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張

文︱高峰楓

《舊約》中《約書亞記》一卷書,記載了古代以色列人在迦南所進行的一系列征伐。約書亞對若干座迦南大城實施屠城,將城中所有人口,無論老幼,一律「殺絕淨盡」。這樣血腥的殛斃,現代可稱為「種族屠殺」,而古代有解經家曾採用不同方法為之回護。《聖經》中的「殺絕淨盡」,在歐洲歷史上開了不良的先例,無論是十字軍東征,還是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都有人援引以約書亞故事,為殛斃「異教徒」來張本。這是我前文所敘述的大意(見《〈聖經〉與暴力(上):〈舊約〉中的「殺絕淨盡」》)。

對歷史學家來說,《聖經》的解經史和接受史,其重要性是無法與《聖經》敘事的歷史真實問題相提並論的。《約書亞記》所記載的這一連串殛斃,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這才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所面臨的迫切問題。特別是《約書亞記》對古代以色列起源這一問題,至關重要。依照《聖經》的敘述,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後,在約書亞統帥下,在迦南一次又一次屠城,才打下一片江山,得以在迦南立足。若無軍事征服和屠城,這些逃離壓迫的上帝選民便不會擁有一寸國土,後世也不會湧現出大衛王這樣的雄主。所以,《聖經》所呈現的以色列起源,一方面來自上帝在西奈山頂向摩西顯現、授予十誡,給予這個民族在宗教和律法上的保證;另一方面,以色列的興起直接來自約書亞征服迦南、殺滅當地的民人,這樣的殛斃為以色列民族提供了國土和物質根基。所以在討論以色列起源時,《約書亞記》中的「殺絕淨盡」事關重大,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

關於以色列起源,傳統而且正統的說法,就是完全相信《聖經》記述。要探究出埃及之後的以色列歷史,只需復述《約書亞記》基本情節即可。上世紀,持這種「武力征服說」的代表是當時最富盛名的美國考古學家奧爾布賴特(William
Foxwell Albright)。奧爾布賴特從三十年代開始,一直堅持用「征服模式」來解釋以色列的興起。在其名著《從石器時代到基督教》一書中(1940年初版),他認為約書亞的殛斃的確發生過,而且不可避免。在奧爾布賴特看來,以色列人有精良的精神裝備,因為上帝賦予了他們崇高的一神論和嚴格的倫理法則。加上他們本身擁有遊牧部落的單純和質樸,帶有原始的活力和鋼鐵般的意志,所以這支軍隊簡直是無堅不摧。而反觀迦南人,他們的宗教只是低級、野蠻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註定要被受上帝眷顧的高等文明消滅、取代。因此,殛斃迦南人,就是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無情打擊,保證了這兩支人無法結成任何形式的聯盟(可參見初版241頁,或者流通更廣的第二版平裝本280-281頁)。奧爾布賴特的意思很清楚:為確保一神論宗教的建立和發展,一切皆可捨棄,任何代價都不足惜。占領迦南是歷史不可逆轉的走向,對迦南人「殺絕淨盡」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必要措施。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2張

奧爾布賴特和他的《從石器時代到基督教》第二版平裝本

這樣經典的「武力征服說」,很快就遭遇到考古學的阻擊。聖經考古學在二十世紀勃然興起,已成為《聖經》研究的利器。若《聖經》記載了某地發生過某事,後世學者單單憑文檔考證,很難斷定經中的記載是否信實。更加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確定某地的遺址之後,派考古人員前去挖掘,以發現的古代遺存來判定歷史的疑案。這便是《聖經》考古不同於書齋中學問之處。要判斷約書亞征服迦南是否確有其事,考古學家就直接去挖掘《舊約》記載發生過屠城的遺址。耶利哥(Jericho)是約書亞進入迦南之後攻下的第一座城,自然就成為考古學家的首選目標。

耶利哥城的遺址,距離今天的傑裡科約一公里。耶利哥的位置非常關鍵,它把守約旦河渡口,從兩河流域西行的多條商道匯集於此,所以耶利哥是連接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的要津。從十九世紀末開始,此地已有零星的考古挖掘展開。真正大規模的挖掘,始自英國考古學家加斯湯(John

