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敏儀媽媽,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碩士,美國幼兒早期教育講師,專注於幼兒心理教育、母嬰、二胎等領域話題。
▼
敏寶和儀寶已經放了2周寒假啦,我發現兄妹兩人最近的小秘密有點多,常常兩個人偷偷在房間里門一關,每次我開門進去想送點吃的,借機想看看倆孩子在搗鼓什麼,儀寶就直接把我往外推:「快走快走!」
昨天,女兒儀寶花了一整天時間作了一幅畫,卻拒絕給我和敏儀爸爸欣賞。但是等到哥哥補習班回來後,悄悄把哥哥拉到房間里面,兩個人不知道在商量什麼小秘密。
敏儀爸爸有點吃醋,準備開啟警察問話模式,跟兩個孩子各種談話,勢必要知道儀寶究竟有什麼小秘密,當然他沒有問出什麼,敏寶和儀寶統一了戰線,嘴巴都很嚴。為此敏儀爸爸趁儀寶出去溜達的時候,偷偷潛入儀寶的房間,企圖偷看。
結果女兒的保密措施越來越嚴謹,簡直將敏儀爸當成了間諜。晚上,敏儀爸爸悲傷地跟我說:「我已經不是女兒最愛的爸爸了。」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像敏儀爸爸一樣,越是想要靠近孩子,孩子越是想要逃離。
家長越靠近孩子,ta就越想逃跑?
之前日本一個綜藝節目,做過一個惡搞,他們雇傭了很多群眾演員,想測試假如突然有很多人向一個普通市民跑過來,這個人會有什麼反應。
這些普通市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
美國心理學家坎農-巴德曾經提出一個心理學和生理學效應:▼
情緒理論
(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
情緒理論提出人的情緒是和生理反應同時發生的,比如我們忽然碰到一只熊,在產生恐懼情緒的同時,大腦會下意識刺激到我們的神經和腺體,讓大腦和身體自覺做出防禦、掙扎或者逃跑的準備。
很少有人在看到熊之後會去判斷熊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再選擇是否需要逃跑。當父母過度靠近孩子的安全區域時,孩子也會下意識選擇遠離家長。
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和孩子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存在,所以在和孩子相處和交流的過程中,常常希望自己能成為最了解孩子的人,下意識中想要了解孩子的所有秘密,而忽視了孩子所需要的心理上的安全距離,當家長不斷靠近孩子的安全區時,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就會下意識想要遠離家長。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針對人際交往關係和個體空間需求的不同,劃分了四種不同的社交距離,分別是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舉個例子,愛德華·霍爾博士對親密距離定義為15-44公分,當一個陌生人和我們的距離在15-44公分這個區間內時,就會引起我們的不適,我們也會在下意識中和別人保持一定距離,尋求心理上的舒適感。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他們也需要自己相對獨立的生理和心理空間,當家長超過孩子心理上的安全距離時,孩子就會感到不適應,也會下意識地想要拉開與家長間的距離,來尋求心理舒適感。
可能對於儀寶來說,這個小秘密就是她的一個安全區域,當敏儀爸想要靠近這個安全區域時,雖然儀寶什麼都不懂,但還是下意識想要拉開和爸爸的距離,以尋求心理上的安全和舒適感。
所以,大人跟孩子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他們也需要專屬自己的舒適空間。
孩子不是不愛你
只是需要自己的空間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
我不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父母越是想要知道,我越是不想告訴他們。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青春期的表現,也是自我意識的成長,其實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孩子年齡的各個階段,例如才3歲的儀寶,最近她在畫畫的時候,只要敏儀爸爸一靠近,她就會用自己的小手把畫給蓋上,不讓爸爸看,爸爸越是想看,她就越發藏得隱秘。
我問儀寶:
「為什麼不肯讓爸爸看你畫的東西啊?」
可是儀寶自己也說不出來原因,但就是不想給爸爸看。
很多年輕人也是這樣,之前微博熱搜上有一個話題叫做「你的朋友圈會屏蔽父母嗎?」。絕大多數的網友都選擇會屏蔽,原因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有的人覺得自己的朋友圈會被長輩過度解讀,有的人覺得自己的父母會對自己朋友圈曬的日常指手畫腳,甚至有人就是不想讓父母看自己的朋友圈,而這些反應的都是一個問題,過度靠近孩子,孩子就會希望從和家長的親密關係中逃離。
18年有出現一個新詞叫做:窒息式母愛。
緣起於一個現湖南衛視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節目中朱雨辰的母親,十年如一日為兒子煲梨湯,做家務,將整個人生都奉獻給了兒子,讓朱雨辰感到窒息,30幾歲的大男人,竟然蜷縮在狗窩中失聲痛哭,讓人感慨萬分。
朱雨辰也逃離過,高考時他報考了離家千里的北京,希望能夠逃離母親的愛。
有的時候,父母無微不至的愛,才是最讓孩子感到窒息的東西。就像敏儀爸爸一樣,因為儀寶有秘密不肯告訴他,他就覺得自己不是儀寶最愛的爸爸了,其實這不代表代表孩子不愛父母了,他們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而已。
愛孩子也要保持距離
龍應台在寫給兒子的書《親愛的安德烈》中有這樣一句話: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孩子總是要成長的,他們也遲早會有自己的生活,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參與孩子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每一段時光。
就像龍應台所說,我們開心孩子的成長,也會因此覺得悲傷,但最終我們還是要放手讓孩子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就好像放風箏一樣,我們越是想要拉緊風箏線,風箏線就是越是可能會斷,我們越是想要探知孩子的每一個秘密,孩子就越是想要和我們拉開距離,家長真正應該學會的是一點一點放手,給孩子留越來越多的空間,雖然孩子可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只要有風箏線在,早晚他們都會回來。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既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也不是父母做到自己夢想的工具,他們不會永遠和父母綁定在一起,我們越是愛孩子,就越不應該用愛去裹挾孩子。
不要怪孩子屏蔽了你,是家長的過度入侵拉開了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你家孩子會有什麼小秘密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討論
每 日 送 書
《美國家書》
作者:(美)富蘭克林、洛克菲勒、愛因斯坦等
譯者:李靜
定價:59 元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內容介紹
前所未有地集結了45位傑出的美國人,他們當中有美利堅的創始人、有總統、將軍、第一夫人、科學家……收錄了他們寫給孩子的信。信件展現了他們是如何對孩子傾訴,如何教育他們成長,能提供給家長更開放更個性化的教育思路。以「分享成就」、「鑄造品格」、 「直面衝突」等七個方面將這些給孩子的信分類編排,是一本視野廣闊、角度全面的「教養之書」。
留言送好禮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截止周日(2月3日)12:00,評論獲讚前5名中挑選1位幸運者送出《美國家書》一冊。父母堂還為每日積極留言互動的用戶增設額外福利,感興趣的麻麻立即添加小助手(微信號:youshiyong2016),備註:寶媽交流!
-End-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網路,若涉及版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