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張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2張

<學堂百科>小知識、多看點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計白當黑

編輯:莉莉絲

英國地理學家柯尼希(V. Cornish)對首都的地理條件,提出了自然倉庫、交通樞紐和要塞等要素。在中國的眾多城市,西安完全符合要求,但它又與「天子中而處」的傳統觀念相違背。自古以來,西安以「形勝」著稱,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均在此定都,籍此躋身「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的長盛不衰,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地理「密碼」呢?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3張

上圖_西安鼓樓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4張

上圖_西安古城牆

  • 破譯第一步:自然倉庫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將柯尼希的「建都三要素」和中國古代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逐步破譯西安「形勝」的密碼。柯尼希認為首都附近應該滿足資源豐富、糧食充足的要求。西安地處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偏南,東西長約204千米,南北寬約116千米,面積101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4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可以說當地的自然條件杠杠的。

西安所處的關中平原,東西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4.7萬平方公里,由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而成。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灌溉完備,物產豐富,小麥占耕地面積超過50%,是古代重要產麥小區,此外,玉米、豆類、蔬果等作物均有種植。

地理名著《禹貢》稱關中為「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史記·留侯世家》進一步強調: 關中平原「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唐太宗李世民在《帝京篇》中豪言:「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有了關中平原為依托,西安足以躺贏。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5張

上圖_南北朝時期 長安的位置所在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6張

上圖_長安地理位置示意圖

  • 破譯第二步:交通樞紐

自然倉庫只是西安地理優勢的一部分,當地的交通網路同樣得天獨厚。往東有三條路:

一是沿渭河南岸東出函谷關的函谷道,能夠通達黃河中下遊和江淮地區,進而北上遼東或南下閩粵。

二是自東北出蒲津關,直達汾晉燕代的蒲津道。

三是沿東南灞河和丹江谷地出武關的武關道,經此可以通往荊襄、江南和嶺南。隋唐時期,諸多官宦雅士由此道入仕赴任、遊學入京,故此人稱「名利路」。

在西安南面有子午道和儻駱道,這兩條道路貫穿秦嶺,經漢中與褒斜道和陳倉道相連,是入蜀的必經之路。出西安往西,便是鼎鼎大名的絲綢之路,經河西,入西域,跨越帕米爾,溝通中亞和西亞,抵達地中海沿岸。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路程短,運力強,是關中平原聯繫北方河套地區的重要道路之一。

西安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等八條河流,有「八水繞長安」之稱。漢唐時期,曾疏通西安周邊的渭、灞、滻等水系,使之與黃河連接,此舉極大的促進了水運的發展,糧食等物資紛紛運抵西安,促進了當地的商業繁榮。《新唐書·食貨志》記載:開元二十一年「凡三歲,漕運七百萬石。」刷新了漕運的最高記錄。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7張

上圖_左圖示意長安城的位置,右圖示意長安城周圍的河流和水渠分布.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8張

上圖_西安的水系分布

  • 破譯第三步:要塞

僅有優越的自然和交通條件是不夠的,西安還要具備堅固的防禦能力。漢唐時期,西安歷經戰亂,數次興廢。明朝時期,西安地位雖有下降,仍然引起朝廷的關注。洪武年間,朝廷歷時八年,修建了周長約13.79公里,高12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5至18米的城牆,分別由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據統計,明朝西安城牆有敵樓98座,垛口高2米,總計5984個。護城河寬約30多米,深12-15米,城牆內有6米寬的馬道和六處斜坡,方便守軍調動兵力。

明朝城牆有四個城門,每座城門由吊橋、閘樓、箭樓、甕城、正樓等組成。吊橋溝通內外,閘樓觀察敵情,箭樓遠距禦敵,箭樓和正樓之間有城牆相連,形成甕城,對突破吊橋的敵人,造成「甕中捉鱉」之勢。正樓是城門的最後一道防線。五位一體的防禦體系,使西安成為一個要塞,令敵人望而生畏。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9張

上圖_漢代長安城

  • 破譯第四步:天子中而處

柯尼希的三要素只是一方面,中國傳統思想對西安有著更接地氣的理解。《呂氏春秋·慎勢》有言:「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當時的有識之士就有「居中治國」的觀念。思想家荀子從禮制的角度出發,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以地理中心控制全國,是理論上的最佳位置。

然而,在實踐中,統治者發現政治需求往往比地理中心更重要。他們選擇政治根基最為牢固的地區,作為自己的執政中心。西安所處的關中平原,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產生了發達的農耕文明。不僅如此,西漢學者桓寬在《鹽鐵論·非鞅》中明確指出:「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關中平原具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進可控制山東諸侯,退可擁兵據險自保。在巨大政治利益的驅動下,西安凸現出強大的戰略優勢。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0張

上圖_ 陜西省陜北、關中、陜南分區圖

  • 破譯第五步:關中形勝

桓寬的論斷並非空穴來風,實際上,關中平原才是柯尼希眼中真正的「要塞」。關中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關中平原的安全和穩定,由函谷關(後由潼關代替)、大散關、武關、蕭關等四塞拱衛。四關的建立,「八百里秦川」才有了「關中」之名。

戰國時期,秦國憑借「崤函之固」,數次擋住了山東六國的進攻。漢初,帝都未立,婁敬建議:「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張良也主張:「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兩人不約而同地達成的共識。

東漢史學家班固的《西都賦》中,對西安「形勝」進行了歸納:「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湧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地之隩區焉。」在統治者看來,西安綜合了諸多優勢,確屬王朝的龍興之地。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1張

上圖_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

經過五個步驟,從政治、經濟、軍事、地勢、交通等方面,破譯了西安「形勝」的密碼。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他對西安仍然心心念念,認為「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而明朝學者繆希雍《葬經翼》一針見血的指出:「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時至今日,西安仍然在西北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葬經翼》《西都賦》《鹽鐵論·非鞅》《呂氏春秋·慎勢》《新唐書·食貨志》《史記·留侯世家》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2張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3張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4張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5張

讓「西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地理優勢,具體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 第1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