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1張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2張

北京猿人 14.6 唐代 27 夏商周 18 宋代 30 西周至漢 20 元代 32 東漢 22 清代 33

再說民國時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

1949年之前,中國從未統計過全國人口平均壽命。但在三、四十年代,有部分學者依據有限的地區人口調查資料,計算過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學者哈利.賽福特(Harry E.Seifert)在1933年的統計。他的結論是:民國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34.85歲;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34.63歲。該結論後來被簡化為「民國時期中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得到了極為廣泛的引用與傳播。

不過,賽福特的結論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他使用的材料局限於1929-1931年,材料的調查的對象全部是農民,沒有城市人口(賽福特在論文標題中已指出此點);他的計算方法,也與後來聯合國編制的「發展中國家模型生命表」,存在很大差異。有當代學者利用相同的材料,改采聯合國的方法重新計算,得出的結論是: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33.38歲,女性33.13歲,男女合計33.30歲。這個結論,比Seifert少了1.5歲左右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3張

圖:Harry E.Seifert關於中國人平均壽命的論文

除了賽福特的統計,還有三份與「民國人均壽命」相關的統計資料,可供參考。

第一份,出自學者薛仲三(按時間順序)1935年,薛利用南京居民的生命統計資料,計算得出南京市的人均壽命,男性為39.80歲,女性為38.22歲。薛統計的是城市人口,可以補充賽福特的不足。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4張

圖:薛仲三《南京市壽命表》

第二份,出自廣西省政府的調查自1937年起,廣西在全省實行「生命統計報告制度」,積累了連續四年的統計資料。1990年代,廣西學者利用這批資料,以「蔣慶瑯法」計算,得出一個結論:1937-1938年,廣西男性的平均壽命是41.18歲,女性43.30歲;1940年,廣西男性的平均壽命是41.48歲,女性42.66歲

第三份,出自陳達主管的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1940-1944年,該所根據雲南呈貢縣的人口死亡統計資料,制成了多種壽命表。其結論是:若將霍亂(當時呈貢縣霍亂大流行)死亡人數計算在內,當地男性的平均壽命是32.8歲,女性34.2歲,男女合計32.8歲;若不計算霍亂死亡人數,則當地男性的平均壽命是33.8歲,女性38.0歲,男女合計36.0歲

當代學者利用相同的資料,改采聯合國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包括霍亂死亡人口,男女合計,當地人的平均壽命是37.17歲;不包括霍亂死亡人口,男女合計是40.04歲。比陳達當年的結論高出了4-5歲。

由以上四份資料,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結論:民國時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約為40歲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結論並不等同於「大部分人活不到40歲」。道理很簡單,民國時期的嬰兒死亡率,也就是1歲以下每千名活產嬰兒的死亡人數,仍高達170‰~200‰(江陰縣農村甚至高達239‰),每一千名活嬰,有170-200名不到一歲就去世了。在統計上,每一名嬰兒去世,至少需要兩名成年人活到60歲,才能補足40歲的「平均壽命」。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5張

圖:1930年代的中國農村

從清代的大約33歲,到民國的大約40歲,中國人「平均壽命」的這種變化,究其實質,乃是「人類平均壽命第一次飛躍」的餘緒。

所謂「人類壽命第一次飛躍」,指的是1796年英國人琴納(Edward Jenner)發明牛痘預防天花之法後,兒童死亡率(非「嬰兒死亡率」)大減,人類平均壽命提升到了40歲以上——牛痘法在歐洲推廣初期,曾引起相當大的憂慮和爭議,數學家丹尼爾·貝努利( Daniel Bernoulli)利用剛剛問世不久的概率統計,得出了牛痘法至少能延長人類平均壽命三年的結論。

在英國,牛痘法得到了國王喬治三世的支持,1799的疫情調查顯示,因為接種牛痘,英國因天花而死亡的人數減少了三分之二。大略同期,奧地利、波蘭、匈牙利、義大利、西班牙、俄國,乃至拿破侖控制下正與英國處於敵對關係的法國,都從英國順利引進了牛痘法。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最先下令,全面強制俄國民眾接種牛痘。1840年,英國國會也通過了立法,為所有英國民眾免費提供牛痘接種,並禁止使用已然落後的人痘技術——這種技術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琴納也很希望牛痘法能夠盡快傳入中國,歐洲人受過人痘法的恩惠,他希望更有效、更安全的牛痘法,可以成為對中國人的一種回饋。而且他認為,既然中國人能發明並接受人痘法,那也一定可以很順利地全面接受牛痘法。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6張

圖:疫苗之父Edward Jenner

牛痘法傳入中國,是在琴納發明牛痘法後的第九個年頭,也就是1805年。這次傳入,與西班牙政府的「海外殖民地牛痘接種行動」有直接關係。這場行動由西班牙國王的宮廷禦醫巴爾密斯(Francisco Javier de Balmis )負責執行,他率船隊先去了美洲,返程時又去了菲律賓,順道將牛痘接種技術帶到了澳門。廣東南海人邱熺,成了最早接種牛痘、並致力於傳播牛痘法的中國人。琴納的願望得到了部分做到。

之所以說「部分做到」,是因為守舊而排外的中國人,並未如琴納所料,積極擁抱牛痘法。相反,在此後長達一百年的漫長時光中,牛痘法的傳播始終局限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即便邱熺曾被曾國藩、阮元(兩廣總督)這樣的大人物奉為上賓,被請去為他們的兒孫輩接種牛痘;即便邱熺在自己的著作《引痘略》中,用穴位、經絡、胎毒之類的名詞,對牛痘法做了一番非常親民、接地氣的「本土化」處理,牛痘法也始終未能深入內陸,始終未能傳播到上海、北京等要地。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7張

