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編者按:波蘭給人們的印象,總是沉鬱而悲壯的。從譜下《波蘭永不亡》的肖邦到沖向德國侵略者的騎兵,從三次遭到瓜分到被蘇德兩面夾擊而淪亡,波蘭的歷史似乎有著走不出的悲劇。

然而,就是這個悲慘的國度,卻接連孕育出居里夫人、顯克維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等一眾偉人;也正是這個「弱國」,它的翼騎兵曾「平獨鎮露」雄霸歐陸……

在歷史的迷霧中,一個真實的波蘭是怎樣的?

她又將走向何方?這是波蘭裔英國歷史作家亞當•紮莫伊斯基的《波蘭史》希望探索和回答的。

今天我們為大家呈現的就是紮莫伊斯基為《波蘭史》寫的 作者序

作為一名波蘭人,紮莫伊斯基的筆觸飽含激情又不失客觀,為我們展現了一位歷史作家、一位愛國者,是如何書寫、理解並展望祖國歷史與未來的。

文 |亞當·紮莫伊斯基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1張

△ 966 年,波蘭王公梅什科一世皈依天主教,從此以後波蘭成為一個天主教國家。油畫,揚·馬泰伊科作品,組畫《波蘭文明史》之一

有些人認為,由於過去幾十年中的變化,歷史學家應該徹底改變自己對歷史的看法,這種觀點看起來是荒唐的。

但是在我重讀了我的波蘭歷史著作1987年第一次出版的《波蘭之路》的時候,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

我本來是希望將這本書重新修訂並寫出新的一版。在這20年里,歷史並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到達了終點,而只是觀察歷史的人們徹底換了一個角度。

當我坐下來著手寫《波蘭之路》的時候,除了主流之外的少數人,西方人中甚至連知道波蘭在哪兒的人都並不算多,了解波蘭歷史中還有哪些值得發掘的遺產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歷史誕生於土地、人民和文化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互相作用之中,這樣看來,波蘭的問題格外獨特。

波蘭國家的領土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劇烈地擴張、收縮、變遷乃至一度從地圖上消失。

波蘭國家現在之所以能夠存在,幾乎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次偶然的妥協,而且該國尚處在另一個強大政權的勢力範圍之內西方的歷史學家應該如何了解這樣一個國家呢?

波蘭人無論在民族、文化和宗教上都極為多樣,並且經歷了大屠殺和大清洗,然而波蘭國家的人民現在卻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整體應該如何對待這樣的人民呢?

波蘭民族的文化曾經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壞,僅有的一些記憶依靠地下活動和海外流亡者來保存應該如何表現這種文化呢?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2張

△ 格倫瓦爾德會戰。這場會戰挫敗了條頓騎士團在波蘭及立陶宛的擴張企圖,確立了波蘭 – 立陶宛的強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上反抗條頓騎士團的除了波蘭及立陶宛的天主教騎士外,也描繪了「異教徒」和韃靼人的形象。油畫,揚·馬泰伊科作品。

今日波蘭所處的地緣政治,也是人為的而非自然的結果二戰」後德國一分為二,俄國處在蘇聯的統治之下。

而立陶宛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生活的地區成了蘇聯的邊緣地區。這一切使得對波蘭的認識更加困難。

盡管隨著波蘭人卡羅爾沃伊蒂瓦當選羅馬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團結工會戲劇性的興起、一系列相關圖書和文章在西方出版,以及越來越多人前往波蘭旅遊,波蘭近來被更多的人熟知。

但是總體來說,直到1989年東歐劇變之後,外界對波蘭的認識情況才有了明顯的變化。

直到那時,波蘭和中東歐地區的其他國家才重新成為真正獨立的政治實體。而我們認識波蘭和這些國家的方式也從此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3張

△ 17 世紀中葉的波蘭翼騎兵的盔甲,波蘭軍事博物館藏品。

當前全球化的進程,以及世界經濟和軍事實力上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讓歷史學家可以更加容易將外國的歷史介紹給自己的讀者。

昔日被看作「發展中國家」(這個詞語的使用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居高臨下的傲慢色彩)的國家,慢慢將成為未來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這樣的事實,使得目前還在全球舞台上處在主導地位的西方國家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簡單地說,歷史學家需要做的解釋工作變少了,也不需要破除那麼多的偏見了。但是1989年的劇變所產生的真正的深遠影響,並沒有被立刻認識到。

