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決勝時刻》:在震撼與溫情中見證歷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寧海強,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國家一級導演。曾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全軍電視劇「金星獎」等。2015年,執導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獻禮影片《百團大戰》;2016年,執導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勇士》;2017年,執導慶祝建軍90周年的獻禮影片《中國藍盔》;2019年,與導演黃建新共同執導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影片《決勝時刻》。

記者:寧導您好,您一直都在拍攝軍旅題材和重大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像電視劇《壯志凌雲》《彈道無痕》《戰將》,電影《勇士》《百團大戰》《中國藍盔》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這次又執導了《決勝時刻》。對於這類題材的把握您有哪些經驗或是原則?

寧海強: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首先是對其歷史真實性的把握。這類題材有其特殊性,它承載了記錄、介紹我們黨史的功能,所以這類題材的作品告訴大家的肯定得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只有真實才能吸引觀眾並且讓觀眾信服。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不只是介紹歷史,觀眾如果只是要學習歷史知識,那去查閱權威史料就行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畢竟是藝術作品,所以我們還得把史學思維轉化為藝術思維,要用藝術的手段再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樣才能打動感染觀眾。

以《決勝時刻》為例,它把鏡頭對準1949年的香山,以幾個重大歷史時刻串聯劇情,還原毛澤東在這里會見民主人士、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歷史重要節點,這一段歷史本身就非常精彩,驚心動魄,有很強的可看性。開拍前,我們的編劇何冀平老師用四個月的時間研究了數百萬字的史實資料,梳理出香山這段歷史的脈絡和豐富細節,在此基礎上來精心打磨劇本。然後我們再用藝術的電影的手段不斷地去和歷史對位、碰撞。片子雖然講述的是和平談判、渡江作戰、新中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但更多的是宏大歷史中生動的細節切片,像談判桌上精彩的辯駁、國民黨方面人物的心路歷程等情節;片子在聚焦宏偉歷史和革命偉人的同時,植入小人物,如警衛員陳有富、小戰士田二橋等。你想想,在那個戰爭年代,有多少無名英雄和小人物流血犧牲,片中虛構的小人物其實就是這些人的化身,如此一來,大人物與小人物有一種內在的情感上的連接,讓觀眾也會有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並從人物情感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們去北京香山的雙清別墅實景拍攝時發現,雙清別墅的前面突然多了欄桿,前幾年是沒有的,為了考證1949年雙清別墅到底有沒有欄桿,劇組又去查了相關的資料,的確是有欄桿的。拍攝的過程也是一次更新對歷史認知的過程,當進入到真實的歷史細節中時,我們對於當年那段光輝的歷史就有了更多的感悟和認識。雙清別墅前有一個池子,影片中毛澤東站在池子前,周恩來問他感覺如何?毛主席回答,很像是家鄉韶山沖老屋前的池塘。簡簡單單的一次對話,體現了毛主席此刻的思鄉之情,把他真實的情感展示出來了。如果沒有真實的池子,就很難想像那樣的畫面。

記者:《決勝時刻》中兩場戰鬥的拍攝工作主要由您負責,一場是渡江戰役,一場是解放軍炮擊英國軍艦「紫石英」號。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您是如何理解和表現這兩場戰鬥戲的。

寧海強:在拍攝前,博納總裁於東和我多次交流這兩場戲,就覺得要讓這兩場戲根據劇情的展示,達到一種極致,由此感染觀眾,讓他們動情動容。尤其是海戰和陣地的炮戰,一定要打出中國軍人的氣概,要打得解氣、打得提氣,面對不聽警告依然在長江上耀武揚威的英國軍艦,我們給予了堅決勇敢的回擊,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自尊。

在多年拍攝戰爭戲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戰爭戲可以拍出多種多樣的類型,殘酷的、悲壯的、激烈的、機智的,等等,但不管什麼類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代入感,讓觀眾好像進入了這場戰爭,始終跟著戰爭中的人物走。那麼要有代入感就不僅要拍出戰爭場面的宏大,還要更深刻地去表現戰爭中的人。其實戰爭的氣氛營造並不難,只有戰爭中的人物刻畫到位了,才最能打動觀眾的心,觀眾才能深刻地感知戰爭的殘酷和感懷當下的美好與來之不易。在渡江戰役中,曾在毛主席身邊做警衛工作的田二橋,作為旗手參加了渡江戰役。當他沖上江岸,把紅旗插上江陰要塞的頂端時,突然被敵人子彈擊中,他用盡最後的力氣護住紅旗,周圍的戰士也冒著彈雨沖上來,共同保衛紅旗。片中通過他的犧牲,在領袖和普通戰士之間構建起了情感的紐帶。而且他的犧牲是有著積極和進步意義的,因為他本只是一個農村的窮孩子,但為了更多人的美好生活,他毅然參加戰鬥不幸犧牲,成為了革命戰爭中眾多有名無名英雄中的一員,這讓戲中的毛主席、李訥和戲外的觀眾都動容不已,從而巧妙又自然地將普通人的命運與歷史大事件渾然天成地扭合在了一起。總之,以往的戰爭電影,在戰略、戰役、戰鬥三個層面往往都是獨立的,但《決勝時刻》則是通過人物之間情感上的緊密連接,讓領袖和普通人物之間有了互動和交流,這樣就把戰爭場面提高到了人物的高度,也讓這兩場戰役更有情感的張力。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要想讓那種生與死的抗爭、英雄們的壯舉充滿著激情在片中迸發,是需要創作者本身充滿一種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懷。

