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繼魏晉南北朝之後,第二次大的分裂動蕩時期,從907年到960年的53年間,先後或同時存在著多達15個政權。由於眼花繚亂的政權更迭,以及唐、宋前後兩朝的光芒遮蔽,五代十國經常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在大眾看來,這一時期總是與「黑暗的中世紀」相提並論,仿佛中國陷入全面的停滯倒退,社會動亂、民不聊生。但細究下去,史實或許並非全然如此,比如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就指出,相比於北方五代,南方的割據政權統治較為穩定。而且從這時開始,原先經濟落後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開始「騰飛」,南方超越北方成為中國新的經濟中心。可以說,不理解五代十國,就無法理解所謂唐宋變革論的由來。
五代十國中的「十國」指的是吳越、楚、吳、南唐、前蜀、後蜀、荊南、閩、南漢、北漢,除北漢外,其餘九國均位於長江以南。從正史中的《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來看,十國的地位明顯不及五代,這是中國傳統史學「正統論」帶來的結果,也導致對南方諸政權的記載不詳。
壹
美國漢學家薛愛華(Edward Hetzel Schafer)的《閩國:10世紀的中國南方王國》是研究「十國」中閩國的專著,初版於1954年,也是其學術生涯的處女作。《閩國》撰寫的初衷,是為英語讀者提供一部閩國政治與文化史,不過現在看來,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依然不顯過時。
關於薛愛華,國內關注中古史的讀者應該都不陌生。他最早被翻譯引進的一部書叫《唐代的外來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不過那時「薛愛華」在中文世界里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被譯者吳玉貴先生按照外國人名音譯原則,翻譯為「愛德華•謝弗」。
《唐代的外來文明》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選取家畜、植物、食物、香料等170餘種唐代舶來品論述。此書出版後,便與另一外德裔美籍東方學大家勞費爾(Berthold Laufer)的《中國伊朗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並列成為了解中古中國物質文明的「標準讀物」,2016年新版(書名依英文原名改為《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問世之前,坊間一直是洛陽紙貴、一書難求。
勞費爾與《中國伊朗編》
繼《唐代的外來文明》之後,三聯書店2014年接連推出了兩本薛愛華的漢譯作品《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和《神女:唐代文學中的龍女與雨女》,均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及其合作夥伴翻譯,極大增加了薛愛華在中國的知名度。
《閩國》是國內引進薛愛華的第四部作品,同樣由程章燦領銜翻譯。程章燦是福建閩侯人,他之所以會翻譯這本書,除了學術興趣外,還有家鄉的情感因素作用其中。
從全書體例上看,《閩國》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學著作,而更像是「閩國志」一類的作品。薛愛華從自然景觀、朝堂、歷史(閩國著名人物)、經濟、藝術、信仰六個方面,梳理介紹了閩國建政與滅亡的經過,以及閩國社會的基本情況,從而為普通讀者通向五代十國那個更大的歷史時空架起橋梁。
貳
唐宋以前,福建大多數地方還是一片蠻荒瘴癘之地,質變發生在宋代以後,福建一躍成為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唐末大批中原人口因躲避戰亂而遷入閩地。
9世紀末,來自河南固始縣的三兄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建立了閩國,統治區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福建省,因而也被稱為「王閩政權」。那麼,王氏三兄弟是如何在千里之外的福建起家的呢?
