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大清末年,中國再現妖術恐慌。
文|聞韶
1909年,為了仿行憲政,大清國民政部頒布《調查戶口章程》,無數政府調查員將走進千家萬戶,統計全國各地的戶數和人口。
不幸的是,立憲雖然是全國民意所向,「查戶口」又是國會選舉的必要準備工作,但調查工作卻立即遭到了民間巨大的阻力和反抗。
從調查開始直到大清滅亡的兩年里,全國各地爆發了69次對抗戶口調查的民變,地點遍及19個省區,尤其以江蘇和廣東數量最多。衝突最烈的江西,甚至有政府調查員慘遭活埋,或被鄉民活活打死。
· 《申報》
大清國民為什麼這麼討厭人口普查?
大清國到底有多少人
乍看上去,大清國百姓之所以抵制人口調查,似乎是因為他們愚昧不堪、信謠傳謠。
根據民間傳說,朝廷派來調查戶口的人員,會將一家、一村、一鄉的生辰八字記錄下來,而後施展妖法,用當地人民的魂魄為鐵路打樁、填枕木或頂橋梁。有些地方的鄉民甚至認定調查戶口乃是國家的滅門毒計,還有傳言說被登記戶口就會變成陰兵。
這些超自然故事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成為叫停人口調查的理由。而且,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朝廷確實也需要準確、細致的人口數據,人口普查並非沒事找事。
中國歷來有登記記錄人口的習慣,但從清中期以來,傳統的人口登記方法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
在傳統社會,國家登記人口的目的乃是征稅、尤其是人頭稅,其多寡對於國家政權的存續強弱十分重要。其次,國家還需要壯勞力來進行大型工程修建等公共事務。
因此,只要條件允許,統治者為了擴大稅基都想核查戶口,禁絕漏報瞞報,最有名的如東晉時的土斷、洪武時期的戶口核查和黃冊。
· 從《漢書·地理志》開始,各朝的《地理志》或者《食貨志》當中,都有對於人口數目的記載。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不過,人口調查在明清兩代出現了很大改變。
明代張居正改革後,過去按照地、戶、丁分別征收、征發徭役地賦役制度改為按照土地、人丁征收貨幣,政府再使用這些貨幣雇專人承擔徭役工作。也就是說,登記壯勞力變得毫無必要。
· 明洪武四年的戶帖,其中載明男丁和婦女的具體人數
清代則於1712年頒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丁稅成為定額,不再隨人口增長,至雍正帝更正式廢除丁稅,以康熙時期數據為準,將丁銀攤入田賦當中,使得無地之人可以不納稅,史稱「攤丁入畝」。
· 雍正皇帝
從此,戶口統計從此不再必要。黃冊失效之後,登記人口的重任轉移到了保甲身上,擴大了這種民間防盜自衛組織的職能。
然而,盡管乾隆皇帝大力強調保甲制度,要求「戶口遷移登記,並責隨時報明」,但仍然不免出現「而民數則量為加增,所報之折及冊竟有不及實數十之二三者」。
也就是說,皇帝再也弄不清自己到底管著多少老百姓了。
· 《南山保甲書》中所載民戶門牌冊
捻軍、回亂、太平天國、義和團此起彼伏,人口死傷逃亡無數,基層社會組織崩潰,清廷完全無法再掌握人口戶數,尤其是從1852年以後,終清之世,再也沒有過可靠的人口統計數據。
1834年,中國人口數有史以來第一次達到四萬萬,但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官方統計的全國人口總數下降到3億多。這些將近一億從統計里消失的人口,到底是死是逃,至今未有定論。
· 太平軍到底為中國帶來多少傷亡,損失多少人口,至今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必定有因為統計口徑、方式和人口隱影響。同樣,同治回亂之後,西北地區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直是個謎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只能靠猜了。
日本人岸根佶認為,1901年時中國只有2.6億人,而同時期梁啟超則懷疑人口可能有8億之多。
最流行的說法則是四萬萬,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即是一例,孫文《三民主義》中「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完全是一個民族」也持此說。
另一個常見數字是四萬萬五千萬,因為《辛醜條約》中「大清國皇帝允定,付諸國償款海關銀四百五十兆兩」乃是人均一兩、以示羞辱的說法,而廣為傳播,流傳至今。1901年,清廷在《北京官報》發表的全國人口「統計」數字乃是四萬萬七百萬,也和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的說法非常相似。
但是,這一數據,也是估算而來。
·《辛醜條約》簽訂會議
1907年,清廷提出要在中央籌設資政院,在各省籌設諮議局,模仿西方之議院制度。但很快,各界人士認定清廷「假立憲之命,以行專制之實」,紛紛上書請求速開國會,迫使清廷遵從民願。
· 國會請願代表合影紀念
人口統計重新變得重要了起來,像國會議員選舉、劃分自治區域、普及教育、征召民兵等等立憲改革措施,都需要全國各地的人口數據作為依據。
1908年,憲政編查館進呈立憲逐年籌備事宜清單,預備立憲共九年,調查戶口是前六年籌備的事項。1909年1月1日,民政部尚書耆善上《民政部奏調查戶口章程折》,正式章程隨後頒布。
·肅親王耆善。清政府最初的戶口調查規劃相當複雜,首先由民政部頒布章程,第二年各省調查戶數,第三年各省把數據匯報給民政部、編訂戶籍法,第四年再調查各省的人數,第五年各省將人數匯報給民政部、頒布戶籍法,第六年,實施戶籍法
根據章程,各省各地的調查員們將首先為各家各戶訂上門牌,再要求各戶填寫查口票,報告一家老小和同住人的詳細信息,再匯編成冊,逐級申報。
·
· 宣統時期的戶口調查登記表,其中要求核查每戶的男、女、學童、壯丁的數目。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看似按部就班的行動部署,卻很快就將換來民間的激烈反彈,甚至鬧到調查員殉職鄉里,原因究竟何在?