我寫上一本書的時候,歐洲還是被「鐵幕」分成兩部分。

對於在戰後西方長大的人來說,穿過鐵幕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邊界上遍布著鐵絲網和警戒塔,機槍對準可能的逃亡者,牽著警犬的衛兵無處不在,讓人很難不想起納粹集中營或者蘇聯古拉格。

這毫不意外,因為這種荒誕的限制也算得上歷史悠久的極權政治的最後殘餘。

僅僅200年前,從萊茵河到第聶伯河之間的廣大土地上居住著的人們,無論在文化、宗教還是政治傾向上都極為豐富多彩。

在這些人群之中,劃分出了同樣成分複雜的政權帝國、聯邦、王國、公國、侯國、共和國、主教區、城邦、男爵領或者其他較小的政權。

從18世紀開始,波蘭遭到多次瓜分,這里的諸多政治實體也被分別征服,並且分別成為幾個互相激烈競爭的國家的一部分。

而生活在這里的諸多民族,也大多被認為是實際不存在的虛妄的共同體,他們不得不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鬥爭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他們發起了一場鬥爭,這場鬥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的歷史中達到了頂峰。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4張

△ 諷刺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漫畫。圖中人物自左至右分別為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大王。

如果說鐵幕是在現實世界中分割了歐洲,那麼鐵幕升起的過程,則更加深遠地扭曲了歐洲的歷史。而對波蘭來說,情況尤其嚴重。

波蘭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是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兩年後,1797年1月26日,他們簽署了一份公約,

其中的秘密附件強調,絕對有必要對波蘭王國這一政治實體的一切痕跡予以抹除,任何可能喚起對昔日波蘭王國的記憶的東西都應該被破壞掉。

根據這一思想,普魯士人熔化了波蘭的王冠,奧地利人將王室的宮殿變成了兵營,而俄國人奪走了一切他們可以找到的東西特別是文件,然後將其運出波蘭。

這三個國家重新書寫了歷史,仿佛波蘭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只是需要文明之光照耀的一潭死水。

整個19世紀,許多波蘭人都在抵抗這個文化滅絕的進程,並且努力恢復國家的獨立。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他們往往被看成麻煩製造者,只會阻攔歷史的進程。

在我們回顧整個20世紀的歷史,特別是20世紀中期這段歷史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對這一時期的高度政治化留下深刻印象。

這種政治化體現在,民族主義或者民族國家的正統觀點會選擇性地展現或者歪曲歷史事實。

因此,不足為奇的是在波蘭國家經歷領土變遷,並在意識形態方面進行上述爭論的時候,波蘭的歷史也被徹徹底底地「料理」了一遍。

既然波蘭已經成為強烈政治熱情和民族主義激情的戰場,讓那些本來應該徹底中立的、在遙遠的象牙塔里著書立說的歷史學家們平心靜氣地論述完整的波蘭歷史,也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這種情況直到東歐劇變前夕才得以改變蘇聯式的社會實驗即將失敗,使得那些嗓門最大的叫囂者們也難以再堅持下去。

蘇聯解體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一事件標誌著以國家為基礎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自從18世紀在普魯士興起(有些人認為更早)之後,徹底壽終正寢。

雖然這一點並不那麼立竿見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思想就受到了質疑,1945年後,這種思想被歐洲大部分國家放棄。

一個又一個國家相繼開始放棄自己國家昔日的領土與權利主張,致力於建立一個團結的歐洲。但是蘇聯仍然偏執地拘泥於在舊式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鬥爭中奪取主導權。蘇聯的解體使得中東歐各國擺脫了這方面的外來壓力。

雖然這些國家的國民中有很多人(由於可以理解的歷史原因)仍然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特別是在巴爾幹地區各國尤為明顯,但總的來說多數人已經能夠或者不得不從全新的角度來回顧自己的歷史。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5張

△ 1938 年 10 月 2 日,波軍跨過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占領捷屬切欣(特申)地區。

