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博陵清河
編輯:莉莉絲
當代日本對於中國的三國歷史的興趣可謂是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日本國內光是「三國俱樂部」就有幾百個之多,與三國相關的動漫、遊戲等等已經超過百部之多,如《三國英傑傳》、《真三國無雙》等,設有專門的三國課堂和三國知識考試等,還經常把他們的戰國時期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
-
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
-
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
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兩個歷史時期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加上日本從唐代以來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自然容易將二者聯想在一起。
雖然日本戰國時期經常被我們國內的網友譏諷為「村與村、縣與縣之間的械鬥」,但客觀來說,除了戰爭規模較小以外,日本的戰國時期的歷史確實算得上精彩紛呈,並且與中國的三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
上圖_日本戰國時期地圖
上圖_ 中國的三國版圖
一、時代背景相似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全國大旱顆粒不收,由此爆發了黃巾起義。但是,腐敗無能的東漢朝廷無力鎮壓起義,便允許地方自主招兵買馬平定叛亂,由此地方州郡就開始脫離中央掌控,董卓進京之後更是形成了皇帝失去權力、淪為傀儡的軍閥混戰局面,再後來曹操更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下迅速崛起,成為東漢末年勢力最大的諸侯,赤壁之戰以後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始也是源於一次內亂——應仁之亂,不過應仁之亂並不是農民起義,而是當時日本的實際掌權者室町幕府統治下的各個守護大名(大名是古代對日本封建領主的稱呼,可以理解為中國古代的諸侯。而所謂守護大名,則是指被幕府將軍封為守護職的封建領主,相當於幕府將軍的直屬大名。)之間的內鬥。應仁之亂直接導致幕府將軍和守護大名的沒落,地方上的真正有實力的大名開始崛起,進而產生了各大名之間相互兼並鬥爭的戰國時代。
因此,三國時期和日本戰國時代都是在內亂的背景下,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各個諸侯之間相互兼並,最高統治者淪為傀儡,中國的皇帝被「挾天子以令諸侯」,日本的幕府將軍則被「上洛」(日語中的上洛,主要意思是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別稱就是洛陽。「上洛」在古代日本主要是用於形容實力最強的大名集結大軍開往京都表明地位的過程)。
上圖_赤壁之戰
二、人物經歷相似
三國時期和日本戰國時代都湧現出無數傑出的政治軍事家,而且兩個時代的很多人物經歷相似。最為典型的當屬曹操和織田信長了,兩人的經歷有眾多的相似之處。
兩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性格放浪,不被世人看好。
-
據《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年少時任性貪玩、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愛學習,世人普遍認為他沒什麼才幹(唯獨南陽的許劭評價他「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而據日本近代文史學家山岡莊八的著作《織田信長》的記載,織田信長年少時也是不循規蹈矩,不講禮儀、遊手好閒,四處尋釁滋事、打架鬥毆,還因此得了一個外號——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尾張國在今天日本的名古屋)。
兩人都極具政治、軍事才幹,實施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取得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
上圖_曹操(155年-220年)
-
曹操將西漢時期軍隊戍邊屯田的制度發揚光大,大力推行屯田制,並借助兵農合一解決了當時戰爭中急需的軍糧問題,還實行「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的發掘提拔了一大批人才,使得自己身邊「戰將如雲,謀士如雨」;
-
織田信長則將火器大規模用於戰爭,並利用自己的根據地尾張、美儂兩國人多物豐的特點,推行兵農分離、建立職業化軍隊,並實行「檢地制度」,即縮小諸勢力的領地,透過固定對諸勢力援助的方式,降低其在地方的主體地位,有效防止了地方勢力擁兵過重的現象。
-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通過奇襲烏巢,以2萬兵力擊敗袁紹十幾萬大軍(官渡之戰交戰雙方的軍隊數量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曹操軍隊數量遠遠少於袁紹軍隊,二是《三國演義》中袁紹七十多萬大軍,曹操七萬多軍隊的數量根本不可能,純屬胡說八道。),從而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
-
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合戰中通過下大雨的天氣奇襲,打了今川義元一個措手不及,以4000多兵力擊敗今川義元2萬多軍隊,進而瓦解了當時日本東海道的霸主今川氏,實力大增,為日後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上圖_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師,「日本戰國三傑」之一