Garstang)。他從1930年開始,在耶利哥延續挖掘了六年。加斯湯採用當時《聖經》年代學的主流意見,認為約書亞的征服發生在西元前十五世紀末。而他發現位於考古地層的第四座城市,年代基本符合。這座城市有明顯的毀滅痕跡。比如在靠近西城牆的房間裡,遺留有大麥、燕麥和洋蔥等食物,還有未烘焙的面團,都已被燒焦。加斯湯推測,當地的日常生活因某種災難而突然中斷。在城中央有王宮的廢墟,灰燼堆積到膝蓋的高度。這裡明顯有縱火的跡象,因為被燒焦的木料多於正常量十倍,所以一定有人故意向火中投擲燃料。這些跡象都證明耶利哥最終被人故意燒毀,作為被焚燒的燔祭(holocaust)獻給神靈,這與《約書亞記》的描寫完全吻合(「眾人就用火將城和其中所有的焚燒了」,6:24)。城毀之後,五百年之內沒有復建,也對應《約書亞記》中「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城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詛咒」(6:26)這一句。所以,加斯湯認定,他挖掘出的古代城牆,就是《約書亞記》中坍塌的城牆,考古證據證明《聖經》記述完全符合歷史真實。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3張

加斯湯在耶利哥挖掘現場

加斯湯的理論,當然是公眾所樂於見到的結論。但不到二十年之後,又一位英國考古學家對耶利哥重新挖掘,否定了這位學術前輩的意見。這位重返耶利哥的學者是凱瑟琳·肯尼恩(Kathleen
Kenyon,
1906-1977)。肯尼恩是她同代人中最傑出的考古學家,也是這個領域中最知名的女性學者。她生擅長學術世家,是不折不扣的學二代。她從牛津畢業後,先後在非洲、中東和英國等多地持續參加考古挖掘。她長期主持第一線的田野考古,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幹家。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4張

肯尼恩

從1952年開始,六年期間,肯尼恩一直主持耶利哥的挖掘。這次挖掘的初衷,是為了驗證加斯湯的結論。但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卻是新石器時期的大量遺存,與約書亞征服一事無關。耶利哥的歷史被推到西元前六千年,在當時算是人類最早的聚落,所以世界各大報紙紛紛以「世界最古城鎮」為題,讓肯尼恩和她的發現登上頭版。而與《聖經》相幹的挖掘,則令加斯湯和宗教界人士大為失望。肯尼恩採用了更科學的挖掘方法和更準確的斷代,發現加斯湯對被毀城市的斷代存在很大偏差。這座城市實際被焚毀的年代,要比加斯湯提出的時間還要早許多。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部分學者傾向於認為約書亞征服發生在西元前1250至1230年期間,也就是西元前十三世紀後期。而肯尼恩發現,耶利哥從西元前十四世紀開始,就已經被毀,此後便無人在此定居。簡要總結一下,肯尼恩發現,與約書亞時代最為接近的一次毀滅,實際發生在西元前十四世紀,此後耶利哥就被遺棄。也就是說,就算約書亞真的率軍來到耶利哥,他會發現這裡沒有巍峨的城牆和堅固的城防,而只是一片廢墟。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5張

肯尼恩在1952至1958年的挖掘期間發現的耶利哥塔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6張

肯尼恩著《挖掘耶利哥》(New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7)

肯尼恩的挖掘帶來了反轉。如果西元前1230年前後耶利哥根本就沒有城池和居民,那麼又何談約書亞的「殺絕淨盡」呢?事實上,二十世紀在巴勒斯坦多地的考古活動,已經可以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正統的「武力征服說」。這裡必須提一下美國考古學家威廉·迪佛(William