怎樣欺負老百姓
首先,朝廷雖然給各省州縣安排了沉重的調查任務,卻沒有給經費。
凡是設立了巡警地方,都被要求以巡警道為調查總監督;沒有設立巡警的,以布政司或知縣、知州為總監督;而具體執行的,則是地方自治董事總董或者鄉長,還沒有建立地方自治的則由巡警和地方紳士共同辦理。
根據章程,調查公費應當由地方自己籌措。
· 1905年,清廷成立巡警部後(即民政部前身),各地陸續成立巡警局。圖為山東菏澤巡警局
一項沒有經費支持的地方公務會搞成什麼樣子,清廷心知肚明。
諭旨中,朝廷公然表示,官吏紳士的克扣貪污勒索「皆在所不免」,並抨擊「吾民有限之脂膏,豈能堪此剝削」,顯然熟悉此道。然而,知道是知道,朝廷就是不給錢。
此外,官方制訂的調查程序本身也亂七八糟,調查員明明一次能數清家里幾口人,朝廷非要先數戶、再數人,其間還隔開一年,既無道理又易製造麻煩。
有些省份老老實實的遵循了兩步走計劃,而有些省份則是在1910年調查戶數時順便也調查了人口數。1911年,在朝廷的要求下,各省又陸陸續續進行了人口調查。辛亥革命爆發時,大清朝也沒完成數據匯總。
· 宣統年間的調查報告,被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匯總公布。這一數據成為了許多經濟學家、人口學家研究的重要資料,民國人口學家陳長蘅的出版於1918年的《中國人口論》即參考了宣統戶口調查報告。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一線的調查員,對於龐雜的調查事務,也理所應當地感到力不從心。如安徽省,1908年到1911年全省68個縣中僅有44縣有警察所,總計1939個警察,他們竟然要無薪負擔整個省份的人口調查。
當然,也有些摩拳擦掌,想要在地方議會中大出風頭的耆老鄉紳協助或主辦調查。
但是,希冀本區內有更多選民的他們,對於戶口調查一事,利益牽扯似乎太深,誰也不能保證,這些以未來議員自居的人是否會虛報人口以獲得更多的選票。
· 這棟西式建築是1908年成立的江蘇諮議局。大清各省在新政之時紛紛成立諮議局,效仿西方議會民主制度
對於被調查的平民百姓來說,調查戶口則更多意味著經濟損失、精神折磨和恐嚇。
地方被要求「自籌」的調查經費,但是地方上本來就有各類地丁錢糧、外加增辦新政各項支出,哪里還有自籌之力。
同時,調查員「理應」是義務勞力,但即便調查員本身就是縉紳或巡警,乘車騎馬、吃喝拉撒,總歸會產生不少無法避免的成本,更別提誤工的費用了。
於是,地方「自籌」的方式,到最後還是變成了盤剝捐稅。在山東利津縣,調查員們「每查填一戶、索錢170文」。如果不小心填錯,還要罰錢五百文。各莊填完表格、匯集起來送到縣衙時,衙吏們還要再索2000文,才肯收下戶口冊。
在江西廣信府弋陽縣,有調查員糾集劣紳熟人,按丁抽取銅圓30000餘枚。
· 電影《讓子彈飛》中的黃四郎,就是清末民初典型的「劣紳」。他們和官方實力勾結把控地方政治、盤剝地方百姓
民間的憤怒,很快通過謠言釀成了巨大而普遍的抗爭。
調查員之死
針對國家機器的惡毒謠言自古皆有,比如新皇登基時,選秀、強搶良家婦女入宮的傳言往往會四處流傳,大批人會將年幼的女兒草草嫁出,以防女兒被當作童女獻給皇帝。康熙二十六年,漳州、泉州謠傳朝廷要為來朝貢的西方夷人選取千名「好女」,女孩們於是倉促嫁人,以免淪為天朝饋贈。
清末調查戶口時期,各類謠言更是參差不齊。
有些地方的謠言並不荒誕不經,如江西調查戶口時,精明的村民發現人口調查要統計「丁壯」一項,便順理成章想到抽丁當兵、抽人頭稅等等後果,結果鄉民聚眾向各調查員家及巡警局索回表冊、甚至打毀器物、滋鬧不休。
· 清代綠營兵士。清代主要軍備分為八旗和綠營兩類,其中綠營大多為收編明代軍隊,為世兵制,父死子繼。明清均有專門的軍戶制度,在一條鞭法之後,普通人毋需再為政府服兵役和徭役,因而,抽丁當兵對被調查人來說是遙遠又惶恐的威脅
江西的另外一些謠言則要可怕得多,比如認為人們一旦登記戶口,就會滿門死亡。可想而知,這類謠言更容易導致調查員的不幸死亡。