唐末藩鎮割據,天下大亂。881年,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王緒率眾起兵,接連攻克壽州、光州(今河南潢川縣)。王氏兄弟三人在固始當地素有勇武之名,被王緒招入麾下。為避開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刺史秦宗權的打擊,王緒決定逃往南方,王氏兄弟自然隨軍渡江南下。
885年正月,王緒率領帶有土匪性質的軍隊,輾轉來到福建。不久之後,王氏兄弟的大哥王潮夥同其他下屬,發動了針對王緒的兵變,迅速取代王緒控制軍隊,並依次攻下泉州、福州,最終占據整個福建。
鑒於王潮對福建的統治事實,唐昭宗在福州設立威武軍,並任命王潮為節度使。王潮沒過幾年便患病去世,奇怪的是,他沒有把權力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幼弟王審知。由於王潮的四個兒子在王審知掌權後,就從歷史記載中徹底消失,薛愛華因此懷疑王審知可能通過某種手段除掉了大哥的子嗣。
閩王王審知
作為福建的最高統治者,王審知在唐朝滅亡之後依然奉中原梁朝為正朔,同時被封為閩王。後唐同光三年(925),王審知因病去世,謚忠懿王。
王審知在位期間,不僅自身勤儉節約,而且與民休息、寬刑薄賦、注重文教、發展海運,使福建在唐末大動亂中得以偏安一隅,維持了較長的和平局面,是名副其實的「開閩王」。王審知對於福建的開發功莫大焉,死後經歷了由人到神的變化,最終固定成一種普遍的民間信仰。
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王審知施行惠政、深得民心,他的子孫後代卻幾乎是清一色的昏君,一個比一個行為不堪。長子王延翰「驕淫殘暴」,甚至即位後讓其弟王延稟(王審知的養子)幫助自己搜羅美女,使他們兄弟間反目成仇,很快就被兩個弟弟王延鈞和王延稟聯手殺死。繼任閩王的是王審知的次子王延鈞。
從王延翰當政開始,閩國就試圖擺脫中原王朝的控制,但始終不敢逾越底線,比如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卻繼續使用北方王朝的年號。終於王延鈞登基後,決意停止向北方後唐王朝納貢,並在933年宣布自己是第一任大閩皇帝,改新的年號為「龍啟」。
閩國國運並沒有因此而昌隆,君主德行反而一蟹不如一蟹。王延鈞稱帝僅僅兩年後,就死在了其子王繼鵬手中。王繼鵬繼位四年後,又被其叔父王延羲取代。王延羲執政五年後,又被其弟弟王延政取代。史書記載,王審知之後的閩國五任君主,每個人都具備了中國史上昏君的典型特點,橫征暴斂、酒池肉林、荒淫奢靡,無怪乎倏忽亡國的命運。
叁
正如程章燦在本書導言中所說:「縱觀薛愛華一生的漢學研究,他所重點關注的並不是政治史,而是廣義的社會文化史。……他對中古中國的最大興趣所在,是邊疆開發、經濟交流(物質文化)、文學藝術以及宗教信仰等。」《閩國》敘述政治史的部分大約只占全書的一半,其餘篇幅則留給了經濟、藝術和宗教。
在「朝廷支出與賦稅」這一小節,薛愛華從經濟角度解釋了閩國滅亡的原因。
王審知之後,閩國所有君主都面臨財政入不敷出的局面。《資治通鑒》記載,末代皇帝王延政表面上有意效仿王審知的簡樸,可他任命的收稅官楊思恭卻十分善於為君主聚斂財富,得名「楊剝皮」。「楊剝皮」不僅任意增加稅收名目,還將魚類、食鹽、蔬菜、水果的稅收翻倍,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為《資治通鑒》作註的胡三省因此認為:「帝國的衰落與其歸因於對南唐戰爭的失敗,不如說是楊剝皮苛捐雜稅的結果。」
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總與民生狀況關係密切。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幾個政權相對安定,經濟實力也相對較強。閩國後期雖多次發生宮廷政變,但基本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文學藝術因此擁有發展的土壤,上承唐詩,下啟宋詞,連接作用不言而喻。
五代十國地圖
十國橫向比較來看,閩國的文學成就比南唐、前後蜀稍遜一籌,但也湧現出一批傑出文人,其中名氣最大者當數從長安遷入福建的韓偓,還有黃滔、徐夤、翁承讚三位莆田人,他們極大地改觀了福建本土的文化面貌。畢竟在此之前,與中原等地相比,福建一向被認為是文教不達的化外之地。
除了文學外,10世紀福建的建築、造像等藝術形式都是宗教信仰的衍生。「湖田種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中七塔萬枝燈。」宋人謝泌用這首詩描繪了當時福建宗教活動的盛況,從中可以看出,佛教是閩國的主流信仰。
薛愛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強調,「雖然對於佛教教義的狂熱貫穿了整個閩國統治時期,但至少王延鈞和王繼鵬的朝廷,是由道教徒和道的觀念所支配的。」王延鈞、王繼鵬這對骨肉相殘的父子,任用道士作為自己的心腹大臣,沉迷巫術符咒之事,修建了大量富麗堂皇、耗費民脂民膏的道教宮殿,當然也為後世留下許多可供鏡鑒的荒唐故事。
《閩國:10世紀的中國南方王國》
(美)薛愛華 著
程章燦 侯承相 譯
後浪·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8月
編輯 | 鄧曉偲
實習生 | 施歌
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