Dever)。迪佛在巴勒斯坦從事田野考古長達四十多年,總是憑借最新的材料做最一線的研究。他退休之前主要發表專業論文,退休之後,開始系統著述,將考古最新的成果向公眾做清晰、系統的梳理和介紹。由於他長期在第一線,所以對考古材料爛熟於胸,講述起來底氣十足。他在2003年出版《早期以色列人是誰?從何而來?》(Who Were the Early Israelites and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一書,基於最新的發現,對古代以色列人所摧毀的迦南城市的遺址,做了一番盤點。在《聖經》記載曾發生過征戰的四十餘處地點,迪佛發現,竟然只有兩三處遺址出現西元前十三世紀後期的毀滅跡象(見71頁)。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7張

迪佛著《早期以色列人是誰?從何而來?》(Grand Rapids, Michigan: Eerdmans, 2003)

在他最新的著作《超越文檔:考古學對古以色列和猶大的描述》(Beyond the Texts : An Archaeological Portrait of Ancient Israel and Judah),迪佛再度列表,將《約書亞記》中曾經發生征戰的地點全部列出,然後一一註明是否進行過現代考古挖掘、是否出現被毀的痕跡、以及根據考古研究所確定的被毀年代(184-185頁)。根據這最新一輪的盤點,《約書亞記》一卷中,共有三十四個地點曾被攻克或毀滅,但只有三四處有明顯被破壞的痕跡,有可能被以色列人攻占。前面已經說過,耶利哥在西元前十三世紀後期,乃是一片廢墟,無人居住。而也曾發生過屠城的艾城(Ai),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西元前2300至1200年之間,完全被廢棄,無城可屠。總之,在百分之九十的迦南城邑遺址中,沒有任何毀滅和屠城的跡象。所有考古證據都指向一個結論:「武力征服說」沒有證據,考古挖掘與《聖經》記述完全不能吻合。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8張

迪佛和他的《超越文檔:考古學對古以色列和猶大的描述》

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例外中,夏瑣(Hazor)一地最為耀眼。《約書亞記》前一半寫攻伐,大量翰墨傾註在中部地區的耶利哥和艾城。第十一章開始寫北方的戰事。夏瑣王耶賓(Jabin)傳聞約書亞已攻陷迦南多地,於是聯合北方諸國,組成聯軍,與以色列軍酣戰。結果,按照聖經的固定說法,上帝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裡」。約書亞順利擊潰北方聯軍,擊殺耶賓,攻克夏瑣,將城中所有人「盡行殺滅」,放火將此城徹底焚毀。

夏瑣位於古代以色列北境,在加利利湖以北十五公里。此地和耶利哥一樣,也是古代的戰略要沖。由此向北,可達大馬士革,折向東南,即可抵達兩河流域。夏瑣一地,在青銅時代中、晚期,是迦南舉足輕重的城邑。比《聖經》更早的埃及文獻中,就已提到這個地名。埃及曾出土一組祝詛文(the
Excretion
Texts),乃是西元前第二千年初期埃及人對迦南多地以及當地首領的詛咒語。這些咒語或書於泥碗之上,或刻寫在泥人身上,然後埃及人再將泥碗和泥人砸碎,以交感巫術的方式,祝禱敵人的潰敗。在這些祝詛文中已出現夏瑣的名字,說明早在西元前第二千年初期,夏瑣在埃及人眼中地位頗為重要,已夠得上「被詛咒」的資格。

現代對夏瑣遺址大規模的挖掘,始自以色列考古學家伊加爾·雅丁(Yigael

Yadin,1917-1984)。雅丁是近代一位奇人,能文能武,曾擔任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而後來以考古聞名於世。他最輝煌的業績是挖掘了馬薩達堡壘(Masada),後來這裡變成以色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雅丁從1955年開始,就在夏瑣的遺址領導挖掘,歷時六年。雅丁去世時,將夏瑣考古的重擔交托給本-索爾(Amnon
Ben-Tor)。新一輪的夏瑣考古於1990年啟動,一直持續至今。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9張

本-索爾和他的《夏瑣:迦南之都,以色列之城》(Jerusalem: Israel Exploration Society, 2016)

