上,「去自然化」的童年,孩子們失去的遠不止這些

2. 「去自然化」的童年之-兒童過敏

兒童過敏,幾十年前還很少聽說,如今卻已成為兒童流行病。

據中國城市嬰幼兒過敏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 歲以下的嬰幼兒中,約有40.9%的家長自報孩子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症狀。

為什麼兒童過敏越來越普遍?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兩種觀點是:

一是環境說。工業化帶來的污染,會影響兒童的免疫機制。最近的 30 年里,在工業化國家,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了 200%~300%。就全球範圍來看,發達國家的過敏率普遍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地區的過敏率通常高於鄉村。

另一個是菌群說。人類一直致力於對抗各種微生物,家長們更是努力地清除孩子可能接觸到的各種細菌。

這確實減少了孩子感染的機會,但家卻忽視了問題的另一面:人體免疫系統對抗「過敏原」的機制與其對抗細菌感染的機制是一樣的。

孩子接觸不到微生物,免疫系統沒練過兵,分不清敵友,對外來刺激過度敏感,於是成天高射炮打蚊子,攪得孩子和你都不得安寧。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3張

圖源:紀錄片《School’s Out》瑞士森林學校里的孩子在泥坑跌倒並爬起

倫敦大學學院的醫學微生物教授魯克(Graham Rook)認為,隨著衛生條件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無法「培養」出維持兒童健康所需的豐富菌群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體從頭到腳,里里外外都覆蓋著細菌。自然環境中的細菌和病毒能減少孩子過敏或患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幾率。生活得太「乾淨」,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3. 「去自然化」的童年之-「塑膠兒童」

作家三毛寫過一篇文章叫《塑膠兒童》,描述了幾個從小被電視、可樂、零食、動漫包圍,只知道上課、補習,對室外遊戲、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巒毫無興趣的孩子。

三毛稱之為「塑膠兒童」,認為他們失去了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靈性,已經無法與自然和諧共存。

關於靈性,兒童心理學先驅皮亞傑認為,幼童普遍存在「泛靈心理」,在他們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會跟月亮、石頭、牛羊交流「談心」。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4張

圖源:pixabay

作家莫言的文字很有靈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莫言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很早就跟大自然打成一片」。

小時候一個人放牛放羊,他時常會產生一些超現實的想像,比如,「突然看到一棵玉米,就感覺到這個玉米是能跟人進行情感交流的,仿佛它可以說話,或者能聽懂我的話語。」

莫言又有強烈的表達欲,看到、想到一點新奇的事物,就「恨不得跟全村人分享」。這種分享和演繹,使莫言發展出了講故事的才能。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5張

圖源:紀錄片《School’s Out》瑞士森林學校里的孩子,木棍、繩子都能玩很久

威斯康星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威爾遜認為,大自然能賦予兒童敏銳的感受力,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這些都是創造力的基礎

自然帶給孩子的是一個更為廣闊遼遠的世界,它既不同於父母給予的親情世界,也不像電視那樣會「偷走」孩子的時光。相反,它能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給孩子以心靈的滋養,使孩子永保好奇心與創造力。

日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一個人在幼年通過接觸大自然,會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6張

圖源:紀錄片《School’s Out》瑞士森林學校里的孩子正在「做飯」

4. 「去自然化」的童年之-適應與生存能力

《早教的秘密》一書中說: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種發展序列,首先是觸覺,然後是嗅覺、味覺、聽覺、視覺……皮膚是生命最具靈性的部分,除了母親的撫觸,讓孩子的皮膚可以盡早親近大自然的陽光、風、草石、溪水等是必需的。

聊起這個話題時候,有同事就說她家娃小時候,由於對觸覺的培養不夠重視,以至於孩子現在對臟臟的黏黏的東西很不適應。

沒娃的同事不解:這似乎沒毛病哦?