東歐的變化也折射出西歐社會中正在出現的相似變化。

盡管現在英國的年輕人可能仍然會欣賞20世紀40年代講述英國飛行員英勇事跡的戰爭電影,但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們更樂意去看諸如亞瑟王的羅曼史或者科幻片,因為這些更容易引起他們感情的共鳴,而戰爭中勇士們為國捐軀這種概念,對他們來說已經過於遙遠了。

對法國人和德國人來說,情況更是如此,而在義大利年輕人眼里,甚至義大利統一運動(Risorgimento)現代義大利國家誕生的信念基礎也變得可笑。

歐盟國家多數人現在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社會生活,而很少考慮國家和民族。

歷史學家們幾十年前所寫的歷史,總是會將論述的重點放在政治成就、領土劃分、戰爭勝利等方面一言以蔽之,重點圍繞國家的成就來寫。

但這在現在看起來就有點奇怪。而且這些歷史書在寫到那些按照當時的觀點失敗了的事件的時候,顯露出的這種優越感有時看起來令人尷尬。

好在現在的標準和以前已經有了天壤之別,而波蘭的歷史學家們對此格外樂於接受。

在近代歷史的早期,令人詫異的是,波蘭人沒有建成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並且為此付出了代價:波蘭國家被三個更為成功的鄰居瓜分蠶食了。

從此以後,甚至一直到現在,波蘭的歷史就被看作一個失敗國家的歷史。

波蘭歷史上的這次失敗,仿佛成了某種有色眼鏡或者過濾器,蒙蔽和扭曲了歷史學家的視野,使得歷史學家眼里整個波蘭的歷史都只有失敗的色彩。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6張

△ 重建後的華沙老城一角。

然而今天歷史學家們書寫波蘭歷史的方式,已經和20年前完全不同。歷史學家所描寫的國家,不再是一個受奴役的國家、一個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形同虛設的國家。

一個破產企業的故事和一個經歷波折最終東山再起的企業的故事,寫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歷史學家講述的不再是一個失敗的國家的故事,而是一個創造了自己獨特社會和政治文化的國家的故事,這個國家的發展之路,盡管一度被比自己更強大並且更成功的對手所阻斷(當然這個對手的「成功」現在遭到了極大的質疑),但其理想卻和當今世界的價值觀有許多相近之處。

這些都讓我確定,我不能簡單地將原來的《波蘭之路》修修補補,再增補一些新的內容就萬事大吉。

但是同時,我仍然認為這本書是有可取之處的,特別是這本書的主要結構。因此我認為沒有必要將其徹底推倒,完全從零開始重寫一本。

本書仍然沿用了《波蘭之路》的結構,但是我重寫了全書中大量的段落,刪掉了很多舊的內容,也新增了很多新的內容。我認為給這本書起一個全新的名字是合適的。

一些讀者可能會奇怪地發現,這本書里完全沒有引用參考文獻。這是因為,這本書更像是一篇隨筆,而非教材。

這本書所寫的,都是眾所周知且無可爭辯的事實,無論從哪個角度上,本書都無意提出任何開創性的觀點和意見。

因此,我覺得沒有必要在書里亂七八糟地插入各種註釋的編號,更何況這種做法也讓很多讀者感到不舒服。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7張

△ 原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大樓,1991—2000年為華沙證券交易所所在地。

本書的面世,要衷心感謝米沃什傑林斯基,他幫助我研究了最近幾年的當代史;還有雅各布博拉夫斯基,他幫助我正確地將這些相關材料組織了起來。

我還要感謝我的編輯們:理查德喬韓森在我對寫作此書可能面臨的風險產生疑慮的時候,給予了我極其寶貴的支持;阿拉貝拉派克以極大的熱情接受了這個選題;還有羅伯特萊西,他是一名經驗豐富無可匹敵的編輯。

我還必須要感謝謝爾維普萊斯認真閱讀了本書並提出了許多有用的建議。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夫人艾瑪,感謝她提出的許多明智的意見,也感謝她對我的愛。

推薦閱讀

一片土地, 那裡的人們對自己的道路探索不息,歷盡坎坷終獲統一 歷史 第8張

汗青堂034

波蘭史

Poland: A History

[英] 亞當·紮莫伊斯基 著 ,郭大成 譯

後浪 |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9 年 9 月

客觀講述波蘭千年不屈不折的滄桑歷史

波蘭共和國外交部長作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