圖:兩廣總督阮元為邱熺《引痘略》一書做序

為了打破這種守舊排外心態,吸引更多的中國人前去接種牛痘,1873年,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在《申報》上連續41期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中說,只要響應租界當局的號召,去指定地點接種牛痘,不但「分文不取」,還「給錢三百文」作為調養費。廣告原文如下:

大法國工部牛痘局,今設在上海新北門外東興聖街姚辰庭大方脈醫室內,每逢禮拜二禮拜六為期,如來種者,到期兩點鐘到局種痘無誤,分文不取。倘有貧者,給錢三百文,為調養費。此亦西國人成美之道濟之德也。

1870年代的上海,每斤豬肉大約20文錢。種牛痘不但免費,還可以得到15斤豬肉,租界當局之所以刊登這種大出血式的官方廣告,是因為他們自1871年開始在租界推廣牛痘接種,民眾幾乎毫無反應。

進入民國後,民間對牛痘仍抱持著嚴重的懷疑態度,但政府部門已開始採取行動。1917年,北京城內已設立有官私種痘局所66處。1919年,中央防疫處製造牛痘苗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次自制牛痘苗。1927年,北京的「公益產科醫院」開始在醫院內為新生兒免費種牛痘。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種痘條例》13條,要求每個兒童必須種痘兩次,一次是3個月-1歲之間,一次是6-7歲之間;種痘工作由地方衛生機關負責;逃避種痘、逾期未種者,要對父母或監護人處以10元以下罰款。

《種痘條例》這項政策,在城市中執行得比較好。比如1930年長沙的種痘人數是7760人,1931年是2.46萬人,1932年是3.01萬人;自1910年到1935年,上海的醫院與慈善機構,共計種牛痘250餘萬人次。在農村,因為人手不足,執行得比較差一些,且有許多以種人痘為業的「點花先生」,也將活動區域轉移到了農村,專事詆毀牛痘,給防疫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比如1944年,一位「點花先生」跑到甘肅禮縣白河鄉種人痘,結果人為引發天花流行,傳染到周邊三縣,民眾死亡甚眾。

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此時的中國,好歹算是趕上了「人類平均壽命第一次飛躍」的尾巴。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8張

圖:衛生署1928年頒布的《種痘條例》(部分)

人類平均壽命的「第二次飛躍」,始於20世紀前半期,主要原因是以青黴素為代表的抗生素藥物被發現,兒童死亡率驟降,人類的平均壽命隨之突破了60歲大關。

英國人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早在1928年就發現了青黴素,但直到1943年,美國和英國的公司才找到工業化量產青黴素的辦法。1944年,青黴素被用於諾曼底登陸戰,大幅度減少了因傷口感染而死亡的士兵人數。

青黴素的發現,也包括1930年代的磺胺類藥物及之後的鏈黴素等的發現,意味著人類第一次可以治愈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意義。且看下面這組數字:1900年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牛痘法普及),1930年代上升至接近60歲(磺胺類藥物普及),到1960年已接近70歲(青黴素普及);相應的,從1938年到1956年,美國的兒童疾病死亡率下降了九成以上。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1900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4歲(牛痘法普及),1940年代上升至接近50歲(磺胺類藥物),1955年突破了60歲(青黴素普及)。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9張

圖:Alexander Fleming

青黴素在中國的普及,比美、英等國要稍晚一些。1944年春,中央防疫處得到英國紅十字會捐贈的一筆經費,開始試制青黴素,參與人員包括湯飛凡、樊慶生、童村、朱既明、黃有為等。同年9月,粗制成5瓶青黴素。1948年,中央防疫處每月最高可生產青黴素2500瓶左右,質量也與進口青黴素差不多。這一年,中央防疫處總共生產青黴素11338瓶,賣出10143瓶。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10張

圖:童村(左1)、湯飛凡(右1)等在中央防疫處合影

1949年後,青黴素做到工業化生產的重任,轉移至國營上海藥品三廠。1950年中國進口了1500萬瓶青黴素,但遠不夠用。僅上海一地,在1951年每個月就需要50萬瓶(據竺可楨1952年1-3月記事本)。1953年5月,青黴素在藥品三廠正式投產。1957年,中國的青黴素產量達到19155公斤,同年,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7歲(據《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分析》),即將突破六十歲大關。

大約同期,中國宣布通過牛痘法徹底消滅了天花。


參考資料

①H.E.Seifert,Life Tables for Chinese Farmers,Mil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33。

②侯楊方,《民國時期中國人口的死亡率》,《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5期。

③薛仲三,《南京市壽命表》,《復旦統計通訊》,1945年第6期。

④遊金生、全虎德、徐景堯,《建國前廣西生命統計資料再分析》,《中國衛生統計》1991年第8卷第6期。遊金生,《從廣西生命統計史料看解放前大陸人均壽命》,《人口研究雜誌》1991年第1期。

⑤陳達/著、廖寶昀/譯,《現代中國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第32表-第37表。

⑥陸憲良,《大陸青黴素是怎樣誕生的?》

⑦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編,《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


推薦閱讀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杜甫活著時,他的詩無人轉發

為什麼會有許多人相信陰謀論?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突破六十歲的? | 短史記 歷史 第11張

文章已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