踩坑的老母親惋惜地直拍大腿:麻煩大了,將來他生了孩子,誰給他孩子擦屁股?總不能找機器人吧。

這還真不是杞人憂天,童年早期落下的適應和生存課,將來會很難彌補。

據人民網報導,一個在城里長大的女孩,第一次回農村過春節,看到茅坑,憋得直哭也不肯上廁所。

有人覺得農村設施太落後,需要改進,其實孩子不肯蹲茅坑的背後隱藏的是生存和適應能力的缺失

世界是相對的,多元的,這個世界上肯定還有比茅坑更簡陋的設施。試問,一個連茅坑都不敢蹲的孩子,放到野外,能發展出生存能力嗎?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7張

圖源:紀錄片《School’s Out》瑞士森林學校里的孩子學用刀鋸,家長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8張

圖源:紀錄片《School’s Out》瑞士森林學校里的孩子在試著生火

5. 讓教育回歸自然真實的世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竭力要做的是,讓孩子們在打開書本按音節讀第一個詞之前,先讀幾頁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大自然這本書。」

已故心理學家李子勛也呼籲:上 100 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9張

圖源:紀錄片《School’s Out》瑞士森林學校里的孩子在樹屋里上課

很多家長已經認識到了自然缺失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傾向於送孩子去實地體驗。

2016 年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發起的調查顯示:自2010 年以來,大陸的自然教育呈現了一個井噴式發展的態勢

自然教育機構主要服務對象目前還是以小學生、親子家庭以及 3~6 歲的兒童為主,分別占 86%、73%、55%。

公眾自然教育方面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自然體驗,占 32%

而《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的作者呼籲:家長應該把自然的體驗從休閒一欄中剔出,放到健康和教育一欄

沒錯,孩子投身大自然的時間不僅僅是休閒,更是我們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上的重要投資。當然,在陪伴中,也是對我們自身的健康投資。 

6. 親近自然不一定很貴

聽起來,現在的孩子要親近大自然,非得砸錢下血本不可。

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有人一放假就帶孩子去國外度假,但到國外去也不過是換個地方吃飯睡覺拍照。

錢沒少花,父母累得夠嗆,孩子的收獲卻不大。

帶孩子親近自然,更應該看重質量,而非旅行的檔次

朋友家的孩子從小生在上海,對中原老家沒什麼概念。他們每年暑假就帶孩子回老家

他們帶孩子下地幹農活,讓孩子知道製作一盒卷煙需要多少道程序,農民要付出多少辛勞;帶孩子去地里挖紅薯,拔花生,摘毛豆和棉花,孩子這才知道紅薯、花生長在地下,毛豆、棉花長在「小樹」上,毛豆就是黃豆小時候的樣子。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10張

清明小長假,朋友又帶孩子回去體驗收獲油菜籽

對於城里長大的孩子,這些鄉間野趣要比浮光掠影的旅行更有意義。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奇趣運動場,對孩子來說,可能還是一個魔幻的遊樂場

不管是選擇自然學校、遊學,還是去農村,去城市郊區遠足,甚至是在街心公園觀察蝸牛,都能給孩子更全面的教育。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體魄、性格、境界才更完善。

自然對孩子身心的滋養,在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成效,不過,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你就能看到好處和差距了。

小 愛說

有家長說:我們也知道多親近自然對孩子成長有好處,但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重,節假日要補課,稍有空閒,不是霧霾就是風沙,天氣、環境都是問題啊

愛貝睿了解家長的無奈,也一直在幫大家尋找替代的方式

今年 1 月的時候,在香港玩具展上,我們驚喜地發現了一款主張「把大自然帶回家」的玩具——Weplay。它幫你把大自然的顏色、形狀和智慧帶回家,既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創造力,提高注意力,還能鍛煉孩子的體能。

由於科學專業和過硬的品質,Weplay深受幼兒園和早教中心的青睞。愛貝睿希望它能走進每個家庭,讓孩子在家也能玩早教中心的玩具。

昨天發起的團購,團品已所剩不多,售完即止。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了解詳情,看能不能幫到你和孩子吧~👇👇👇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11張

參考資料

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Jenerowicz, D., Silny, W., Danczak-Pazdrowska, A., Polanska, A., Osmola-Mankowska, A., & Olek-Hrab, K. (2012).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allergic diseases. Annals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9(3).韋祝. (2016). 給寶寶一個健康的人生起點. 家庭醫學:下(5), 20-21.陳超. (2013). 腸道菌群對人體免疫及兒童過敏性疾病的作用. 國際兒科學雜誌, 40(1).曾慶利. (2010). 童年·母親·大自然——莫言小說基本敘事元素分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https://www.childrenandnature.org/https://www.nature.comhttps://www.jiemodui.comhttps://cmsadmin.xbdedu.cnhttp://www.jyb.cnhttps://www.bbc.com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12張

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在玩耍中成長

更多「童年值得買」的好玩具

已在路上

敬請期待!

孩子童年缺掉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顯著拉開 親子 第13張

戳這里立即搶購!

孩子童年缺失這樣的教育,10年後,跟別人的差距會明顯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