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70年改天換地,世界為之側目。如此大的變革是如何產生的?輝煌成就背後是什麼?紅旗出版社出版的《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一書,以史為鑒,從大歷史觀視角,講述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闡釋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主管人民做到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為什麼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1張

紅旗出版社

突出了分析認識問題的大歷史觀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歷史,強調用大歷史觀分析認識問題。2019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

《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一書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苦難而輝煌、曲折而頑強奮鬥的歷史進程中,對為什麼選擇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主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三大方面、多個角度進行了梳理,深入分析歷史事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以自我革命精神守初心、擔使命的品質,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壯大的歷史必然性。

本書作者認為,要從長遠、全局、根本上看待歷史,把現在的事同歷史的邏輯發展聯繫起來,把歷史看作是一個整體和過程。很多問題,表面上看,錯綜複雜,看不明白,但如果從大歷史觀的角度思考,從事物產生的經濟社會條件找根源,也就豁然開朗了。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必然性,書中就做了深入探討。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經濟前提。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隨之爆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社會開始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也就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階級基礎。恩格斯曾說,馬克思主義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中」。馬克思主義誕生還有其理論基礎,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直接來源。

本書中的大歷史觀視角特別強調把歷史事件放入整個歷史長河中去審視,從而得出理性客觀的歷史觀點。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一路走來,大陸從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黨從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成為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世界政黨發展史上的奇跡。我們黨也飽經挫折磨難,但都在依靠人民的奮鬥中、在總結經驗教訓中,戰勝苦難,走向新的輝煌。如何看待我們黨一路走來的艱辛探索、理性抉擇和輝煌成就?黨史與我們的民族史、近現代史是什麼關係?「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學習中國近現代史要特別注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鬥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主管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我們要把黨史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中、放到人民探索和奮鬥的歷史中去定義、去理解,從而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就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鬥的歷史,是救國、興國、強國的歷史。

再現了思想交流交鋒的盛宴

作為一本理論著作,《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一書沒有「板起臉來」講道理,不僅語言流暢、富有文采,而且再現了一場又一場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讓讀者在這樣的思想盛宴中,感受到理論的鮮活與張力。

這本書再現了五四運動時期,「問題與主義」論戰的唇槍舌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時,已經有多種思潮流行著,馬克思主義是在比較討論中、在實踐應用中勝出。1919年7月,胡適與李大釗等人圍繞著怎麼解決中國社會的問題以及中國未來的走向開展了一場辯論。胡適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認為高談各種主義,不如研究具體問題。此文一出,立即遭到反駁。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強調「問題」與「主義」不可偏廢,深刻批判了胡適的實用主義。論戰不局限於報刊,當時的許多進步團體也在討論。胡適挑起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是知識分子為探索救國道路和發展之路進行的一次理論大研討,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戰。真理總是越辯越明,一些問題在充分辯論後,真理會勝出,並會被實踐證明其真理性。本書講述了論戰的過程,闡述了論戰對當時思想界產生的重大影響,指出論戰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書中激烈的思想碰撞扣人心弦,溫和的思想交流也會帶來另一種思想上的觸動,甚至更深刻,影響更深遠。比如,我們黨歷史上著名的「窯洞對」。1945年7月,黃炎培等人應邀來到延安。黃炎培在與毛澤東的一次交談中講,他聽到過、看到過很多「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事,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毛澤東回答道:「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歷史周期率」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對具體細節不那麼了解。本書在第二篇專門用了一節,把「窯洞對」的來龍去脈講得完整、清楚,評析也很精到。「窯洞對」至今對我們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我們黨也一直在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開展全面從嚴治黨,進行自我革命,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關於「小康社會」,作者認為,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應了人民的新要求。書中總結道,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扭住「小康社會」這個目標,一碴接著一碴幹,一棒接著一棒跑,推動小康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績。2020年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還是在世界發展史上、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展現了理論的透徹之美

列寧曾這樣評論《共產黨宣言》:「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理論之美,美在透徹。把一個問題寫透徹,讓讀者產生醍醐灌頂的感覺,是優秀理論著作的特質。《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一書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再現了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展現了理論的透徹之美,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科學性、真理性及其光明前景。

《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一書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有三個層次,是包含了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和總依據、總任務、總目標以及實踐、理論、民族、時代特色等豐富內容的龐大體系。第一個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統一。第二個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具有總依據、總任務、總目標的偉大事業。第三個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濃厚的實踐、理論、民族和時代特色。本書分三個層次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讀之,能感受到一種理論的力量。

宋代張載有語:「須透徹所從來,乃不眩惑。」關於「民族復興」,書中認為這四個字包含著多重涵義。做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中華民族古代曾經有過輝煌盛世;意味著中華民族也曾沒落和衰退,曾經遭遇蹂躪與屈辱;也意味著中華民族今天的落後與被動局面尚未徹底改變,但已不再是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緊密團結和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為做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巨大勇氣和堅強決心。做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不是簡單地恢復舊日榮光,重溫古代天朝上國夢;也不是倡導狹隘的民族主義,報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一箭之仇;也不是一般性地使中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達到今天現代化國家的水平。

掩卷長思,馬克思主義創立、傳播、發展的過往浮現在腦海,我們黨98年來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呈現在眼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發展的歷程展現在面前。心中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更堅定了,初心使命更明確了,「四個自信」更強烈了。過去的風險挑戰克服了,新的風險挑戰又層出不窮,甚至更複雜、更棘手。但我們有70年輝煌成就的家底,我們有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關鍵是我們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我們無所畏懼、浩蕩前行。(楊德山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史黨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2張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3張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4張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5張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6張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7張

讀《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制度自信背後的歷史選擇 歷史 第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