記者:您反復提到了人物刻畫,看過《決勝時刻》的觀眾不難發現,影片中的人物特色都很鮮明,而且讓小人物和革命偉人在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中並肩而行。能不能具體談談主創人員是怎樣考慮的?

寧海強:確實,《決勝時刻》在人物塑造上是有獨特之處的。何冀平老師在創作劇本時,考慮到這是一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認為影片應該具有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全民代入感。所以,電影故事中的人物關係設置,除了這段特定重大革命歷史中必須濃墨重彩刻畫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革命偉人形象之外,還必須要有生動的性格化的普通人形象,而且要在偉人和普通人形象之間構建非常自然的人物關係。電影的監制兼導演是黃建新老師,他歷來就特別注重人物塑造,他覺得主旋律影片要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不僅要靠視覺支撐,更要靠豐富的人物塑造。創作《決勝時刻》時,我們在展現生動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用情感推動故事發展。像陳有富、田二橋以及新華電台播音員孟予等三個普通青年人與毛主席情感互動的橋段和眾多情感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其中,毛主席為陳有富和孟予的戀愛牽線搭橋的橋段,田二橋犧牲後毛主席看著田二橋帶血的遺書和遺像潸然淚下的細節,都讓人非常感動。與小女兒李訥嬉戲的橋段等,也成為挖掘和渲染偉人豐富的情感世界的另一個重要亮點。

還有對周總理的塑造,我們熟知的周恩來是為黨為人民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但在這部戲中,周總理的形象會更為立體和豐滿。談判桌上,周恩來與自己亦敵亦友的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張治中一句「國共之爭是兄弟之爭嘛」,讓周恩來大怒,當即拍案而起,嚴正地斥責了張治中:「這是革命和反革命之爭!你們難道像兄弟一樣對待我們了麼?你們國民黨從1927年算起,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這筆帳人民是要清算的!」但在談判桌下,周總理以情動人規勸張治中,展現出兄弟情誼。

所以《決勝時刻》在人物的刻畫上都是生活化、接地氣的,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都很親切可愛,而且每個人物身上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另外,電影還有一個特別的驚喜,那就是經過修復的彩色版開國大典真實歷史影像。這將是觀眾們第一次在國內大銀幕上見證這一盛典的彩色影像,是主創團隊獻給觀眾的一份誠意,也是給祖國的一份獻禮。開國大典曾攝制的彩色影像因為意外大火沒能保存下來,我們以前看到的畫面都是當時僅存的一些黑白畫面,這次修復影像也彌補了這一遺憾。

記者:您為什麼對軍旅題材如此情有獨鐘?

寧海強:這和我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我生於海島,長於軍營,我父親是一名海軍艦長。我打小伴著大海和軍營長大,所以對軍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小的時候,每天伴隨我的是嘹亮的起床號和整齊劃一的訓練口號。這兩個聲音在我童年記憶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直到現在,我腦海里還經常閃現海島士兵在登船的時候,向艦艇懸掛的軍旗、國旗敬禮的畫面。我還記得十歲那年的一天,我跟著母親到海港去迎接父親從上海接回的一艘大軍艦,看見父親和水兵們披著雨衣站在甲板上,海風獵獵,雨衣隨風飄蕩,威風無比……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從那時起,我心里就升騰起做一名軍人的夢想。

後來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八一電影制片廠,我就選定了自己喜好的軍事題材作為創作的方向,感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不斷地把中國軍人的風采通過螢幕、銀幕展現給大家。另外,影視劇的本質就是引發觀眾的共鳴,引發觀眾對歷史的敬仰和思考,思考今天的來之不易,知道該珍惜什麼。那麼,在影片中展現戰爭的殘酷性,就是希望有一天沒有戰爭,人們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也希望大家都能夠謹記,只有咱們國家強大了,才能讓和平永續下去。(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張歡)

電影《決勝時刻》:在震撼與溫情中見證歷史 歷史 第2張

電影《決勝時刻》:在震撼與溫情中見證歷史 歷史 第3張

電影《決勝時刻》:在震撼與溫情中見證歷史 歷史 第4張

電影《決勝時刻》:在震撼與溫情中見證歷史 歷史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