如今的夏瑣遺址,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所謂「上城」,建築在高出地面四十米的小丘之上,建有宮室和神廟,是行政和祭祀中心。而「下城」,則指山丘下的居住區。考古學者發現,西元前1700年左右,夏瑣上城已建有廟宇,發現動物骨骼以及小型祭器。與我們相幹的是,在青銅時代晚期,這座城防異常堅固的城池確曾遭遇滅頂之災。夏瑣的宮殿被烈火焚毀,火勢兇猛,溫度估計可高達一千度,以至於將磚和陶器燒化。在被毀壞的考古地層,有兩三米厚的沉積,包括灰燼、燒毀的磚塊和木料,說明該城被徹底摧毀。在廢墟中,發現十餘座埃及雕像被搗毀。其中一座塑像,頭部被利器砍掉,其他塑像的肢體都被故意損毀,而且身上有砍擊的痕跡。古代的戰勝者經常搗毀戰敗一方的神像,而夏瑣的遺存顯示該城經歷過洗劫和充滿仇恨的破壞,考古學家大都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古代以色列人所為,時間在西元前1250至1230年之間。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0張

夏瑣的水系景觀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1張

夏瑣的石柱

夏瑣的毀滅,迄今仍然有爭議。其中比較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雖知道此城在約書亞時代被徹底焚毀,但是卻不能確定進攻者的身份。有些學者採用排除法,將不可能進攻夏瑣的軍事力量清除,從而認為只有以色列人是最佳人選。但這離板上釘釘,還相距甚遠。但是,令很多人略感欣慰的是,《約書亞記》至少沒有完全杜撰夏瑣的故事,至少證明夏瑣一地所遭受的兵燹之禍,多多少少有一定歷史依據。盡管如此,僅依靠夏瑣和其他兩三處的例外,無論如何也不足以改變整體的圖景。按照迪佛的最新統計,在《約書亞記》中提到的所有被攻克的迦南城邑中,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遺址在西元前1250年之後的五十年中,沒有任何毀於戰火的痕跡。如果我們相信考古學的證據,則絕大多數的「殺絕淨盡」在《約書亞記》宣稱所描繪的那個時代中,根本未曾發生過。

其實,即使不看考古證據,如此大規模的「殺絕淨盡」也很值得懷疑。在《約書亞記》後面的《士師記》中,我們在第一章就讀到,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還在不斷和迦南人交戰。即使以色列後來愈發強盛,迦南人仍執意住在原來的村落和城鎮,沒有被全部驅趕。這至少證明迦南人並沒有被殺盡。將最少二萬多平方公里之內的原住民斬盡殺絕,將迦南變成無人區,然後以色列人重建定居點,這實在有悖常理。事實上,很早就有學者認為,《約書亞記》和《士師記》分別保留了兩個傳統,一個是殺光本土的住民,一個則是新來民族與原住民共存,中間沖突不斷。對《約書亞記》的懷疑,不必等到考古發現才能提出,對聖經的文檔考證已經讓我們無法完全相信這卷書的史料價值。而如今,考古證據更加乾淨利落地擊破了「武力征服說」,因為我們完全看不到以色列人大規模協同作戰、在迦南全境戰無不勝的場景。雖然局部地區確曾出現毀滅的跡象,但像夏瑣這樣的例外,數量少之又少,不足以翻案。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2張

一部1485年德語《聖經》中的《士師記》插圖

二十世紀的考古挖掘,基本證實《約書亞記》的記述不符合歷史真實,這也導致絕大多數學者已經棄用「征服模式」。要探索古代以色列的起源,就必須另立新說。篇幅所限,這裡隻簡要提一下兩種理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有德國學者認為,早期以色列人並非武力入侵,而是「和平滲透」。以色列人的先祖本是遊牧民族,四處遷徙,居無定所。他們最初在約旦河東岸活動,每年定期渡河尋找草場和水源,後來才逐漸移居西岸。以色列人作為外來移民,先占據高地,然後再以和平方式逐漸滲透進平原地區。此說的優點,在於與《創世記》中很多有關遊牧和部落制的記載吻合,而且也避開了殺氣騰騰的描寫。另一個二十世紀曾流行的理論,是所謂「農民暴動說」。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原本不是一個單獨的民族,而是由逃亡者組建的團體,由於共同崇拜給他們帶來解放的亞威神(舊譯為「耶和華」),從而結成一體。他們又與當地不滿現實的底層迦南民眾聯合,出於社會政治原因,掀起暴動,反抗迦南城邦的體制。這兩種假說側重點不同,但共同之處在於否定《約書亞記》所記的大規模殛斃為真實歷史事件。