兩人都玩得一手好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均被自己所控制的傀儡反抗過。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開始借助皇帝的名義征討四方,占據了政治優勢;漢獻帝劉協不甘心曹操的控制,策劃了著名的「衣帶詔事件」,意圖聯合董承、伏完、劉備、種輯等人謀殺曹操,奪回權力,可惜的是還未執行便因事情泄露而失敗。
永祿11年(1568年)9月,織田信長擁護室町幕府將軍第十二代將軍足利義晴的次子足利義昭為第十五代將軍(第十三代、十四代將軍分別是足利義輝、足利義榮),成功上洛,並得到了美儂齋藤氏、北近江淺井氏、南近江六角氏等大名的支持,加快了其「天下布武」的戰略目標。足利義昭忍受不了織田信長的專權跋扈,便糾集了上杉謙信、毛利輝元、本願寺顯如、武田信玄等大名起兵征討織田信長,這便是著名的兩次「信長包圍網」,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都被織田信長給突破了,足利義昭被逐出京都、地盤也被織田信長吞並。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曹操挾持的「天子」是中國古代擁有實權的皇帝,是名副其實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日本的「天子」——天皇卻早在1185年鐮倉幕府建立之時就已經淪為了傀儡,直到應仁之亂爆發的前夕,日本都處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之下,「挾天子之人」是幕府將軍。因此,織田信長挾持足利義昭為傀儡,就神奇地變成了「雙重挾」,即「挾‘挾天子之人’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能說此時日本的天子太過於苦逼了。
上圖_織田信長 的霸業和群雄割據 1549-1582
兩人都在盛榮之時遭遇突變,而且都在生前壯志未酬。
曹操統一北方、降服劉琮、占據荊州之後,氣勢正盛,卻在赤壁之戰遭遇慘敗,雖然實力尚存,且又先後攻滅了馬騰、韓遂、張魯等多個諸侯,統一了大部分的天下,但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之時也沒能剿滅孫權、劉備,未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織田信長則在1582年6月,自己統一大半部分日本,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遭遇了本能寺之變,被自己的心腹家臣明智光秀反叛而被迫切腹自盡(織田信長在本能寺的具體死因,以及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眾說紛紜,但織田信長在這場變故中死了是毫無疑問的),織田信長一死,其家族勢力很快瓦解,自己「天下布武」的戰略也就此終結。不過,其主要部將羽柴秀吉(豐臣秀吉)繼承了其大部分遺產,在此基礎上統一了日本。
將曹操與織田信長的相似之處進行對比的話,會發現袁紹與今川義元兩人也有諸多的相似之處:袁紹充分將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發揮到極致,攻滅公孫瓚之後成為漢末最大的諸侯,卻在極盛時期輕敵被曹操所敗,進而病死,河北也被曹操占據;今川義元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今川氏的勢力拓展到了遠江、駿河、三河及尾張南部,成為當時日本東海道的霸主,卻也在極盛時期因輕敵被織田信長所敗,身死國滅。
上圖_袁紹(?-202年),字本初
第三,結局相似。
三國時期的最終結局是爭鬥數十年的魏蜀吳三方均未能成功統一,而實力最強的曹魏政權在傳至第四代曹芳時,被隱忍數十年的權臣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之後奪取了權力。司馬懿及其子孫在曹魏強盛的國力基礎之上,成功滅亡了東吳和蜀漢,一統天下,建立西晉王朝。
日本戰國時代的結局是,織田信長的心腹家臣、出身寒微、外號「猴子」的豐臣秀吉在織田信長的基礎之上成功統一日本,但卻因一系列昏招(姑息德川家康、發動入侵朝鮮戰爭等)未能成功延續下去,僅僅統治了日本8年之後就去世了。隱忍了數十年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迅速發難,於1603年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了戰國時代。
可以說,三國時期和日本戰國時代的最終贏家都是憑借著隱忍和長壽而最終成功的,而德川家康更是得到了「烏龜」的綽號。
上圖_德川幕府 統治下的日本
上圖_西晉版圖
然而,如果將時間繼續往後推的話,三國時期的最終結局與日本戰國時代的結局應當是完全相反的: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僅僅在統一天下37年之後便因內亂而迅速滅亡,開啟了長達200多年戰亂分裂局面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結束戰國時代之後,開啟了日本長達200多年和平統一局面的江戶時代。
三國時期的歷史精彩紛呈,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更是成為近現代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人們經久不衰的話題。相對而言,日本的戰國時代就遜色太多了,不過日本戰國時代也流傳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話題,例如「生的太早毛利元就」、「上杉謙信是男是女」、「德川家康在馬上嚇出屎」、「滅佛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等等等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對於研究日本歷史乃至日本這個國家都很有幫助。
參考資料:《織田信長》《三國志》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