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張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2張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Mengqi Ren

編輯:莉莉絲

在大陸歷史上,歷次割據時期中南方江東在與益州政權爭霸時,多能在決戰中擊敗甚至於最終滅掉對方,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本文從這些割據時期內挑選出三對較為典型的時期,嘗試著從歷史的角度進行一種解讀,通過認識歷史來梳理其背後的發展規律和內在原因。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3張

上圖_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一、江東:東吳、東晉

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軍有功的東漢右車騎將軍朱儁部下孫堅被封為長沙太守。

公元191年,孫堅在荊州被江夏太守黃祖部將射殺,戰死後侄子孫賁帶領餘部投靠袁術。

公元194年,孫堅長子孫策從袁術處帶領部分舊部攻入江東,占領會稽、丹陽、吳郡、豫章、廬陵等地,後乘勢兼並了袁術部眾,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統領所部。

公元208年消滅江夏太守黃祖,拿下部分江夏郡領地。同年與劉備聯手在赤壁擊敗曹操二十萬大軍,三國時代已初具雛形。

公元215年從劉備手中奪取荊州湘水以東部分。

公元219年拿下荊州,擒獲關羽。

公元222年,孫權建立東吳,同年偏將軍右部督陸遜在夷陵擊敗蜀漢大軍,三國局勢走向穩定。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4張

上圖_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

公元317年,西晉瑯邪王司馬睿在晉愍帝司馬鄴投降包圍都城長安的前趙王劉曜後在建康建立東晉。同年司馬睿派奮威將軍祖逖率部北伐,至公元321年祖逖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後因其逝世而使被收復土地盡失。

公元322年權臣王敦發動叛亂,公元324年「王敦之亂」被晉明帝平定。公元346年,東晉征西將軍桓溫率一萬精兵討伐成漢,公元347年在彭模附近三戰三捷兵臨成都城下,晉軍與成漢軍激戰於成都城外笮橋,晉軍本想撤退卻誤擊前進鼓,最終反敗為勝攻入成都,俘虜成漢王李勢,成漢殘餘勢力擁立范賁為王,後重新奪回成都。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5張

上圖_前秦 東晉 公元383年

公元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龍驤將軍朱燾等率兵攻破成都,徹底消滅成漢殘餘勢力。

公元383年,東晉冠軍將軍謝玄在「淝水之戰」中率領八萬北府兵擊敗八十七萬前秦軍。

公元384年東晉乘勝一度收復梁、司、青、兗、徐、豫六州。

公元399年孫恩、盧循起義爆發,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北府兵將領劉裕崛起。

公元411年孫恩、盧循起義被平定。

公元413年,劉裕派益州刺史朱齡石率兵兩萬攻入成都,消滅割據益州的西蜀。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6張

上圖_黃巾起義

二、益州:蜀漢、成漢、西蜀

東漢末年,中山王劉勝後裔劉備在鎮壓黃巾軍時立下戰功,後任平原國相、徐州太守。

公元201年被曹操討伐投靠劉表。

公元207年「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得到《隆中對》。公元208年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二十萬大軍。

公元209年拿下荊州南部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

公元210年從孫權手中借去江陵郡。

公元214年拿下益州。公元215年與孫權沿湘水劃分荊州。

公元219年被部下推舉為漢中王。但同年荊州被東吳奪下,關羽被擒後遭東吳殺害。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同年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率領大軍伐吳。漢軍沿長江向下遊發起進攻,與吳軍對峙於夷陵。

公元222年,吳軍偏將軍右部督陸遜火燒連營,一舉擊破蜀漢大軍,使蜀漢元氣大傷,被迫與東吳結盟對抗曹魏。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7張

上圖_成漢(338年) 東晉(347年)

公元304年,巴氐族流民領袖李雄攻下成都,拉開了「五胡十六國」的序幕。

公元306年,李雄稱帝,建國號成,史稱成漢。

公元334年李雄病逝,侄子李班繼位,四個月後李雄子李期刺殺李班自立為帝。

公元338年,李雄堂弟李壽殺李期自立為帝。

公元343年李壽逝世,其子李勢繼位。

公元346年,東晉征西將軍桓溫率兵討伐成漢。

公元347年晉軍攻破成都擒獲李勢。

公元349年東晉剿滅成漢殘餘勢力,成漢滅亡。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8張

上圖_譙蜀 東晉

公元405年,東晉安西府參軍譙縱在氐族人的推舉下領兵攻下成都,消滅益州刺史毛璩,建立西蜀(譙蜀)。

公元407年譙縱向後秦王姚興稱臣。

公元409年姚興封譙縱為蜀王。

公元410年譙縱派桓謙領兵兩萬進攻荊州,在江陵附近被荊州刺史劉道規擊敗,西蜀從而一蹶不振。

公元413年,東晉益州刺史朱齡石率軍攻破成都,西蜀滅亡。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9張

上圖_東吳版圖

三、為什麼歷史上江東多能在決戰中擊敗益州?

  • 1、政治原因

回顧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東吳、東晉之所以能在決戰中擊敗蜀漢、成漢、西蜀,主要是因其相對於對手而言更團結。

夷陵之戰中陸遜帶領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使東吳大將幾乎傾巢而出,而其對手劉備則輕敵冒進,多次忽視了下屬的勸諫。

在東晉對決成漢、西蜀時,東晉將領桓溫、劉裕團隊相對於其對手成漢、西蜀較團結(桓溫與成漢軍激戰於笮橋時部下袁喬聽到擊前進鼓督促晉軍奮進,劉裕部下朱齡石采納劉鐘建議一舉攻破西蜀都城成都;桓溫和劉裕兩人後來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東晉的朝政,劉裕最後乾脆建宋代晉),由此也確保了東吳、東晉最終能在決戰中擊敗蜀漢、成漢、西蜀。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0張

上圖_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

  • 2、經濟原因

經濟上,三國時期江東就因為北方戰亂大批士族前往東吳而給當地帶去了許多先進的技術(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促進了東吳的造船業發達)。

到東晉時,就因為「永嘉之亂」後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北方移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加了南方的勞力力,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使得國力弱於蜀漢的成漢、西蜀相比於東晉而言更不是對手。

  • 3、文化原因

文化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出現了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魏晉風度。

同樣是在這一時期,儒、釋、道三家通過「三教合一」相互吸取、互相借鑒,以達到融會貫通,從而豐富了文化發展,也為東吳、東晉能在決戰中戰勝蜀漢、成漢、西蜀提供了文化上的保障。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1張

上圖_魏晉的風流名士

  • 4、地理原因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原因外,地理上,長江中下遊平原是全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大陸地勢最低的平原,平原廣闊,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灌溉水源充足,春末夏初,梅雨適時適量,對水稻生長更為有利。因而相對於益州,更能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從而保障了綜合國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對抗中,得益於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優勢,從而使江東能多次在決戰中擊敗益州,實力更強者甚至能消滅益州,統一南方。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資治通鑒》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2張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3張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4張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5張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歷史 第1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