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期導讀: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曾仕強先生的第四篇專欄文章,主題為「中國式管理的居中性」。居中的目的,在於隨機策應四方八面蜂擁而來的壓力,既不能專橫強制,也不能屈膝降服。
-
中華文化的「居中性」
-
中國式管理的「居中性」的三大要點
-
既不能專橫強制,也不可屈膝降服
本文是2019年2月推送的第1篇乾貨,計2348字,閱讀時間6分鐘。
文丨曾仕強
來源丨《培訓》雜誌2007年6月刊
01
所謂「居中性」
其實從上古時代就開始了
黃帝是大陸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與大陸歷史的開始以及中華民族的初期形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黃帝的名稱依據唐代司馬貞的說法,是因為黃帝「有土德之瑞」,而土色黃,所以稱為黃帝。
中華民族大學問
在古代陰陽五行思想中,土德的方位是中央,因此黃帝也叫做「中央之帝」,那時候華夏民族繁榮昌盛的地區便稱為中原。
古人把國家稱為社稷,「社」指社神,也就是土地神。而「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由於古人對國土的深厚感情,所以稱為社稷。流傳至今,現代人喜歡把大地比喻成「母親」,把祖國也稱為「母親」,其意義是相同的。
人非土不立,對於土的尊敬和重視,正是不忘本的象徵。根據大陸古代地貌學的觀點,把土地劃分為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類稱為五土。後來引申為五方,也就是東、南、西、北、中,分別以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來表示,叫做五色土。
中華民族的學問,大多起源於早期人們通過觀察宇宙的自然現象,獲得若干知識,逐漸累積而成。人們站立的地方,放眼向前後左右望去,很容易發現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方位,加上自己所站立的中央位置,構成五土或者五色。自己站立的地方,相對於其他四個方位,自然成為中土,也就是中央的位置。
在黃帝的時代,經歷了阪泉和涿鹿兩場當時驚天動地的大戰,後來建國於有熊(現河南省新郢縣)。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安定和諧的環境,因此奠定了華夏民族在中原地區繁榮深長的良好基礎。
生活穩定之後,黃帝和臣子們致力於各種發明,除了提升衣食住行等生活技能,更擴展到歷法、文字和武器,使大陸古代文明大幅度超越四部的民族。
從文化的水平來看,東方為夷、南方為蠻、西方為戎、北方是狄。這並不是種族歧視,而是文化發展的高低。
02
中國式管理的「居中性」
就看主管能不能做到這三點
我們不但不欺辱、侵略輕視外族,反而對於鄰近民族的文明促進,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由上所述,我們知道中國式管理的居中性,至少有以下三大要點:
營造安定和諧的工作環境
任何組織的主管者,都有責任創造安定和諧的工作環境,使員工能夠真正地樂在工作,從而持續發展。眾所周知,人類必須群居,彼此應該互相信任、互相協助。
因此,安寧和諧的社會環境便成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主管者的主要工作,即在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氛圍。春秋戰國時期,學者輩出,各自著書立說。諸子百家的言論,共同的目標實際上都在於此。
-
「儒家型」主管 推己及人
儒家孔子講究的是柔術。主管者學習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品德修養,誘導組織成員活學活用,直接把知識落實在日常言行當中,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他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德修養來提升人的價值,總結成一個「心」字。不論職業性別,無論富貴貧賤,人人都應該將心比心凡事設身處地。先使自己的內心充實、安定,然後擴大再擴大,推己及人,盡一已的心力,為組織造福。
-
道家型主管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主張。自然的意思,即為本來如此,屬於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它既不像「飄風」「驟雨」那樣可見可聞,卻又能夠恒久存在。他指出道的本質,原本是有無的循環。
自然的循環,有如白天夜晚、春夏秋冬的周而復始,居於永恒不變的常道。組織以及組織成員,都必須順應這種自然循環的變化規律,不應該輕舉妄動,以免招來兇禍。
他認為組織成員的個性,各不相同,有剛的,也有柔的,倘若強制要求一致,使剛的變柔,或柔的變剛,便是殘生害性的做法。不如無為而無不為,使成員各自發展,而長治久安。
-
「儒、道、釋合一」 創安定和諧
儒、道兩家,研究時不妨各自獨立,而在實際應用時,則常常互為表里,取得高度的互補效果。兩家都把生死看成人生的大事,觀點卻有些不同。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在這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
公元一世紀時,正當西漢末、東漢初,佛教的經典大量翻譯成中文。其中人的出生可能有無數次,生了死,死了又生,構成生和死的循環。而死則是永遠擺脫不了的痛苦歸宿,表示另一種痛苦的開端。
這些觀念逐漸融入中華文化,形成儒、道、釋合一的人生觀。儒家的樂天知命,道家的重視養生以及佛家的忘我奉獻,已成為安寧和諧的必要條件。
主管者如果能夠以身作則,必能促使成員樂在工作,提高組織的致性,產生同心協力的效果。
知人善用不歧視
