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春節即將到來,假期中各家之間走親訪友是常事。生了孩子後,更是要帶著孩子走親訪友。
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驗,春節帶孩子走親訪友,一進門,就會有一大堆親友圍上來,熱情的與寶寶打招呼,有的親友還會積極地湊過來,親親寶寶,甚至把寶寶從父母手上抱走。
這個時候寶寶卻往往不領情,表現得特別膽小,有的寶寶會縮在媽媽懷里,一雙眼睛警惕的看著周圍的一切,有的寶寶甚至會嚇得大哭起來。
當寶寶的表現差強人意時,有的父母能接受,把寶寶緊緊抱著懷里。有的父母卻會覺得孩子讓自己沒面子,如果親友們此時再火上澆油,嘲笑幾句:「這個孩子怎麼像沒見過世面似得,這麼膽小。」「你們家孩子寵得太嬌氣了,一點禮貌都沒有。」有的父母就會很難堪,把怒氣對準孩子,甚至故意把寶寶推給陌生人。
我就認識這樣一位父親,春節他帶孩子走親戚,孩子表現得特別膽小,這位父親就故意給陌生人抱孩子,孩子被嚇得大哭,父親氣的破口大罵,甚至把孩子扔在地上,任由他哭鬧。後來孩子好不容易被哄好了,父親卻越想越氣,覺得孩子這樣太膽小了,這樣下去對孩子性格塑造不好,那個春節,他天天帶孩子出門走親訪友,並故意把孩子丟給陌生人。結果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讓寶寶更大膽,孩子越來越焦慮,常常晚上無法入睡,最後孩子一看見陌生人,就面無表情,一句話也不說。
除了打招呼外,假期與長輩在一起時,不少父母為了顯得孩子聰明學的多,會讓孩子表演些技能;有些長輩親戚逗孩子玩也會提出讓孩子表演換取糖、禮物等;表現好的孩子會被誇聰明乖巧,表現不好的孩子則會被責備無能太慫。
帶孩子出門原本是開心的事情,最後卻變成一家人的糟心事。
◆ ◆ ◆ ◆ ◆
陌生環境讓孩子更膽小
在陌生的環境里,表現得特別膽小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半歲以上的孩子,自我認識和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開始有了明顯記憶力,他們能區分親人和陌生人,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的事物,並產生不同的反應。在熟悉的環境中,面對自己熟悉的人,他們會本能的有一種信任和依戀。但陌生環境和陌生人,他們無法建立信任和依戀,就會產生恐懼,排斥的心理。所以看到陌生的面孔、到達陌生的環境時,嬰兒會本能的感到恐懼。這就是嬰兒的「陌生人焦慮」心理。
這樣的心理一般會持續到2-3歲,孩子內在安全感構建完成後,他們才能自如地面對陌生人與陌生環境。因此,當孩子在陌生的環境里表現得特別膽小時,父母一定要放下對孩子的要求。
在陌生的環境中,即使是自己的娘家或婆家,只要孩子不經常去,爸媽最好都把孩子緊緊抱住懷里,先讓寶寶知道他與爸媽在一起,有爸爸媽媽保護他的安全。
如果孩子有哭鬧,爸爸媽媽更要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以及由此引發的哭鬧行為,耐心的陪伴孩子。這個時候身邊可能會有聲音,責備爸媽太寵孩子,以致孩子這麼嬌氣。面對這種情況,爸媽內心一定要強大,要真實理解寶寶的需要。只有孩子獲得了安全感,他才會逐步放鬆,自如地面對陌生的環境。
仔仔8個多月第一次跟我回老家,一進家門,我的姐姐姐夫哥哥嫂嫂以及外甥侄女全圍過來,看見這麼多陌生的面孔,仔仔嚇得哇哇大哭起來,我趕緊把他抱到一個安靜的房間里,耐心地哄他,幫助他的情緒平穩下來。然後我告訴她們離仔仔遠一點,與他保持安全距離,等他逐漸習慣陌生環境後,再靠近。沒多久仔仔的情緒就平復下來了,大家再靠近他也不害怕了。
絕對不能為了盡快克服認生而讓別人把孩子抱來抱去,更不能把孩子放在媽媽不在場,全是陌生人的地方,這樣做不僅會加長孩子認生的程度,而且還會對原本牢固的母子依戀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孩子大一點後,對陌生人的焦慮會表現為不打招呼,這會讓父母覺得沒面子,有時候父母會惱怒得拍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禮貌?怎麼一點規矩也不懂?」然後強迫孩子打招呼。
其實這依然是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的正常表現,好的做法是進門前、或來人前,跟孩子介紹清楚對方的身份和關係、稱呼,以及性情,讓孩子了解、做好鋪墊以後,一般孩子都可以做到「禮貌」,如果現場沒做,大人最好精明的把話題轉到別處,給孩子留餘地,私下再溝通。
◆ ◆ ◆ ◆ ◆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你的面子
我的兒子仔仔剛會說話的時候,特別喜歡與人打招呼,見到陌生人,他都會大聲說:「你好,你好!」,他尤其喜歡與老人打招呼,見到任何年紀大一點的,他都會主動跑過去。
但到了4歲左右時,有一天,他突然不主動開口打招呼了,遇到陌生人不打招呼也就算了,有時候是很熟悉的朋友,迎面碰上,他也低著頭,不說話。
如果強迫他開口,他大多數時間會低著頭緊閉著嘴巴,強迫他開口,他也會不做聲,弄得大家很尷尬。剛開始我挺焦慮的,批評他說:「仔仔,你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呢?下次要記得跟別人打招呼哦。」但他只是默默的抬頭看看我,下次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去親戚家拜年時,我特別提醒他要叫人,並警告他說如果他不叫,就不理他了!到了親戚家,他卻無論如何不肯說話,我拉著他,說:「你快叫人啊!」他憋了半天,依然沒叫出口,這讓我特別尷尬,好在親戚趕緊不在意地說:「沒事沒事。」並安排他去跟小朋友玩,尷尬才就此化解。
從親戚家回來的路上,我又拿這件事批評他,說他這麼做更沒禮貌。