不過,最能鬧事的還是謠言最盛的江蘇,兩年內民變次數多達39次,占全國總數一半以上。
1910年4月,江蘇金壇縣有人謠傳調查姓名乃是為了「添造洋橋」,也就是將生人魂魄打入橋樁以支持橋梁。
這類傳言在周邊地區並不新奇。孔飛力名著《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中提到的乾隆時期「叫魂」流言,發現地就在距離金壇縣不到二百公里的浙江德清縣。
· 《叫魂》中的謠言起源,是德清縣剛好在修橋,結果出現了攝人魂魄放入橋墩的說法,1910年的金壇縣則是剛好有外國人來金壇縣做生意
1910年8月,江蘇如皋縣顧家埭爆發的反戶口調查風潮,則突出體現了鄉民敏感的神經。
顧家埭的調查員是朝廷任命督辦新學的學董,此人在調查時詳細詢問了各丁口的生辰八字。有略懂文字的鄉民本就知道,朝廷此次調查只要年歲,不需八字,由是生疑。此地恰好發生疫情,某戶死了三人,於是,民間謠傳學董和新式學堂會將居民八字賣給洋人。於是群情激憤,學堂被砸。
吳縣香山的情況也大同小異,調查員到各戶詢問年齡戶口時,鄉民主動告知了生辰八字。在調查工作即將結束之時,謠言四散,認為調查人口乃是因為造鐵路需要數萬人八字。
· 1908年,滬寧鐵路通車,蘇州火車站落成。近代鐵路常與風水玄學糾纏不清,蘇州吳縣的「叫魂」故事也是如此
臨近江蘇的各地也受到影響。1910年,安徽南陵縣北鄉來了一位遊方醫生王某,自稱從江蘇泰興而來,親眼目睹該處調查人口後,一經報官,全家死亡。這位王醫生勸說南陵縣百姓趕緊搶回調查冊銷毀。
· 清代遊方醫生畫像,遊方醫也叫走方醫、走方郎中、鈴醫。遊方醫和貨郎、理髮匠等人,都是閉塞的傳統鄉村中最為常見的信息源
此外,由於調查員們對於傳統調查中不太關注的女性顯示出了很大的興趣,老百姓們紛紛想起了強搶民女、選秀入宮、送給洋人之類的古老傳說,心照不宣地隱藏了家里大姑娘、小媳婦的存在。
如此一來,調查數據顯示出了巨大的性別失衡。在河南省,「有一縣男女人數完全相當,有一縣男子人數多於女子3-5倍及至64倍以上者。」在安徽,宣統戶口調查顯示性別比為123.1:100,而在更為精確的小範圍為調查中,這一比例為108:100左右。
除了婦女被隱藏起來,7~16歲的學童也被老百姓隱藏了起來。在安徽,學童的比例被低報了3.69%。在全國的人口統計中,女性和未成年都容易被漏報或瞞報。
不過,百姓們對人口調查的憤怒和疑慮能產生如此顯著的效果,也是因為大清國本來也走到了盡頭。一旦國家機器變得更加強大而現代化,類似的「逃避統治的藝術」也會越來越難以施展。
參考文獻:
[1]米紅、李樹茁等:《清末民初的兩次戶口人口調查》,《歷史研究》1997年01期。
[2]樊翠花、池子華:《清末反戶口調查風潮與政府合法性危機——以江蘇為中心的考察》,《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05期。
[3]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何炳棣:《明初已降人口及相關問題1368~1953》,中華書局2017年版。
[5]路偉東:《宣統人口普查「地理調查表」甘肅分村戶口數據分析》,《歷史地理》,第二十五輯。
[6]邱羽:《清末戶口調查述論(1906-1911)》,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邱玟慧:《清代閩台地區保甲制度之研究(1708-1895)》,台灣師范大學2007年。
[8][荷]田海:《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羊》,中西書局2017年版。
[9]王倩、石慶海:《清末宣統年間安徽人口普查研究》,《寧夏大學學報》2013年地5期。
點擊徽章,進入大象公會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