既然「殺絕淨盡」不曾發生過,那麼《約書亞記》的編者為何要虛構出這樣大規模的屠殺情景?將摩西的繼任者、踏上應許之地的以色列領袖,描畫成冷酷、嗜血的將領,將不曾發生過的殛斃作為赫赫戰功寫入以色列古史,有何意義?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聖經》編輯者將後世的歷史情境或者民族情緒,經過鋪陳和想像,投射到更早的歷史階段。有不少學者認為猶大國王約西亞(Josiah)在西元前621年開啟的宗教改革,很可能是屠城觀念興起的契機。根據《列王記下》的記載,約西亞在位第十八年,在聖殿中發現佚失已久的律法書,於是決意毀棄亞威崇拜之外的所有傳統宗教祭祀。將亞威宗教與迦南傳統宗教之間的沖突,構想成不可調和的殊死決戰,這樣的心態很可能加劇了以色列人對迦南人的極端仇視,為構建文檔中的殛斃提供了靈感。另有學者持更加極端的看法,比如以色列著名考古學家芬克斯坦(Israel

Finkelstein),他將「殺絕淨盡」一事的起源定在更晚的時代。西元前586年,猶大國被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以色列大批精英被強制遷到巴比倫,史稱「流散時期」。亡國的屈辱,背井離鄉的淒楚,混合著沮喪、失意、憤恨,便形成對外族的極度仇視,而此種仇外情緒又以想像的方式被寫進民族更早的歷史階段。在想像中,以色列的先民曾經對自己的仇敵大殺大砍、斬盡殺絕,這或許給西元前六世紀的遺民帶來心理上的慰藉和補償。總之,這些解釋都試圖找到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在這個時刻,以色列人需要培植和宣揚一種殘酷無情的戰爭觀。然後,《聖經》編輯者就將西元前七世紀或六世紀的憤懣,傾瀉進記載西元前十三世紀戰爭的早期史中。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3張

猶大國王約西亞在聆聽律法書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4張

「流散時期」

《舊約》中「殺絕淨盡」一事,既關乎《聖經》解釋史和接受史,也關乎歷史學和考古學。正是依賴考古學,我們才可能對《約書亞記》所記事件之真偽做出評判。而得出的結論,會讓很多人感到悲喜交集。對力主《聖經》記述無謬誤的人來說,可悲之處在於:歷史上並不存在大規模的軍事征服,《約書亞記》的記述被證偽,《聖經》或者誇大了局部的沖突,或者將後世的歷史和情懷投射到更古的時代。而可喜的是,曾讓廷德爾、潘恩怒火中燒的那些殘酷殛斃,讓奧利金以寓意解經法來稀釋和虛擬化的那些「殺絕淨盡」,竟然根本沒有發生過。拜考古學之賜,上帝和《聖經》人物都不必再背負殘忍好殺的罪名,基督教歷代的護法也終於可以含笑入地。只是我們不要忘了,即使考古學以最直觀、最簡潔的方式剝奪了《聖經》部分內容的歷史真實,但「殺絕淨盡」所樹立的先例和聖戰模式,卻已然在歷史上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考古學可以證明在《舊約》歷史上,約旦河西岸無戰事,但後續歷史中已經發生過的那些殘殺,恰恰就是從這些虛構的屠城中得到了啟示和榜樣。這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兩件事:接受考古學的結論,不再堅持《約書亞記》中的屠殺為歷史真實,同時也需繼續檢討《聖經》文檔中想像出的屠城,又是如何導致後世出現了真實的、血淋淋的「殺絕淨盡」。

2019年8月寫定


高峰楓

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


·END·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殛斃 歷史 第15張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拜訪《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