仔爸實在看不過去了,對我說:「你幹嘛對他那麼兇啊?去別人家不打招呼確實不太禮貌,但是你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你對待他的方法?雖然是親戚,但是對他來說卻是從沒見過的陌生人,對孩子來說,對陌生人有戒備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要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你至少應該在出門之前先耐心解釋,用他理解的方法讓他知道我們為什麼去這個人家里,他為什麼要叫人吧?你什麼都沒做,就只一臉嚴肅地讓他叫人,他現在的方法就是他能想到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了,你為什麼還批評他呢?如果你也一天到晚像提線木偶一樣被我指揮著跟這個打招呼,跟那個打招呼,而這些人跟你根本就不認識,你是什麼感覺呢?」
仔爸的一席話講得我啞口無言,我發現自己確實太在乎這件事。那天以後,我開始注意起來,改進方法,一方面不再強迫仔仔與人打招呼,另一方面經常給仔仔用繪本或玩偶演示遇到親戚朋友、陌生人可以怎麼做,當然,我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行為,要孩子做到自己必須先做到。
慢慢地,當我開始改變後,仔仔也發生了改變,他不叫人,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過了這個階段,又會主動與別人打招呼了。
◆ ◆ ◆ ◆ ◆
問候禮儀重在引導
相互問候的禮儀是和諧的人際關係所必需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滿臉笑容地和自己打招呼的孩子。當孩子遇到父母以外的其他人,能養成有禮貌地打招呼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不肯打招呼呢?
有的孩子是因為個性的原因,那些天生個性害羞的孩子,對陌生人會有強烈的拒絕感,或者非常害羞,這樣的孩子遇到大人時,不會高高興興地打招呼,而是經常躲在媽媽身後。
有的孩子則是因為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禮儀,所以才不會問候別人。問候禮儀是一種生活習慣,如果父母經常親切的與人問候,孩子就會自然模仿。如果父母自己不願和別人打招呼,孩子當然難以學會問候別人。
當孩子進入4歲左右時,會階段性地出現不與人打招呼的情況。家長不用過於著急,更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不懂禮貌的標籤。有些家長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就會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不懂禮貌,這樣其實很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反而更不喜歡與人打招呼,甚至可能給孩子造成留下心理陰影。
我的一個朋友特別害怕與人打招呼,尤其是一些權威人士。有時候迎面碰到主管她會緊張得手足無措,朋友告訴我這都是小時候父母強迫他與陌生人打招呼造成的。她不打招呼,就被父母批評指責,只要一見到父母與陌生人打招呼,她就緊張得不得了。長大後,這個毛病也沒有改善。
◆ ◆ ◆ ◆ ◆
讓孩子學會問候也要講求方法
孩子的行為習慣是逐步養成的,希望孩子與別人打招呼,父母就要講求一定的方法:
1、父母要主動問候別人
隨著孩子一點一點的長大,孩子會說的問候語越來越豐富。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熟知在不同情況下,如何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各種日常用語。他們自己也會有使用這些問候語的欲望,此時,父母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孩子就會在生活的場景中逐漸掌握如何使用這些語言。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父母自己要主動問候別人,讓孩子知道問候別人是件快樂的事。孩子只有看到父母和別人打招呼時發自內心高興的樣子,他才願意主動和人打招呼,並且才能愉快地有問有答。
2、先讓孩子與自己喜歡的人打招呼
對於那些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如果要求他打招呼,只會讓他更加抵觸。一般來說孩子都會有特定的喜歡對象,當孩子表現出對某類人特別的好感時,父母可以抓住機會,讓孩子練習向這個特定的人打招呼。例如,發現仔仔喜歡老爺爺老奶奶後,每次我們先只讓他與熟悉的爺爺奶奶打招呼,當然我們自己會主動先問候他們,看見我們的樣子,仔仔慢慢也模仿起來,後來遇到他不認識的爺爺奶奶,他也會主動打招呼。
3、增加孩子和其他大人接觸的時間
孩子如果不喜歡陌生人,父母就需要創造機會,增加他和其他大人相處的時間。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接觸陌生人。例如,帶著孩子經常與其他小朋友的媽媽見面,讓孩子們一起玩,或一起旅行,減少孩子見到陌生人的壓力,也可以帶他參加公司同事的聚會,讓他放鬆地見到父母之外的大人,這樣的機會多,孩子越容易養成問候別人的好習慣。
4、孩子不喜歡與人打招呼時,父母不要強迫
有些孩子特別內向害羞,即使父母如何引導,他們都不肯與人打招呼。父母此時不要責怪孩子,孩子當時也許在做著與人打招呼的心理準備,猶豫了,還沒來得及開口就錯過了問候的機會。當孩子準備好之後,就會主動打招呼了。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咨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髮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