組織的主管人,不能有種族、性別、長相、高矮、胖瘦的歧視,應該以品德和才能來知人善用,使成員各安其位、各守其份、各盡其力。
-
以「王道」精神為指導
華夏夷狄的區分,並不是輕視、欺侮、愚弄不如我們的人。中華民族從黃帝以後,以華夏族為骨幹不斷地成長,主要原因即在許多邊疆民族紛紛主動地認同中華文化,逐漸自動融合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也成為黃帝的子孫。
我們的王道精神表現在大家主動、自動認同,與霸道地強制要求他人必須遵照我們的規定和法制,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主管者最好以儒家的王道精神為指導,自己先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和能夠教導大家做人做事的才能,塑造獨特的組織文化,促使全體成員的認同,建立堅強的共識。
現代重視專業分工,主管者不能樣樣精通,起碼也要在品德修養方面做大家的表率。最重要的關卡應該是員工進入公司的那一道門,必須牢牢把守好。
由於公司是少數人的組合,並不像社會那樣,必須包容各色各樣的群眾。我們所歡迎的,不過是志同道合的少數人,慎重選擇,以免增加內部的混雜。
-
忘記差異 站在同一基準線
成員進入組織以後,還會產生不斷變化,有的持續上進,有的卻只退不進。所以對於組織成員,最好忘掉進入組織以前的差異,把注意力放在進入組織以後的變化,作為考核和獎罰的依據,大家才會心服口服。
進入組織以前,我們很難了解成員的真實狀況,不得已根據學歷、經歷、身高、體重、舉止這些資料來加以評核和比較。進入組織以後,我們最好不要再把這些東西當作基準。比較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把所有成員的背景資料全部歸零,大家都站在同樣的基準線上,以貢獻的大小來作為評核的依據。
-
由親及疏 向外擴展
就算剛開始時為了籌集資金的方便,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共同創業。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引進各方人才,同樣要把家族成員的背景忘記掉,化外人為家人。由親及疏,發揮儒家向外擴展的推己及人精神。隨著事業的成長而廣納各式各樣的人才,自能立於不敗之地。
只要認同企業文化的組織成員,便是自家人。但這並不表示凡是不同意見的人,便應該勒令退出。主管人最好反省再反省,檢討再檢討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方面不斷改善,一方面善意感化,務求精誠團結才好。
「尊王攘夷」 延續經營理念
組織的核心幹部,應該效法管仲「尊王攘夷」的精神,使企業的經營理念,持久不斷地延續下去。
-
武力維持秩序 傳遞發揚中華文化
華夏文化為什麼能夠歷久不衰,生生不息?春秋時代那樣混亂的局面下,要不是管仲幫助齊桓公九次號召會合諸侯,抵制外夷的侵略,保衛了中原文化,一下子匡正天下,完成「尊王攘夷」的大業。
「尊王攘夷」
那時候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爭相稱霸,也就是做諸侯的領袖。在這五霸當中,齊桓公的成就最大,對外攘除夷,對內尊崇周天子。用現代的話來說,便是以強盛的武力來維持國際秩序,以尊崇同室來傳遞和發揚中華文化。
-
文化認同 一致發力
一家公司的建立,如果缺乏明確的經營理念,不可能做大、做久做強,更不可能做得有價值。換句話說,企業文化代表一家公司的居中性,有了這種堅強的共識,才能夠放心地融合四方人才,產生一致的力量。
核心幹部的「尊王攘夷」,最好看看管仲的表現。他原本和齊桓公有箭之仇,卻由於有德有才,受到很高的禮遇。齊桓公不但任命他為齊國的宰相,把政務委托給他,還尊稱他仲父。
而管仲也不負眾人的期望、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把混亂的齊國整頓成既富且強,有力量號召諸候的領袖。他完成了經濟和社會責任之後,還能夠更進一步完成文化責任,實在值得推薦。
03
「居中」的目的
在於隨機策應蜂擁而來的壓力
現代地球村時代,與國際接軌,整個世界和當時春秋時代的混亂局面十分相似。經貿全球化,最要緊的便是在各種文化的劇烈競爭中,保持並發揚中華文化。
否則,就算我們賺到了全世界的錢,卻喪失了中華文化,那又有什麼用?相信大多數人士,心中都有同樣的想法。這才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主要動力,即使有短暫的迷惑和動搖,終究會清醒和堅定下來,大可放心。
居中的目的,在於隨機策應四方八面蜂擁而來的壓力,既不能專橫強制,也不能屈膝降服。
歷史上留下美名的人士,如屈原、司馬遷、諸葛亮、韓愈、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陸遊、朱熹、王守仁、史可法、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梁啟超諸先賢,都是善盡文化責任的偉大人物。中華文化的精神,便由於歷代的傳承得以連續幾千年之久,實為中華民族的萬幸。
寫在最後
曾仕強先生曾為《培訓》雜誌寫過12期的專欄文章,探討中國式管理,近期我們會將先生的文章在公眾號上登載出來,借此緬懷先生。
第一期:真正厲害的主管,對待下屬都有一個共性
第二期:主管說「你自己看著辦好了」,求生欲強的人會這麼做!
第三期:孔子說的「為政以德」,其實是這個意思,許多主管者都理解錯了 !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2007年6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往期文章推薦
「減員」就能「增效」?真增效的辦法在這里!
休息都不會,談什麼奮鬥?
知乎7萬讚回答: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孔子說的「為政以德」,其實是這個意思,許多主管者都理解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